“陌生化”表达:扮靓学生习作语言的有效途径
——浅谈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语言陌生化表达的策略

2020-12-31 03:47江苏江阴市西石桥中心小学季建峰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36期
关键词:陌生化习作笔者

江苏江阴市西石桥中心小学 季建峰

学生为了应试,模式化的结构,成人化的语言泛滥成灾。面对这尴尬的作文教学现状,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感到积重难返,无能为力。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它必须设法延长。”几年前,笔者无意中看到了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产生了把这一理论引进高年级作文教学课堂的想法。在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中,已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逐步解决了学生习作中的相关问题。

一、检视,发现套路化表达语言之苍白

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切都是充满诗情画意,让人心生依恋。其实,作文也是如此,要让读者有初见时的热情和奔放,如果作文一直重复一样的表达,缺乏新鲜感,那么读者就失去阅读兴趣了。

在教学中,笔者认为首先就要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问题,于是,就引导学生检视自己的习作,去发现表达上存在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归纳总结。

(1)习作选材单一:写母爱常常是写“……半夜发烧,妈妈背我送医院”;写好人好事常常是写“公交车上让座”;写“我学会了……”常常是写学会了骑自行车,学会了烧菜,等等。

(2)习作结构单一:如写“难忘的事”,常常是这样开头“我的人生中经历过许多事,其中有一件最难忘……”结尾常常是这样写“这就是我最难忘的事”。

(3)语言表达单一:写自己高兴,总是写“一蹦三尺高”;写自己难过,总是说“泪如雨下”;写人物外貌,总是“樱桃小嘴”“眼睛炯炯有神”。

……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引导学生反思,如果你是读者,经常看这样的文章,你感兴趣吗?同样的意思是不是只有这唯一的表达方式?然后,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学生逐步认识到套路化的表达味同嚼蜡,无益于提升作文的生动性,无益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表现语言,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色彩。

二、赏析,感受陌生化表达语言之精妙

发现问题固然重要,但“美”更会让人心驰神往。在教学中,笔者就是要让学生去领略“陌生化”表达之“美”,然后心向往之,并融入自己的写作之中。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与安静对照组相比,力竭运动即刻组(E0)骨骼肌和血清中AMPK含量上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C组、E24组、E48组之间骨骼肌和血清中AMPK含量无明显差异。

笔者引领学生去发现课本中的陌生化语言。如沙白的诗《秋》中有一句“如一夜扁舟,上面坐着秋天”,就是一种陌生化的表达。常规化的表达,应该说“告诉我们今天到了”,但这样说就毫无味道了。但在作者笔下,秋就像是一个生灵,姿态优美,款款而来,怎能不令人心生爱恋,获得一种独特的美感,引发读者对诗意的联想和想象。这种美感的获得靠的就是语言的陌生化。

笔者还引领学生从经典作品中感受陌生化语言。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据说他曾屡易诗稿,曾用“到”“过”“入”“满”等数字,最后选用“绿”字,成点睛之笔。作者将这个形容词作动词用,使全诗出神入化,用“绿”,让人满目绿色,有春天的色彩感觉,也有动感,好像春风开启了一个绿色的江南。

其实,在阅读和生活中陌生化的语言表达非常多,教师要不断引领学生去关注,去体会其中的妙处。

三、探寻,获取陌生化表达语言之方法

1.搭配的反常,构成语言的陌生化

常规的语言表达中规中矩,固然能符合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但单调无趣,无法使人产生新奇感。有时,适当进行反常的语言搭配,却会收获出奇的表达效果。

如在课文《乡下人家》中“陌生化语言”特色鲜明,笔者引领学生去探寻课文中让读者沉醉迷恋的原因,以此作为课堂的“语用点”,进行了有效的设计与教学,指导学生找到文中使人眼前一亮的句子。

(1)“有些人家……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独特的农家风光。”

笔者引导:“朴素”是指比较简单、普通,而“华丽”有非常美丽、艳丽之意。“朴素”中怎么又会有“华丽”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2)“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反常的搭配,会让词语陌生化,给读者带来别样的感觉,达到特别的表达效果。

2.修辞的新奇,形成语言的陌生化

修辞是作文语言陌生化最常用的方法,语言的非常态搭配能满足表达需要,丰富表达样式,更富于表现力、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修辞,尤其注意修辞的创意。

如对星星采用比喻修辞,可以有多种样式,如“星星像一只只飞舞的萤火虫”“星星像点燃的蜡烛”“星星仿佛一个微弱的希望”。

同样是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却有不同。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奥妙。萤火虫、蜡烛是具体的比喻对象,较为常见;而微弱的希望是抽象的,这里化抽象为具体,更容易让读者产生新奇感。

又如,在《月光启蒙》一文中的语句“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嗓音本是听觉,作者将听觉转移到了触觉、视觉、味觉和嗅觉上,用“三月的和风”和“小溪的流水”来形容,并说它是“甜甜的”“芳香的”。这样的表达看似不合常理,但联系上下文来看,作者用特殊的修辞,突出母亲的嗓音不一般,表达出了自己当时无比的惬意和温暖。

语法上突破常规的束缚和限制,语里意义就超越语表意义,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言语形式却生发出独特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耐人寻味。

四、仿改,践行陌生化表达语言之要领

1.模仿范作

文学创作常常起步于模仿,如果作品中、生活中有“层出不穷”的鲜活语言,能进入学生的语言储备系统,让学生学会自主改造、借鉴,就能更快掌握语言陌生化的要领。

如笔者曾在课堂上教学沙白的诗《秋》,引导学生感受诗的独特的语言形式,然后指导学生尝试用这种形式写“夏”“春”“冬”,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多学生跃跃欲试。学生的创作热情被激活,兴趣被引发,而艺术创造带来愉悦,又会反过来推动学生去发掘、体味、整理、模仿这些给人带来欣喜与思考的语言。

有学生写道:窗户上,飘落雪花一片,如一个精灵,上面坐着冬天。——“冬”

田野里,奔跑着一个女孩,如一个天使,给我们带来了春天。——“春”

在写作教学中,对于陌生化语言,教师应设计例句供学生模仿,然后赏析、仿写。平时要指导学生通过读书笔记和生活观察,积累精彩的语言。这样,学生写作时才会思维活跃,创造更多美妙的句子。

2.修改原文

学习范作的根本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学会在自己的习作中进行运用。在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指导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本土化”改造。笔者让学生翻开自己写过的习作,找一找哪些句子是可以选择另一种更好的表达方式的,然后进行修改。接下来,笔者指名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如有的学生说:“‘我非常爱自己的妈妈’这一句,可以改成‘妈妈,我对您的爱,就像氧气一样呼在嘴里,吸在肺里,让你停留在离我心脏最近的地方。’”有的学生说:“我写的作文‘我爱故乡’结尾‘故乡啊,我思念着你,魂牵梦绕着你’一句,可以改成‘故乡的月最咸,因为它浸着思乡人的汩涟涟。’”还有的学生说:“我的‘秋天’一文中‘手里捧着一片落叶,感觉秋天到了’可以改成‘我的手心里捧着整个秋天。’”

……

学生不断修改、讨论,化“普通”为“陌生”,故意造成新鲜感,使语言得到异化和更新,不断获得美感和享受,领略到了作文修改成功后的快乐。

“陌生化”是学生、教师、文本的一次言语“邂逅”。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把握“陌生化”语言现象,探寻“陌生化”的言语形式,积累言语素材,迁移言语范式,充分发掘学生言语智慧,找准“言”“意”相融的契合点,才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写出彰显个性、崇尚童心的奇文妙章,从而走向习作学习的新境界。

猜你喜欢
陌生化习作笔者
“陌生化” 理论在初中现代诗教学中的作用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习作展示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