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隋文帝杨坚为政的得失

2021-01-07 16:11王士立倪兆云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隋文帝

王士立,倪兆云

历史学研究

论隋文帝杨坚为政的得失

王士立1,倪兆云2

(1. 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 连云港市急救中心,江苏 连云港 222000)

隋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政治家。他为政期间,领导统一中国,推行政治经济改革,励精思政,出现了“开皇之治”。晚年有猜忌臣下、刑罚严酷及颠倒忠奸的失误。

隋文帝;为政;“开皇之治”;猜忌;刑罚

隋文帝杨坚生于公元541年,出身关陇士族。581年代周建隋,年号开皇,后改仁寿,在位24年。隋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是6世纪后半叶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物。在他为政期间,多有建树,但也有失误。现就其为政的得失做一评说。

一、隋文帝为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隋朝建立以后,南方与陈朝、后梁对峙,隋文帝早有志统一中国。但王朝初建,需要安定民心,积蓄力量。北部边疆存在突厥的威胁,需要集中力量对付突厥。经过5年抵抗和斗争,至开皇五年(585)东突厥归附隋朝以后,解除了隋朝的后顾之忧,隋朝便倾全力指向江南。

首先灭掉建都江陵(今湖北江陵)的后梁。开皇七年(587)隋文帝召后梁皇帝萧琮到隋都大兴(今陕西西安),予以扣留。接着派军进据江陵,于是轻而易举地废掉了梁国。

其次,隋朝的统一事业,主要是平陈。隋文帝为了平陈做了充分的准备。他采纳了宰相高颎的困陈策,派人渡江扰乱陈朝的生产,火烧陈朝的粮仓储积。军事上选用了隋朝最杰出的将领韩擒虎和贺若弼分别镇守长江中下游的两个战略要地庐江(今安徽合肥)和广陵(今江苏扬州),不断研究平陈方略。又令大将杨素到长江上游永安(今四川奉节)造了大量战船,以备水战之用。

开皇八年(588),时机成熟,隋文帝适时地发动了平陈的战争。当年十月,隋文帝命次子晋王杨广为主帅,宰相高颎为长史,率50余万大军,西起巴蜀,东至于海,沿长江一线横亘数千里,兵分八路大举进攻陈朝。隋朝军队士气高昴,英勇善战。开皇九年(589)正月,隋将贺若弼从广陵(今江苏扬州)渡江,克京口(今江苏镇江),控制了陈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下游门户;韩擒虎率军夜渡采石,克姑孰(今安徽当涂),扼建康上游咽喉。两路大军东西并进,进逼陈都建康。在隋军强兵攻击下,陈军纷纷溃散,隋军摧枯拉朽攻占了建康,生擒了陈后主。接着长江上游陈军水军皆降,陈朝灭亡。隋朝从出兵到灭陈,前后不到四个月时间。不久,南方陈地和岭南诸郡皆定。隋朝实现了华夏第二次大统一的局面。

隋朝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隋朝的统一使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在一个朝廷统治下统一起来,推动了民族融合,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消除了南北经济交流的障碍,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隋文帝励精图治,运筹帷幄,对于国家统一,功不可没。其功绩可与秦始皇比美。

(二)推行政治经济改革,革除流弊;创制立章,开创了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隋文帝建隋以后,面对前朝北周留下的烂摊子,隋文帝为了振兴国家,长治久安,针对积习已久的各种弊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 改革吏治,精简机构

隋文帝总结了两汉至南北朝中央官制的经验,建立三省六部制。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长官分别是尚书令、讷言、内史令,皆是宰相职务。三省之名,隋以前早有,而三省并立,各有分工,三省长官共同向皇帝负责,则始于隋文帝之时。三省职责,或取旨决策(内史省),或审议(门下省),或执行(尚书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又互相补充,保证政令推行,同时避免权臣专权,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尚书省下辖吏部、礼部、兵部、邢部、户部、工部六部,每部设尚书,处理日常具体军政事务。六部制也是隋文帝时确立的。隋文帝定三省六部制,开创了中国官制史上的一个新阶段,对唐朝以后的统治影响很大,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末变。

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裁汰了一批冗官,精简了机构,节省了国家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隋文帝又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和考核,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改革府兵制

隋文帝建隋以后继续实行西魏、北周以来的府兵制。府兵独立军户,其家属随营,住于军坊,不是民户。开皇九年(589)隋灭陈,标志战乱时期结束。第二年,隋文帝下令,凡是军人除另有军籍外,军人及其家属隶属州、县户籍,转为民户。军人及其家属皆可按照均田法令受田。军人平时耕作,免租调力役,每年有一定时间轮番宿卫,战时出征。府兵制下的军人,就是均田制下的农民,从而实现了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在府兵制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改革。这既节省国家的军费开支,又为社会增加了农业劳动力,有利于巩固府兵制度和防止府兵将领拥兵自重。

3. 改革法律

隋文帝针对北周政刑残酷的状况,在刑罚上也进行改革。开皇初年制成了《开皇律》。该律条目比较简要,除去死罪81条、流罪154条、徒杖等千余条。废除了鞭刑、枭首、车裂、宫刑等酷刑,以及孥戮相坐之法。与前代刑律相比,比较宽简。隋文帝对死刑的判决,持慎重态度,下诏规定:天下死罪,诸州不得便决,必须送大理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复审,再送尚书省秦请皇帝裁定。又规定死罪犯人要经过三次奏请,批准后行刑。这些都反映了隋朝法律的进步方面。《开皇律》是对前代封建法律的总结,对后代封建法律影响很大,《唐律》就是沿袭《开皇律》而来。

4. 创立科举制度

隋朝初年,官吏的选拔依然实行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门第是任官的标准,这种只重门资的选官制度积弊很深。隋文帝于开皇年间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度,就是分科考试选拔官吏。有秀才、明经两科,还有皇帝临时设立的特科。此时科举制度还是草创阶段。在科举制度下,选任官吏比较重才学而不重门第,为一般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政创造了条件,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自隋文帝为之一变。从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维持了1300年之久,对历代封建统治影响都很大。

5. 改革均田制度

隋文帝建隋以后,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度,作为国家的基本土地政策。均田制内容基本上承袭北齐,但有三方面改变:一是受田对象和受田年限有改变。北齐田令规定男子16岁至17岁为中,中男不受田。18岁至65岁为丁,受永业田20亩、露田80亩,输租调。66岁以上为老,退露田,免租调。隋开皇二年(582)田令规定,男子11岁至17岁为中,中男也受田。18岁至59岁为丁,60岁以上为老。丁男受田数同北齐,60岁以上免课役,身死退露田,并无丁男至老而退露田的规定,农民获得了对露田的终身使用权。不过隋文帝推行的均田制并不彻底,农民普遍受田不足;二是为了调整封建地主阶级的内部关系,官吏受田种类和名目比前代扩大。规定了官吏的永业田,限定了职分田,作为官吏俸禄。新设公廨田,作为各级官府的办公经费;三是新定军人受田,前文已述。

6. 改革赋役制度

在均田制的基础上,隋文帝颁布了新的赋役制度,对前代规定有许多厘改。一是缩短农民赋役负担的年限。隋文帝初以18岁为丁,受田从课役,60岁老免。开皇三年(583)令军、民以21岁为丁,这就是说,农民在18岁受田以后,可以有3年时间不纳租调,不服徭役。隋代农民一生负担赋役年限为39年,比北魏少16年,比北齐少1年(力役)至9年(租调),比北周少3年(力役)至7年(租调);二是创立了“以庸代役”制度,这是一项影响深远的重大改革。开皇三年(583)隋文帝宣布“不役者收庸”[1]。如果官府无事不征调力役则收其庸,“不役者收庸”主动权在于官府。开皇十年(590)又规定“人年五十,免役收庸”[2]35,即5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不服徭役,而折庸代役,比“不役者收庸”又前进了一步。唐朝实行的租庸调制实际上始于隋文帝时。这种制度使农民增加了从事生产的时间,是一项利民的做法;三是减征调绢数量和力役天数,加征租粟数量。隋文帝规定,一夫一妇岁纳调绢减一匹为2丈,加绵3两,租粟3石,减每岁30日役为20日。其调绢数量比前代大约减征一半,力役减少了10天至25天,租粟的数量却增加了。据专家研究,由于隋文帝改度量衡,采用三倍于古的大斗征租,在几个实行均田制的王朝中,隋朝的租额是最重的。租粟虽有增加,农民还能负担得了,联系力役和调的情况,隋文帝统治时期农民的赋役负担总体来说还是减轻了。

7. 大索貌阅和输籍法

隋朝课取赋役,以丁口计算,因此户口需要阅实。开皇五年(588)隋文帝下令在全国检查户口,即大索貌阅,阅看其貌以定老小之实,避免诈老诈小逃避赋役的情况发生。同时还规定堂兄弟以下的一律分居,各立户头,叫做析籍。通过这次检查,户籍本上有11万多人查实为丁,有164万多人新编入户籍。历史上常常失败的括户运动在隋文帝时获得了成功。接着又实行输籍之法,确定户等。由中央政府确定划分户等标准,叫做输籍定样,颁行各州县,依定样标准确定每家户等上下,写成定簿。这样人民不能逃税,合理负担,地方官吏也不能舞弊。由于各户等所订征敛的数额比豪强为轻,故在输籍法实行之后,有不少隐漏逃亡的农民成为国家编户。

8.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隋初通行前代多种旧钱,隋文帝以钱币轻重不等,更铸新钱,名曰“五铢”,即每钱重五铢。百姓颇感方便,也有利于商品流通。

隋文帝又改订度量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度量衡大小变化最为混乱的时代,其中尤以尺度最为复杂,前后15朝,尺度15等。这种状况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隋文帝开皇年间加以统一。以古制一尺二寸八分为一尺,古斗三为一斗,古称三斤为一斤(古制即新莽所定度量衡),颁行全国,百姓称便。这个变化对后代影响很大,唐朝以后历朝沿用隋朝大尺、大斗和大称,变动不大。故明末史家顾炎武说:“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3]

9. 尽山泽之利,罢酒坊、通盐池盐井,免除入市之税

山泽之利,两晋南北朝时多为官吏富豪所垄断。开皇元年(581),隋文帝下令“弛山泽之禁”,名山大泽均不封禁,金银铜铁等矿产皆不以属国,令民开采。取消了矿冶之税。

隋初依照北周制度,盐、酒由政府专营,官办酒坊收利,盐池、盐井皆禁百姓采用。百姓自盐池、盐井采盐要征盐税。开皇三年(583),隋文帝下令:“罢酒坊、通盐池、盐井与百姓共之。远近大悦。”[2]681从此取消酒专卖。食盐无税,一直到唐玄宗开元九年(721),138年间无盐税之征,实为亘古未见。

关市之征,即入市经商之税,历代皆有。北周静帝时,隋文帝主政,即“除入市之税”,建隋以后也不收入市之税。

于是开皇年间工商税收趋于绝迹,隋朝成为无工商税收之国。国家的赋税重心是农业土地税。隋文帝的上述改革,减轻了工商业者的负担,很明显,这种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对于工商业的发展是有利的。

隋文帝在隋朝前期进行了各项改革,其着眼点在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改善封建统治,调整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以及封建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从而达到安定社会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比秦汉时又有加强,在客观上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因而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隋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改革家。

(三)励精思政,任贤纳谏,出现“开皇之治”

1. 勤劳务实,体恤民生

隋文帝主政,不思苟安,也不尚虚夸。他是一个励精图治、勤劳务实的皇帝。他“自强不息,朝夕孜孜”[2]54;“日旰忘食,思迈前王”[2]1673。他每天上朝,倾听奏议,批阅奏章,与臣下讨论政术,从早到晚,不知疲倦,甚至“夜分未寝”。乘车外出,路上遇到上表的人,就停下来亲自询问。他常亲录囚徒,巡视漕渠通水情况,察看稼谷生长情况,亲问民间疾苦。他还经常私下派人到各地采听风俗民情。对于吏治得失、民间疾苦,隋文帝是非常留意的。由于隋文帝勤政,在开皇年间把国家治理得很有条理。“开皇之治”的出现与隋文帝的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

隋文帝在位期间,懂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注意体恤民生。除了前文谈到的推行均田,减轻农民赋役,开放山泽,罢酒坊,通盐池、盐井,免除入市之税外,他还采取了许多宽恤民生的措施。他即位不久,即下令将官牛5 000头分赐给贫苦农民;战亡之家,遣使赈给。限制地方官吏加重赋敛,禁止官吏放高利贷。遇到水旱凶饥,大多能够开仓赈给。对发生水旱凶饥的地区,一般都减免赋役。

2. 厉行节俭政治

隋文帝以史为鉴,懂得“俭以得国,奢以失国”。为了隋朝长治久安,隋文帝厉行节俭政治。史称隋文帝“居处服玩,务存节俭,令行禁止,上下化之”[2]54。隋文帝规定,六宫妃嫔,穿过和洗过的旧衣服,都要再穿;外出所乘的车轿等物,尽量不做新的,有的地方破了,随时补一补再用。日常饮食,只要不是举行宴会,最多只有一个肉菜。开皇元年(581)三月,他诏令“犬马、器玩、口味不得献上”[2]14。有的官吏给他送上干姜,用布袋装着,他认为太耗费,大加谴责。他去进香,有关部门官吏用毡袋装香料,他认为太靡费,竟然用竹板打了送香料的官吏,说是作为后戒。隋文帝所穿的衣服,多是布帛所做,很少用绫罗绸缎。开皇十五年(595)相州刺史豆卢通贡奉了一些绫文细布,隋文帝命在朝堂上当着群臣的面烧掉,以戒奢侈。有一次,隋文帝要配止痢药,需用一两胡粉,结果找遍宫中也没有找到;又有一次,他想找一条织成的衣领,宫中也没有。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稀有的节俭皇帝。由于他躬履俭约,上行下效,积久成为风气。开皇、仁寿年间,士人的便服多用布帛制作,不用绫罗绸缎,饰带只用铜铁骨角,不用金玉。完全改变了两晋以来,士族权贵中盛行的争奇斗富、奢侈淫乐之风。“俭以养廉”,隋文帝实行节俭政治造就了一批廉洁的官吏。不过,他的节俭政治也有局限性,在他统治后期有建造仁寿宫和行宫12所的奢侈之举。

3. 选贤任能,不拘一格

隋文帝在中国历史上素有猜忌贤能的坏名声。其实虽有忌能之失,却也有任贤之美。怎能设想一个完全不知任用贤能的皇帝能够领导全国统一事业获得成功,能够使统一帝国得到巩固发展?在开皇年间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一大批人才,正是隋文帝选拨任用的结果。特别是在开皇前期,隋文帝在相当程度上实行了任用贤能的方针。开皇年间,他屡次下诏求贤,做到长短殊用。三省长官(宰相)之中,如高颎、苏威、李德林、虞庆则等,都是有才能的人,其佼佼者当推高颎。高颎有文武大略,当朝执政将20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颎之力也。论者以为真宰相。各部尚书精明能干,都是一时人选。在军事上,隋文帝选用了一批优秀的将领。如韩擒虎、贺若弼、杨素、史万岁等,皆为一时名将。见称当世的文人,除李德林被用为宰执外,其他如卢思道、薛道衡、李元操、魏澹、许善心等人皆量才授职,在文化上多有贡献。

隋文帝不仅重视对中央官吏的选用,对地方吏治也很留意。他妙选贤良任地方官,州县吏多称职。在地方官吏队伍中有一批良吏。

隋文帝任用贤能主政,是吏治清明的一个条件。开皇前期的政治是贤能政治,这是一种智者的专制。对于人民来说,智者的专制要比愚者的专制好受些。

隋文帝选人,常有独到之见。他不论出身门第和不拘一格。寒微之士可以参典机密,僮仆而至大将军。如李园通,其父李景原是杨忠所部军士,与家僮黑女私通,生李园通。李景不认这个私生子,因而孤贱,为隋文帝家奴。隋文帝独善其能,认为堪当大任。隋初,拜内史侍郎,领左卫长史。伐陈之役,李园通以功进位大将军,后迁刑部尚书。陈茂,家世寒微,北周时,隋文帝引为僚佐,隋文帝善其能,隋初,隋文帝拜陈茂为黄门侍郎,参典机密,后迁太府卿。张定和,少贫贱,初为侍官(府兵)。平陈之役,张定和当从征,无以自给。后以军功拜骠骑将军,进位柱国。

4. 倾听臣下意见,虚心纳谏

历史学家对于唐太宗李世民的“从谏如流”曾经赞不绝书,隋文帝由于被认为“天性沉猜”,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不能信任臣下,也不纳谏诤。其实这是不符合事实的。隋文帝为政有独断专行和饰非拒谏的一面,说明他是专制皇帝;但是他又常常虚已受人,说明他是贤明的君主。

开皇年间,隋文帝为了加强统治,注意听取臣下意见。史书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是不少的。

开皇初年的各项改革,是隋文帝集中了臣下的智慧完成的。如新律的修订,是采纳了众臣的意见,开皇元年(581)初定,开皇三年(583)又做改定,他在决策过程中十分慎重。在修订过程中,纳言苏威奏置五百家乡正,令其处理民间诉讼;内史令李德林反对。对这两种意见他没有立即作出裁定,而是下令内外群官,齐集东宫开会讨论,听取各方面意见后,才做出决定。开皇三年(583),罢郡为州,并省州县,是接受了河南道兵部尚书杨尚希的意见。开皇五年(585),实行输籍法,是采纳了尚书左仆射高颎的建议。置义仓,是接受了度支尚书长孙平的意见。置公廨田,是接受了工部尚书苏孝慈的意见。匡正风俗,是采纳了治书侍御史李谔的上书。开皇初年,隋朝对北疆突厥诸部实行“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分而胜之的策略,是隋文帝接受了奉车都尉长孙晟的建议。开皇九年(589)灭陈以前,梁睿、李德林、高颎、杨素、贺若弼、崔仲方、王长述、高劢、杜整、王颁等人纷纷上平陈之策,隋文帝的平陈方略是集中了群臣的智慧。他在开皇年间事业有成,善于听取臣下佳谋良策是其原因之一。

开皇前期隋文帝诚心下诏求谏,因此在百官中有一批敢说话的谏臣,如苏威、贺娄子干、屈突通、卢愷、梁毗、柳彧、赵绰、刘行本、裴政、李雄、王韶、元岩、柳庄等。开皇前期,大臣对隋文帝面折廷争的情况很多,隋文帝许多时候能够虚心纳谏。如赵绰性直刚毅,任刑部侍郎。当时隋文帝认为盗贼不禁,将重其法。赵绰进谏说:“要多存宽大,法不可随意更改。”隋文帝欣然接纳,升他为大理少卿。当时隋文帝下令禁止恶钱流通,有二人用恶钱换好钱被抓住,他命斩二人。赵绰进谏说:“依照法律,二人只可受杖刑,杀他们与法无据。”隋文帝说:“不关卿事。”赵绰说:“我在法司任职,岂得不关臣事!”隋文帝警告说:“难道你想压制天子的威严吗?”赵绰不语,拜而向前,隋文帝大声呵斥,赵绰仍不停步。他终于收回杀人的前令。隋文帝认为赵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阁中,有时遇到与皇后同榻,即呼赵绰坐下评论政事得失。前后赏赐万计,并升官位。

5. 开皇之治,声震四海

经过隋文帝各项政治经济改革,隋朝的国力强盛起来;又北击突厥,南平梁、陈,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新的阶段。《隋书》说,隋文帝在开皇年间“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平静安定)”[2]55。这便是声震四海的“开皇之治”。

《隋书》所言,其中包含许多溢美之词。比如“强无凌弱,众不暴寡,朝野欢娱”等语,这在存在阶级对立的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出现的。但《隋书》所言,也并不是毫无事实根据。开皇年间,社会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全国垦田面积有1 940万余顷,是东汉时期的2.6倍。人口激增,隋初有户450万左右,至开皇九年(589)平陈后,总户数为700万左右,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增加到900万左右,17年中净增200万户,增殖率为29%。在我国封建社会是很少见的。国家财政空前富裕。据唐太宗李世民估计,隋文帝统治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元朝历史家马端临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4]教育文化比较发达。艺苑灿烂,兴办学校,延集学徒,劝学儒家经典,“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2]1706。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是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治世”之一。

二、隋文帝为政成就巨大,也有许多失误

(一)猜忌臣下,处分苛刻,制造了一批冤案

隋文帝有时将有不同意见的官吏视为“忤旨”,加以责罚。如内史令李德林,因为在是否尽诛北周皇族问题上对隋文帝提出了不同意见,以至十年品位不加。开皇十年(590)李德林又因进行谏诤,隋文帝就找个借口,将李德林出为州刺史。

隋文帝醉心于用惩罚手段驾驭臣下。对于有过失的官吏皆给以严惩,本来这对于整肃吏治是必要的。但他往往罪小罚重,不依科律,严惩流为苛刻,这就打击了一批功臣和将吏。如大将军贺若弼战功卓著,未被重用,心有不满,隋文帝就罢了他的官,过了几年又找个借口把他关进了监狱,这样处理未免苛刻了。

隋文帝对于有功将吏常怀猜忌,关系疏远,又往往听信谗言,诛杀功臣将吏。这里举出几个重要事件:一是司徒王谊有战功,隋文帝不加任用,有人诬告王谊谋反,开皇五年(585)被赐死于家;二是相州刺史梁士彦、左领军大将军宇文忻,都有威名,二人受隋文帝猜忌被罢去职务,心怀不满。开皇元年他们勾结刘昉策划起兵反叛,梁士彦等人的阴谋起兵,意在分裂国家,没有进步意义,但是必须指出,梁士彦、宇文忻的反叛,正是隋文帝猜忌的恶果;三是上柱国元谐有战功,隋文帝不加任用,后来有人诬告元谐谋反,开皇九年(589)被处死;四是开皇十七年(597)隋文帝听信谗言,以“谋反”罪处死了曾任宰相和禁军将领的虞庆则;五是开皇十九年(599)隋文帝听信谗言,以“谋反”罪处死了凉州总管王世积。由于猜忌和听信谗言,被隋文帝诛杀黜退的开国元勋和有才能的将吏,为数不少。这是与他宣布的任贤方针背道而驰的。

(二)晚年刑罚严酷,过于杀戮;颠倒忠奸,任用奸佞为政

隋文帝晚年在执法方面有重大失误。他用法越来越严厉。由于合川仓发生7 000石粟被窃事件,他于开皇十五年(595)下令:“盗边粮一升已上,皆斩,仍籍没其家。”[5]5550虽然重罚,社会上“盗贼”仍然不止。开皇十七年(597)隋文帝又颁重法:“盗一钱以上皆弃市(斩首于市街)”。在全国造成了恐怖,行旅皆晚起早宿,天下懔懔。此后,他又定制:行署取一钱以上,闻见不告言者,皆牵连处死。“自此四人共盗一榱桷,三人共窃一瓜,事发即时行决”[2]714。刑罚完全走向了极端。

隋文帝晚年喜怒无常,对官吏的惩罚也不依科律。元旦朝会时,有些武官衣帽及佩剑不整齐,御史没有提出弹劾,即下令将御史斩首;有官吏上前劝阻也被斩杀。有官吏因考核不平,或因征收麦秸稍晚,或因衙门庭院荒芜没有清理,或有出巡京官接受地方官赠送马鞭、鹦鹉一类物品,统统处死,并皆亲自监斩。他自毁法律,杀不当罪,使开皇政治走向黑暗,加剧了社会矛盾。

隋文帝晚年,在用人问题上也有重大失误。开皇十九年(599),隋文帝下令罢黜贤相高颎的职务,专任奸佞杨素为宰相执掌朝政,颠倒了忠奸,混淆了贤愚,是政治上最大的失误。高颎有经国之才,居宰相位近20年,是开皇年间第一功臣,史家把他比作西汉的萧何、曹参。本来隋文帝对高颎一直倚重、信任,但由于隋文帝有意易立太子,没有得到高颎支持,又听信谗言,便罢去高颎宰相职务。接着又以企图“谋反”的罪名,囚于内史省审问,结果除名为民。隋文帝这样做是自断手臂。受高颎牵连,又有一大批文武臣僚受到清洗和陷害。

杨素有军事才能,隋文帝用他为将,是用其所长;用他为相,是昏暗不明。他大奸似忠,迎合时主,阴险狡猾,陷害贤良,以权谋私,干的坏事累累。一是滥用刑罚。隋文帝晚年用法益峻,喜怒无常,处处得到杨素配合。杨素“性疏而辩,高下在心”[2]1285。处理案件不依科律,随意轻重。朝臣慑其权势,也不敢措言。结果冤案累累。二是陷害异已,任人唯亲。一方面杨素负贵恃才,擅作威福,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朝臣中有违忤他的人,皆阴谋污陷其罪。另一方面若有附会他的人,以及他的亲戚,虽无才用,必加进升,其弟杨约,叔父杨文思、杨文纪、族叔杨异,分别担任尚书及列卿,杨素诸子无功劳,皆位居柱国、刺史;三是兴建绮丽仁寿宫,大伤民丁,助长隋文帝优游享乐欲望;四是贪夺财货,凭借权势广营资产,对民众搜括掠夺。

(三)易立太子,内乱不已

开皇二十年(600)隋文帝废黜太子杨勇,立次子杨广为太子,这又是一个失误。谈论这个问题,与封建史家的立场不同,不是为了维护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而是由谁作嗣君,对以后历史的发展起的作用要好一点。

杨广是什么样的人物?历史已作了结论。他是独夫、民贼,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帝王之一。杨勇情况不同。他很好学,性宽仁和厚。自开皇之初立为太子,参决部分政事,时政有不合时宜的就提出修改,取得了一定的治国经验。杨勇虽非强干的人才,但比杨广好得多。隋文帝直到临死前,对杨广的真实面目才有了认识,以至有“枉废我儿”[2]1238和“独孤误我”[5]5603的后悔话。

在废立问题上,杨广勾结杨素进行了一系列的阴谋活动,隋文帝并没有察觉,他完全听信了杨素等人对杨勇的谗言,下了废立的决心。杨勇被废实在是杨广和杨素共同策划制造的经过隋文帝批准的一起冤案。

由于隋文帝实行废立,牵连了一大批将吏,制造了更多的冤案,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也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左卫大将军元旻反对废太子杨勇,进过谏言,废杨勇之日,隋文帝处死了元旻。同时清洗和处斩了一批与杨勇有牵连的官吏。

蜀王杨秀是隋文帝第四子,时为益州总管,见杨勇被废,意甚不平。杨广恐其为后患,令杨素伪造杨秀罪。仁寿二年(602),隋文帝征杨秀入京,交付审问,废为庶人。连坐者百余人。

汉王杨谅是隋文帝第五子,时为并州总管,见杨勇、杨秀被废,尤不自安。仁寿四年(604)隋文帝死,杨广征杨谅入京。杨谅不从,发兵反于并州。杨广派杨素发兵镇压,战争残酷,“僵尸蔽野,积甲若山”。后来杨谅兵败请降,被除名为民。杨谅所部吏民坐死徙者20余万家。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斗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这完全是隋文帝实行废立带来的恶果。

伴随着太子的废立,政治上进行清洗,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平庸的杨勇为储君,杰出的政治家高颎执掌朝政,一批为高颎选用的比较正直的官吏参与政事。以野心家、阴谋家杨广为储君,大奸似忠的杨素专掌朝政,一批为杨素所亲信的贪官和酷吏参与政事,比较清明的政治被黑暗政治代替。隋文帝的统治出现了危机,他变成了孤家寡人。废黜杨勇四年之后,隋文帝被他自己处心积虑易立的皇位继承人杨广和他长期重用的杨素杀死,落了一个可悲的下场。这是他不能知人善任造成的恶果。

三、结论

隋文帝一生主要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延续了27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使华夏再次统一起来。隋朝的疆域辽阔,甲兵强盛,风行万里,民族关系发展,经济文化繁荣,是中国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重要发展时期。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的关键人物;第二件是因时作法,沿革变通。开创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新阶段,影响后世1 000多年之久,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发展。他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治世,声震四海。隋文帝的一生,其成就是主要方面,他猜忌臣下的弱点以及晚年的失误,在他整个政治生涯中只占次要的位置,不影响其作为封建社会杰出政治家的历史地位,也掩盖不了开皇盛世的光辉。

[1] 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408.

[2] 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 顾炎武,陈垣.日知录校注[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607.

[4]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225.

[5]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On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Yang Jian's Administration

WANG Shi-li1, NI Zhao-yun2

(1.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Lianyungang Emergency Center, Lianyungang 222000, China)

Emperor Wen of the Sui Dynasty Yang Jian was a famous statesman in Chinese Feudal Society. During his administration, he unified China, carried ou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s, and made great efforts to think about government affairs and good policies. During his reign, there was “KaiHuang Prosperous Age”. In his later years, he made mistakes such as suspicion of ministers, harsh punishments and confusing of loyalty and traitors.

Emperor Wen of the Sui Dynasty; administration; “KaiHuang Prosperous Age”; suspicion; punishment

K24

A

1009-9115(2021)01-0090-07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1.015

2020-04-07

2020-11-29

王士立(1935-),男,江苏连云港人,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责任编辑、校对:刘永海)

猜你喜欢
隋文帝
隋文帝开山阳渎考论
论隋文帝并未施行科举制度
不以公权泄私愤
豪华的龙舟
直谏诤臣
——赵绰
隋文帝造字
正直的尺度源自正直的人格
隋文帝打赌送命
不图虚名的隋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