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模式构建研究

2021-01-02 11:09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办学中职职业

高 桥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青岛 266112)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和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加速发展成为当务之急。打通职业教育上升通道,推动中高职一体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头戏,也是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大趋势。

一、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与依据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高职要优先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以及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首次为中高职衔接提供了政策依据。200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指出,五年一贯制的高职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中高职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时期,要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构建灵活开放的职业终身教育体系。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同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建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具有中国特色、达到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两份文件明确了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中的重要作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强调,要“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系列重要文件清晰地反映出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脉络。构建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模式,实施中高职有效衔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业界对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有多种解读,一般是指中职、高职两个层次的办学主体互相补充,各取所长,在专业设置、管理体制、课程开设、运行机制、实训内容、资源共享等方面实行分工承接,有机融合,从而形成整体效应,提高各自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能。[1]相较于中高职衔接,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宽泛,更强调两者的内在融合与有机统一,是当前搭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有效方式。

近十几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高职学校在中高职学制结构衔接以及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了三种主要的模式。第一种可以称之为相互独立模式。[2]中职与高职各自开展教学,高职院校通过面向中职学校的对口升学考试择优招收中职学生。第二种是合作模式。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办学定位,实施中高职分段教学,即中职阶段定位于培养一般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定位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我们熟悉的五年或六年一贯制、“三二分段”“三二连读”,都是中高职合作的典型模式。其中,广东省的探索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2011年,广东省开展了中高职五年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和对口面向中职校的自主招生的高职五年制教育,建立了中高职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机制。2015年,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厅属职业院校中高职一体化改革实施方案》,委托高职院校代管“组”内中职学校,从行政层面破除体制机制制约,大力推行厅属中高职院校一体化发展。第三种是依托整合现有资源申办新的高职院校,新成立的高职院校与区域内原有中职学校在体制机制、资源共享、专业设置、教学目标等方面开展合作,从而实现一体化发展。

三种模式在构建纵向贯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立交桥”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衔接机制与统筹规划,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多以外延式、粗放式为主。在涉及到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要素方面,包括理顺体制机制、规划专业建设、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专业课程、开展教学实训、共享师资队伍,无论是研究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花力气去解决。

三、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困境

(一)行政效能有待提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权有如下划分: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育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有关的职业教育工作。从现行体制来看,一方面,宏观管理、学籍管理、学历证书的颁发由教育部门负责,但技能大赛的组织、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与从业证书的认定和颁发则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均由不同部门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导致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在专业标准上脱节。在教育系统,存在着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缺乏融通、职业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资源难以共享的问题。在人社系统,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毕业生拿不到国民教育系列毕业证书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管理分割、政策分割的表现。另一方面,中职、高职是两种不同的办学层次,在管理上也隶属于不同层次的教育主管部门。中职学校一般隶属于县级、地市级教育部门,而高职院校根据举办方不同,隶属于企业或地市级以及省级教育部门,行政管理权的不同导致中高职办学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由此,“大职教观”视野下的中高职一体化建设严重受阻。另外,行业管理部门、行业指导委员会对经济社会所需技能人才的类型、规模与结构预测能力不足,与教育部门的沟通不畅,也会造成职业教育的办学与企业发展的需求不符,与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教办学体制有很大差距。

(二)学段衔接有待加强

1.人才培养方案衔接脱节。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职业技术能力”。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均应结合“能力本位和能力提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然而,很多中职学校以行业需求为基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学,重点培养熟练操作工,对全面提升学生能力不太重视。而高职院校因“区分生源”界限模糊,并没有依据中职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缺乏有效衔接。

2.专业契合度差。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条件是专业衔接。而在现实中,中高职学校专业设置普遍不规范,专业名称、分类、范围等要求不一。尤其是在职业高中,开设专业往往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调整,相对随意,专业设置范围狭窄,所开设的科目繁复。而高职开设专业相对较少,难以与中职专业充分对接,中高职专业设置存在错位现象。

3.课程设置结合度低。课程设置的顶层设计实质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一方面,因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脱节,中高职理论与实践要求和培养目标匹配不高。受就业导向和学生年龄学段的影响,中职教育重视技能培养多于理论传授,没有打牢学生理论学习基础。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而且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高等教育的学科性影响,往往在教学上表现出理论知识学习重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职业技能训练在高职教育体系里没有得到明显强化。另一方面,因中高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层次不同,课程开发理念和教学设计方式也有差别,因而很难做到课程一体化设计,进而导致衔接院校专业课程重复率高、技能课程缺乏层次性、文化基础课程衔接薄弱等问题。

4.中高职生源文化基础课存在差异性。中职学生未接受过普通高中文化课程的系统学习,文化素质薄弱,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差。个别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在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学习中有大量挂科现象,难以适应高职阶段的学习要求。

5.学分转换没有打通。实施学分制是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学分制推进缓慢,还远远未达到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所需的纵深发展阶段。另外,国家大力推动的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还有很长路要走,中高职学分及技能考证替换学分不能普及。

(三)政策保障力度有待加大

1.办学利益分配缺乏政策依据。投入不足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和中高职一体化的推进形成了制约。中职、高职两个办学主体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两者在学制划分、管理收费、教研活动、师资共享、实践实训以及责任主体等方面都存在争议,很难达成一致。教育主管部门在利益分配上也没有制定明确的政策,导致中高职各自为政、趋利而行,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改革进程。[3]以青岛工程职业学院为例,这所2019年成立的工科特色鲜明的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高职院校,是在整合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基础上成立的,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与山东轻工工程学校在一地办学,一套班子,资源共用。撤销原有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整合成立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后,一地两校,中高职并存,“相对独立、一体通合、资源共用、协同发展”的中高职发展模式因管理主体不同、政策依据不明、利益分配难协调等原因推进受阻。

2.校企合作政策有待完善。校企合作、混合所有制、股份制办学改革试点是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需要在政策层面上明确企业参与或举办职业教育的责权利。尤其是在当前,更多中高职一体化发展通过采取职教集团办学的形式来推动,更应该明确政校行企的责权利。

3.招生考试制度存在瓶颈。中职学校、学生家长、学生最为关注的是升学情况。“3+2”“3+4”学制有招生比例限制,部分中职学生需要参加春季高考或者夏季高考升入大学。但是高职入学考试,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在教学、考试、证书、技能大赛等方面与中职衔接并不是很紧密。因此,建立适合中职学生参加的职教高考制度,推动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另外,高职院校一直被定位为专科层次,没有授予学位的权利,学生缺乏涵盖专、本、硕、博各个学段的上升渠道。从学制体系设置来看,层次上移缺失导致职业教育在中高职阶段吸引力不高。

四、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模式构建思路与措施

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模式不能是简单的两个学段的衔接和叠加,而是需要在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资源共享、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统筹和调配,进而形成完整规范、高效运转的管理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体系。

(一)组建联合管理议事机构

在各级政府中成立相应的职业教育联合管理议事机构,比如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营造一体化管理的外部环境,理顺一体化管理的体制机制,协调相关方利益关系。由政府牵头,教育主管部门统筹,人社、发改、工信、财政、税务等有关单位参与,研究协调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做好配套政策衔接,在资源整合、经费投入、企业办学、体制机制等方面形成合力,为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及2020年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都建立了协调推进机制。

(二)加强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整体设计

1.确定一体化发展的专业设置。一体化专业设置是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在考虑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专业设置方面,应根据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和生产方式转变要求,结合不同职业不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特定需求,开展中高职专业设置衔接研究,优化专业的类型和层次结构,修订中高职专业目录,重点体现出专业设置的上下贯通,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求的大职业教育发展格局。[4]

2.确定一体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是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核心。中高职院校应与行业企业联合,成立人才培养方案专家工作组,遵循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同等重要的职教特色,梳理专业的课程门类、教学计划、课程教材、课时统筹、技能要求等,对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定位、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安排等关键性要素进行重新设计,以职业能力提升为原则,对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与分段实施。[5]

3.确定一体化发展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课程体系是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纽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落脚点,职业教育作为定向教育,专业理论和技能培养的衔接更为重要。要尊重中高职教育两个不同学段的客观情况,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中高职对口专业课程。要明确各学段的学习目标、课时数量、教学重点、课程标准、教学管理与评价要点,实现专业课程和教材的有机接合。中高职相同专业可以使用同一教学计划,但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宽度等方面应有严格的区别。

4.确定一体化发展的师资培养体制。一体化师资培养体制是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根基。中高职师资总量均需按照办学标准配备,并要综合考虑办学收益与财政支持力度,导致师资配置难以满足事业发展的需求。中职教师长于实践,高职教师长于理论。院校可以发挥双方优势,开展师资联合培养,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师资队伍共建共享。[6]可组建由知名学者、中高职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等组成的项目团队,就行业、企业生产项目进行技术研发、培训、指导、推广,解决一线生产实际问题。可组织专题讲座、学术沙龙、外出学习、赴企业实践锻炼等,共同提升教育教学、科研教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可根据需求,在中高职学校、行业企业间开展常态互聘,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搭建师资互通平台。

(三)积极争取多方支持

1.用好国家政策。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和约束力的方针政策,用以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相继出台,为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持续健康发展擘画了建设蓝图。

2.争取资金支持。资金是学校发展的命脉,要实现中高职一体化良性健康发展,首先在资金上应有保障。管理类专业为主的高职盈亏点以5000人为分界线,文理专业兼备型高职盈亏点以7800人为分界线;规模到12000人有收益,规模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事业发展。没有财政资金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困难很大。

3.解决体制机制运行问题。要从各级政府层面,在校企合作、混合所有制改革、集团化办学、招生政策、毕业生就业政策、共享性实训基地建设、管理运行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给予院校办学自主权,激发职业教育内在改革的热情和活力。

4.解决社会共识问题。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是个不争的事实。要做好职教宣传[7],讲好职教故事,做好职教成果展示,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改变社会各界、行业企业等对职业教育和职教毕业生固有的看法,增强对职业教育及职教学生的认可、信任,提升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是促进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学段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联动发展、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最大化利用全社会的职业教育资源。构建并完善政府、中高职学校、企业“三维协同”的发展模式[8],即在中高职一体化发展中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协助的体制机制,明确政校企的职责和作用,推动职业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革新,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撑,是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模式构建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办学中职职业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