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2021-01-02 13:59赵亚东
科学咨询 2021年17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马克思哲学

赵亚东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1120)

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何如此断言呢?其缘由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科学的实践观的形成。

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

“实践”一词并非马克思的首创,也并非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关注实践,但科学的实践观的形成及确立却为马克思、恩格斯所共创。“实践”构成了马克思思考与研究一切问题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并且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形成的新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以往任何哲学都不具备的。

实践的唯物主义首先是作为一种唯物主义哲学而存在。无论是在批判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还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出发,从社会现实的历史的解放出发,来分析和反对唯心主义和传统的旧唯物主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中,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确定,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由其中产生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1]。”可见,“劳动”是一种而且是人最主要的“实践”活动,但马克思在此也强调劳动的前提是必须承认“自然界”这一物质世界,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离开外部世界的,“自然界”是人得以生存并延续下去的基础,马克思于此肯定了“实践”(劳动)必须是“物”的基础上的“实践”,明确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

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的形成是在《提纲》[2]中,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基本和首要的观点,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之上的唯物主义。通过《提纲》的第一条,在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得以建立,他强调人的能动性是基于物质基础上的能动性,实践架构起了人作用于物的桥梁,使得人与物不再是直接的、被动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历史性的存在,是一种主客体之间彼此发生联系过程中的关系性存在。通过实践,人既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实现了人自身的改造,这样的实践既是现实的社会的,也是历史的。因此,实践的唯物主义既是一种唯物主义哲学,也是一种科学的实践观,是科学的实践观与唯物主义哲学的辩证统一。

二、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唯物论”与“实践观”的辩证统一

(一)实践的唯物主义中的“实践观”

1.辩证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实践”

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尤其是“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得以延存的物质前提,是实现人之为人而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原因。我们将人产生以前的自然界称之为自在的自然界,这样的自然对人类社会而言是无意义的,将人产生以后经过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称之为自为的自然界,是人化了的自然,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实践”,实践使得人类社会既源于自然,也脱离了自然而存在。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首要的就是生产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实现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再只是作为物质性的实体存在,而是作为社会性的主体存在,形成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精神和文化等各种领域,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其次,“实践”推动了“世界的客观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实践使人们确信物质是客观的实在”,实践是主体的人在承认并尊重客观的物质前提下的实践,既是一种强调属人的能动性实践,更明确了这样的实践是作用于物的并引发物的改变的实践。人的实践活动使得人的主体能动性展现出来,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新的物,在实现物的创造过程中既依赖于物,也形成了自然界原本所没有的新物,这样的过程也是人能动性地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过程,人在这一过程中创造着自身的本质,最终实现了“世界的客观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2.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中,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发展与人类自身活动的内在规律,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及人自身都是客观的存在,都是物的存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根本上否定了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建立起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社会历史是社会的规律性发展”[3],至此,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便变成了一种科学研究,犹如自然科学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历史性进化不再被视为是一种偶然,不再只是被作为一部精神史诗,更不再被视为是某个英雄的创造史,社会历史也如同自然一样有着自身的存在发展规律,社会历史的演绎不是受个别人的左右,而是由客观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所制约的,人类社会是作为客观性的存在,遵循着客观的社会规律,受一定的社会客观规律所制约。总之,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变革受客观的历史规律制约和支配。

3.认识论中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性作用,是认识产生的源泉和基础,是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人认识活动的旨归,是检验认识正误即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肯定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催生了认识,也推动着认识的发展,认识也需要回归实践,指导人的实践活动的开展,并指明认识的正确与否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产生影响,正确的、先进的认识可以推动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错误的、落后的认识则会起相反的阻碍作用,影响实践活动的有效进行。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克服错误的思想认识。可见,实践作为认识的载体,是连接实践主体人与实践对象之间的必要桥梁,人的认识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和对象表面的、现象的、片面地认识,是初级阶段的认识,其多表现为感觉、知觉和表象,具有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等特点;理性认识则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律的认识,是对事物本身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表现为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等特征。感性认识是人形成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理性认识则是感性认识的归宿,感性认识要上升为理性认识,都要回归实践,指导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新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不断循序向前发展。

(二)实践的唯物主义中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唯物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区别于唯心主义哲学,是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部哲学首要的、最基本的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断言是存在决定思维,思维要反映并反作用于存在。这里的存在主要强调的就是“物的存在”,所以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其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存在是一种真实的、现实的存在,是先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意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物,其形式是主观的,内容却是客观的。在世界是怎样的世界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处于联系的、发展的、矛盾中的世界。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的、永恒的联系之中,联系具有客观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联系”是物自身内部各个要素、各个组成部分以及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客观的、真实的联系,而非抽象的、精神的联系。世界也是发展着、矛盾着的世界,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发展是一种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是以物质为载体,是物的运动,物质则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得以延存的原因;矛盾则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从根本上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都充满着矛盾,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而非意识的、精神的存在。

因此,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在充分肯定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实践重要性的哲学,无论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还是实践所作用的客观对象,以及实践所假借的工具、技术,或者实践所引发的最终结果等,都是“物”的,都不能离开“物”去空谈实践。

三、实践的唯物主义确立的基本意义

(一)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的,以实践作为其整个哲学体系的思想理论基石,形成了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事物、分析解决问题。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对传统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彻底批判,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在哲学史上实现了根本性的变革。“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被确立了下来,以实践作为指导思想,科学地分析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变化,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开始以一种批判的、革命的态度认识和对待人类社会历史,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纵深方向发展方面有着积极且深远的意义,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砥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及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二)时代意义

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确立对马克思、恩格斯当时的社会历史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性的思想运动,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是引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伟大旗帜,“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为物质力量”[2],成为推翻旧社会的强大武器,成为新时代最强大最耀眼的那一缕曙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4]。”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是以实践作为其理论基石,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完善的,其历史使命也必然是指导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在当代中国,中国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不断地奋勇前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是当前中国人民最伟大最深刻的实践。

综上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是一种崭新的哲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作为其新哲学体系的核心和基石。这种科学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形成,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全面化和深刻化,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更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武器。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马克思哲学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马克思像
实践唯物主义对传统唯物主义的终结与超越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菱的哲学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小包哲学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不是自然唯物主义 而是感性唯物主义
——重新理解费尔巴哈哲学和唯物主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