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021-01-02 08:02黄绍辉
种业导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分风景园林课程体系

黄绍辉,刘 艳

(徐州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1 引言

公园城市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其建设和发展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园城市是生态性、公共性、发展性、可持续性的公民城市,是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同步共进的和谐城市。公园城市理念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思想,也吸收了田园城市理论的精华[1]。公园城市是中国城市建设新时代的新模式、新方向,是中国城市建设理论在新历史阶段的发展、是针对我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城市建设新理念[2]。公园系统理论构成公园城市的景观形态,田园城市形成公园城市规划的思想起源,同时还吸收了世界城市发展新理念。我国近代城市公园的出现到公园城市的提出,每一步都体现了社会的进步[3]。公园城市以公园为特色,强调园林绿地的公共属性,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使人民安家乐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公园城市的形态体现在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公园城市的氛围,应该要让身处城市的市民拥有身处公园的舒适感觉。从波士顿的“绿宝石项链”、“蓝宝石项链”行动,到英国谢菲尔德城市中的大量植被覆盖,肯特郡埃布斯弗利特的“新花园城市理念”,以及新加坡的“见缝插绿”,这些规划设计实践为公园城市理念奠定了实践基础[4]。公园城市的提出对于增强城市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5]。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是建设公园城市的基础,是实现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实现美好的城市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公园城市时代风景园林的研究内容和相关实践有了新的变化和特点,如何改善应用型本科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公园城市时代发展要求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与之相关的研究在国内还少见报道,因此,基于徐州工程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对如何改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希望有利于公园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风景园林专业现有课程体系构成分析

徐州工程学院位于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素有“五省通衢”美誉的江苏省徐州市。2002 年经教育部批准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

徐州工程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中,要求学生完成学分合计163 学分,其中专业教育平台70.5 学分,占总学分的43.25%,实践教育平台40 学分,占总学分的24.54%,通识教育平台52.5 学分,占总学分的32.21%。与“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相比,毕业生应取得总学分少于其195.3 学分30 多学分。通识必修课44.5 学分,占总学分的27.3%,占比高于北林的17%(北林32.5学分),通识选修课程8 学分,占总学分的4.91%,少于北林的要求(≥14 学分)。学科基础课27.5 学分,占总学分的16.87%,少于北林的65.5 学分,占比少于北林的要求34%。专业必修课27 学分,占总学分的16.56%,其中专业核心课17 学分,少于北林的46.3 学分。专业核心课占总学分的10.43%,远少于北林的占比24%。专业选修课16 学分,占总学分的9.82%,少于北林的专业选修课(≥22 学分)。因此,相比于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课程体系中专业必修课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占比过少,学科基础课程内容不能满足行业需要,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深化学习。通识必修课程所占内容过多,而通识选修课程占比较少,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现有课程体系的具体课程由通识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育构成。

2.1 通识必修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A(Ⅰ)、大学语文、体育(Ⅰ)、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信息技术及C 程序设计、大学英语A(Ⅱ)、体育(Ⅱ)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英语A(Ⅲ)、体育(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A(Ⅳ)、体育(Ⅳ)、音乐素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体育(Ⅴ)、形势与政策等课程。

2.2 学科基础课

高等数学C(Ⅰ)、美术(Ⅰ)、园林制图基础、高等数学C(Ⅱ)、空间构成、美术(Ⅱ)、 测量学、园林设计初步、生态学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中外园林史。

2.3 专业必修课

风景园林树木学、风景园林花卉学、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园林建筑设计(Ⅰ)、风景园林建筑设计(Ⅱ)、风景区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Ⅰ)、风景园林工程(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Ⅱ)、植物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工程(Ⅱ)、风景园林工程预决算。

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风景园林建筑设计(Ⅰ、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Ⅰ、Ⅱ)、风景园林工程(Ⅰ、Ⅱ)、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2.4 专业选修课

专业导论、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专业英语、环境行为学、花艺与盆景、土壤学、城市规划原理、园林政策与法规、生态修复工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景观小品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学科前沿。

2.5 实践教育

军事训练、测量学实习、美术写生、认识实习、风景园林植物学实习、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实训、模型制作、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训、风景园林工程实训、风景园林综合实训、岗位实训、毕业设计(论文)。

由具体课程组成可知,部分通识必修课程如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是可以并入课程思政中进行,不需要单独开设。而学科基础课程涉及的面过于狭窄,不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发展,因此需要根据公园城市建设涉及领域进行拓展。专业必修课风景园林建筑设计(Ⅰ、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Ⅰ、Ⅱ)、风景园林工程(Ⅰ、Ⅱ)不应分别分为两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严重偏少,特别是核心专业课程仅仅只是三门课程拆开成六门课程后再加一门课程,也就是说核心专业课程只有4 门课程,是西北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8 门专业核心课程的50%,而不到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9 门核心课程的50%,课程内容不足以起到核心课程的作用。因此,需要根据公园城市建设气候顶级群落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公园城市自然、人文景观的专业课程内容特别是核心课程内容。专业选修课程中的专业导论、学科前沿可以合并,同时增加反映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分析方面的相关课程。实践教育中的认识实习与模型制作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作用不明显,应该把实践与理论课程紧密联系,既有分工,也有综合,要有利于学生对于公园城市建设和管理实践的提高。而岗位实训在操作过程中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由上可知,徐州工程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与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应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相差较大,同时与公园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不小的距离,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3 与公园城市建设相适应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设想

公园城市建设就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6],强调城市生态建设的核心作用,强调环境保护、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追求生态平衡、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的有序性,重视以人为本和保障人们群众的利益。因此,建设公园城市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必修充分掌握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个公园城市建设的基础。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人才需要开设的课程,也应该以关于公园城市建设相关的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为主,构建对应的课程体系。

公园城市建设中,从绿地植物构成的角度,认为公园城市建设的绿地应该是以当地的气候顶级植物群落为建设目标之一。因此,与气候顶级植物群落构建相关的自然知识体系,应该成为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公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种转型升级,是以人民为中心,为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而服务[7]。公园城市具有公共品、生态、空间三重属性,其目的在于打造命运共同体[8]。因此,公园城市的道路设计、休闲娱乐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的设计,都要以人民为中心,特别是以最经常使用的这些人为中心,充分尊重这些人的生活习俗、传统文化、历史背景和身心健康需求。与这些人民中心有关的人文知识,也应该成为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因此,为完成植物气候顶级群落结合人文资源特点构建公园城市景观的建设目标,建议从通识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育方面对培养公园城市建设人才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3.1 通识必修课程

在原有课程结构基础上,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不再列入教学计划,但课程相关内容分散到相关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中,以课程思政的形式体现出来。原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再作为通识必修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通识选修课资源如“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咨询实践”、“人际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法律与社会”,作为通识选修课的形式体现。通过积极心理学课程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学会在学习和今后的职业生涯的工作及生活中,随时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保持健康的世界观。人际心理学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寝室、同班甚至不同年级同学自己的关系,为职场人际关系处理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学会建设良好团队关系。管理心理学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利用心理学原理做好景观工程管理以及景观维护管理等工作。法律与社会等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遵守法律法规,主动承担景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法律责任,并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加强法律意识。

3.2 学科基础课

公园城市建设的知识体系要求中,需要有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充分理解,因此,学科基础课程应该以拓宽学生知识体系为主要目标。相比于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徐州工程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原有学科基础课不管是学分,还是占学生四年学分总数的比例均远远不够,更无法适应公园城市建设的需要。

因此,建议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进行改革:在保留高等数学C(Ⅰ)、高等数学C(Ⅱ)、空间构成、园林制图基础、测量学、园林设计初步、生态学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中外园林史等课程基础上,将美术(Ⅰ)和美术(Ⅱ)合并为一门课程即美术。增加数理统计学、应用气象学、土壤学、环境化学、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植物遗传育种学等。

将美术(Ⅰ)和美术(Ⅱ)合并为一门课程即美术,是因为美术的学术深度比较深,本专业只需把美术课程涉及内容基本框架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逐步在专业课程学习、专业工作及日常生活中,注意形成美术课程内容相关的思维,为设计和施工的美学应用奠定基础。其他课程设置的思路同样是把学生带入课程的理论基本框架中,需要学生以此为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化课程内容的学习。增加数理统计学是因为景观设计应该以人为本,设计和建设的景观是供人欣赏和休息养生的,因此,设计和建设之前要充分考虑使用人的意愿等,而这就需要对使用的人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这些都涉及到数理统计的知识,如样本数量的确定、样本的设置等。风景园林专业学生需要掌握不同地理区域的气象条件,以及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使公园城市绿地建设和管理中正确选择和分析植物生长的气象条件。增加应用气象学课程是由于公园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在各类绿地中建设植物气候顶级群落,通过应用气象学学习,使学生掌握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运用、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工程的实用气象技术、气象防灾减灾对策与技术、生态环境调控技术,具备解决气象学在公园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应用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土壤学知识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公园城市各类绿地的植物生长基质,主动探索改良土壤的具体方法,设计绿地土壤管理方案,促进植物顶级群落的形成。环境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绿地植物群落构建前后,绿地环境中土壤、大气和水的化学成分组成变化,正确理解公园城市建设的环境意义、生态意义等。森林生态学课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公园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如各种营养元素、水等的循环过程,如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特征,有利于公园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持续高效。景观生态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寻找把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合理结合的途径,有利于景观斑块和廊道的合理布局,促进公园城市美丽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植物分类学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地带性植物形态特征、分布范围、进化特征和应用条件等,使学生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正确选择绿地植物及其群落结构,促进顶级群落的构建和管理。植物生理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公园城市顶级植物群落中,各种组成植物的生理生化特点,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与环境的关系,正确选择公园城市植物群落的经营管理措施。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公园城市中植物的主要观赏性状遗传和变异规律,理解观赏性状形成的遗传学机理,学会利用传统和现代技术培育公园城市植物新品种,懂得公园城市植物新品种应用的原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为从事公园城市植物育种工作奠定基础。

3.3 专业必修课

公园城市建设所涉及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体材料,是设置风景园林专业必修课的依据之一。因此,新的课程体系在保留原体系中的风景园林树木学、风景园林花卉学、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园林工程预决算、风景区规划、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基础上,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Ⅰ)和风景园林建筑设计(Ⅱ)合并为一门课程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Ⅰ)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Ⅱ)合并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将风景园林工程(Ⅰ)和风景园林工程(Ⅱ)合并为风景园林工程。新增如下课程: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管理、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城乡土地利用规划、风景园林经营管理、工程力学、水资源学、天然产物化学、环境质量及评价、古建筑保护、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专用草坪建植与管理、民俗学、环境心理学。

新增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管理课程,是因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已成为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国际和地区遗产组织制定的宪章、公约、建议、宣言等国际发展理念,掌握历史园林、乡村景观等文化景观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自然遗产和历史城市景观等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类型的主要特征和相应主要保护措施。生物多样性及保护课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公园城市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基本特征和保护利用措施,促进公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引导学生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出发,理解和掌握对城乡土地利用、开发、整治、保护等方面所作的统筹安排。风景园林经营管理课程引导学生掌握风景园林行业的管理、企业资质的管理、企业内部的管理、园林绿地的管理等管理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风景园林管理能力。工程力学的定理、定律和结论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工程技术中,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可以帮助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正确解决垂直绿化特别是屋顶绿化设计和施工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静力学问题和材料力学问题。水资源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水资源在变化的自然环境中以及因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变化,正确分析公园城市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中对水资源的评价、规划、利用、保护和管理各个环节中的问题,处理好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生态系统间关系。天然产物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公园城市植物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方法,以及重要天然活性成分的结构、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及生理作用等基础知识,有助于公园城市建设中合理设计和管理景观绿化植物。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行为以及自然的原因是引起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环境质量及评价课程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环境质量现状定量判定和预测某项人类活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为公园城市控制环境污染、制定环境规划、促进国土整治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古建筑保护课程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怎样保存、记忆老建筑,怎样将其改造成21 世纪仍能够使用的场所,吸收古建筑中的营养,走出中国特色建筑之路,让中国古建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让古代文化遗产产生现代价值。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城市与环境问题,了解公园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环境基础问题,理解水、气、固体废弃物等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技术,为探讨促进公园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奠定基础。专用草坪建植与管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公园城市建设中,各类型草坪的功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草坪在公园城市居民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公园城市草坪和草坪草的种类、特性等,各类草坪建植和管理技术。民俗学课程有助于学生理解人们的风俗习惯、口承文学、传统技艺、生活文化及其思考模式等,以及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的意义,为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园城市景观奠定基础。环境心理学引导学生理解环境如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为建设宜人的公园城市景观环境奠定心理基础。

根据公园城市建设涉及学科内容,建议将风景园林树木学、风景园林花卉学、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经营管理、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管理、古建筑保护、民俗学、环境心理学等课程列为专业核心课程,充分重视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理解和应用。

3.4 专业选修课

在原有课程体系中,把土壤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把原有专业导论与学科前沿合并为风景园林专业导向,在给新生进行专业分析的时候把该专业的就业和深入研究领域提前介绍给学生,这样使学生尽快明确学习的目的。保留原有课程体系中的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专业英语、环境行为学、花艺与盆景、城市规划原理、园林政策与法规、生态修复工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景观小品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等课程基础上,增加中国历史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植物化学保护、居住区规划、小城镇规划、村庄规划、人文地理学、人体工程学等课程。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为公园城市建设体现地方历史特点奠定基础。旅游心理学课程引导学生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旅游和旅游业,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了解和预测旅游者和旅游工作者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为公园城市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奠定基础。植物化学保护课程引导学生理解有害生物、化学农药和环境条件三者的关系,有效地防除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尽可能避免由于农药的使用,导致防治对象发生再猖獗,产生抗药性和残留危害人类健康,以便使有害生物的化学防治安全、经济、有效。居住区规划课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园城市住宅区的规划组织结构与布局,合理规划公园城市住宅用地、公共用地、道路用地及停车设施、公共绿地等。小城镇规划课程有助于学生分析公园城市小城镇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信、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村庄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在建设公园城市过程中,合理进行乡级行政区域的村庄布点,科学确定村庄的选址位置、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正确配置村庄的交通、供水、供电、邮电、商业、绿化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人文地理学课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公园城市人口、资源、经济、政治、文化、旅游、历史和聚落地理学特征,为构建具有地方人文特点的公园城市景观奠定基础。人体工程学课程引导学生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综合分析公园城市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合理协调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景观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公园城市景观环境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

3.5 实践教育

为了有利于学生公园城市建设和管理实践能力的提高,将原有课程体系中的认识实习、模型制作和岗位实训去掉,保留军事训练、测量学实习、美术写生、风景园林植物学实习、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实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训、风景园林工程实训、风景园林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增加风景园林树木学实习、风景园林花卉学实习、土壤学实习、生态学实习、风景园林经营管理实习等实践课程。通过与理论课程紧密联系的各个课程的实习,最后由风景园林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对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进行综合以及综合考核,进一步对学生风景园林专业实践能力进行提高和完善,引导学生在走入工作岗位后,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学分风景园林课程体系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