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MMP-2、ICTP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

2021-01-04 03:28张卫卫王宝莉李晨辉
检验医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胶原硬化斑块

李 莹, 蔡 琴, 张卫卫, 王宝莉, 李晨辉

(西安市第一医院心内科,陕西 西安 7100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最基本的病理改变,主要与血管细胞氧化应激、炎症损伤及凋亡、重塑等有关[1]。冠状动脉造影是AMI发生及其病情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金标准,但具有一定的创伤性[2]。有研究结果显示,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typeⅠ collagen carboxyl terminal peptide,ICTP)是Ⅰ型胶原的降解产物,Ⅰ型胶原在血管结构及其重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3]。基质金属蛋白(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是MMP家族中的一员,具有降解细胞外基质成分、胶原及弹性蛋白酶等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斑块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4]。为此,本研究拟通过检测AMI患者血清ICTP、MMP-2水平,探讨二者与心肌梗死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西安市第一医院确诊的AMI患者120例,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57.82±6.61)岁。选取同期西安市第一医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12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68名、女52名,年龄(57.20±6.58)岁。2个组之间性别和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西安市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经临床症状、冠状动脉造影、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为AMI[5];(2)无感染性疾病及全身性炎症性疾病;(3)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50%;(4)年龄>18岁、无精神病病史。

1.2.2 排除标准 (1)合并心绞痛、肥厚型心肌病等其他心脏病;(2)妊娠期、哺乳期女性;(3)患恶性肿瘤;(4)患脑、肝、肾等脏器的严重疾病;(5)有血液、免疫、神经等系统的严重疾病。

1.3 方法

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入院24h内空腹静脉血6 mL,856×g离心10 min,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CTP、MMP-2水平,试剂盒购自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ICTP试剂盒的最低检测限为<0.2 ng/mL,线性范围为0.2~18.0 ng/mL,批间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9%,批内CV<11%,标准曲线r≥0.990;MMP-2的最低检测限为<0.01 ng/mL,线性范围为0.28~20.00 ng/mL,批间CV<9%,批内CV<15%,标准曲线r≥0.990。检测仪器为DNM-9606型酶标仪(重庆九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收集所有对象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等,另收集AMI患者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Gensini评分及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检测结果。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评估采用Gensini评分标准[6]:无狭窄为0分、1%~49%狭窄为1分、50%~74%狭窄为2分、75%~99%狭窄为3分、100%狭窄为4分。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估冠状动脉8个主要节段的狭窄程度,计算各节段Gensini评分之和。依据Gensini评分总分将120例AMI患者分为轻度狭窄(Gensini评分为0~7分)组(36例)、中度狭窄(Gensini评分为8~14分)组(54例)、重度狭窄(Gensini评分>14分)组(30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s表示,2个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血清ICTP、MMP-2水平对AMI的诊断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血清ICTP、MMP-2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正常对照组和AMI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正常对照组和AMI组之间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MI、MAP、LDL-C、TG、吸烟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正常对照组和AMI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正常对照组和AMI组血清ICTP、MMP-2水平的比较

AMI组血清ICTP、MMP-2水平分别为(9.24±1.26)、(5.62±0.62)ng/m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3.62±0.42)、(1.32±0.21)ng/mL](P<0.001)。

2.3 ICTP、MMP-2诊断AMI的价值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CTP、MMP-2诊断AMI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62、0.887,最佳临界值分别为6.4、3.6 ng/mL,敏感性分别为81.67%、85.00%,特异性分别为83.33%、83.33%,准确度分别为82.50%、84.17%。ICTP和MMP-2联合检测诊断AMI的AUC为0.978、敏感性为96.67%,特异性为95.00%、准确度为95.83%。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效能优于单项检测(P<0.001)。见图1。

2.4 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一般资料及血清CTP、MMP-2水平的比较

图1 血清ICTP、MMP-2水平诊断AMI的ROC曲线

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之间性别、年龄、BMI、MAP、LDL-C、TG、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Gensini评分及血清cTnT、ICTP、MMP-2水平依次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AMI患者不同狭窄程度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续表3

2.5 ICTP、MMP-2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CTP、MMP-2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62、0.858,P<0.001)。见图2、图3。

图2 ICTP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

图3 MMP-2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明确,可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一旦发生阻塞,将导致组织或器官缺血、坏死,若病变部位处于冠状动脉等位置,可导致AMI等疾病的发生[7-8]。AMI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可导致胸痛、休克等症状发生,严重者可致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因此AMI的发生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9]。

Gensini评分是目前临床上基于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常用方法,可有效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但冠状动脉造影具有一定的创伤性[10-11]。血清学检测具有操作简单、快速、便捷、低创等优点,其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价值已逐渐被认可[12]。有研究结果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含有大量的Ⅰ型胶原,过多的胶原沉积于动脉中,可损伤内皮细胞,促使其凋亡,同时还可诱导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和凋亡,从而加快血管内血栓的形成,加剧动脉粥样硬化。ICTP为Ⅰ型胶原的稳定降解产物。因此ICT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斑块形成密切相关[13-14]。MMP-2是一种由巨噬/泡沫细胞和T淋巴细胞以前酶原形式分泌、激活的锌离子依赖性蛋白酶。巨噬细胞侵入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会促使MMP-2等因子被大量分泌,MMP-2在发挥切割细胞外基质成分、胶原及弹性蛋白酶等作用时会损伤内皮细胞,加快血管内血栓的形成,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形成[15-16]。

本研究结果显示,AMI组血清ICTP、MMP-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与文献报道[14-15]基本一致,提示血清ICTP、MMP-2与AMI有一定关系。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CTP、MMP-2诊断AMI的AUC分别为0.862、0.887,最佳临界值分别为6.4、3.6 ng/mL,敏感性分别为81.67%、85.00%,特异性分别为83.33%、83.33%,准确度分别为82.50%、84.17%。ICTP和MMP-2联合检测诊断AMI的AUC为0.978、敏感性为96.67%,特异性为95.00%、准确度为95.83%。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效能优于单项检测(P<0.001)。提示血清ICTP、MMP-2水平可作为诊断AMI的重要指标,且二者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这可能是由于在AMI发生过程中,ICTP水平升高会引起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损伤而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血栓的形成[17-18],而MMP-2水平升高则会促进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并可能会加剧Ⅰ型胶原的释放,进一步加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从而诱发AMI[19-20]。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血清ICTP、MMP-2水平依次升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血清ICTP、MMP-2水平可能还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关系。原因可能是ICTP、MMP-2水平越高的AMI患者,ICTP、MMP-2对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及血管内血栓形成的促进程度越严重,显著加速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形成,导致冠状动脉壁增厚变硬,狭窄程度更严重。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CTP、MMP-2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62、0.858,P<0.001),说明血清ICTP、MMP-2水平与AMI的发生及病情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血清ICTP、MMP-2在AMI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或可作为AMI诊断及病情评估的指标。但ICTP、MMP-2参与AMI发生的机制复杂,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因此得出的结论尚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结果加以证实。

猜你喜欢
胶原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胶原特性及其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胶原无纺布在止血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