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泉穴穴位注射治疗气滞血瘀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2021-01-10 00:10谷春玲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4期
关键词:硬化性气滞血瘀

谷春玲

(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 引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性心绞痛相当于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不通则痛,瘀则不通,心绞痛主要是由于瘀血内阻气机郁滞所致,所以,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心绞痛患者大都属于气滞血瘀型患者,极泉穴主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包炎、肺心病等心脏病症的重要穴位。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症状,患者的年龄大、饮食不节、情绪控制不佳、进行体力活动等也容易造成心绞痛复发。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治,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会受到严重伤害,并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性心绞痛反复发作,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心肌梗死,增加了患者的病重率及死亡率,影响今后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家庭的困难。大多数医院的医生在对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时一般都会采用常规口服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病痛,但药物本身是有一些副作用,大多只是治标,反复的几率可能会比较大,治疗的总有效性就会相对较低,经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通过支架和手术的手段改善心肌缺血,存在介入后再狭窄和搭桥术的限制等问题,且费用相对高昂。普通针刺,无副作用,但针刺作用持续时间短,所以用极泉穴穴位注射治疗气滞血瘀型心绞痛,为对比维生素B1、维生素B12对双侧极泉穴进行穴位注射疗法和普通针刺双侧极泉穴对气滞血瘀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性心绞痛发作时的临床疗效,我科将60 例气滞血瘀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性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对双侧极泉穴进行穴位注射疗法,对照组是用普通针刺双侧极泉穴的治疗方法,并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8 年3 月至2020 年3 月我科收治的患有60 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发作的住院患者,其病情均符合《中医内科学》[1]。胸痹病中气滞血瘀证的诊断标准,胸闷心痛明显、疼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苔薄、脉弦涩。患者的年龄为40~75 岁,均已经三级医院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反复发作,经检查未患有其他心脏病,不伴有恶性肿瘤及其他疑难杂症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不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及针具过敏者,将60 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在实验组30 例患者中,有17 例男性,13 例女性,其年龄为43~72 岁,平均55.4 岁,在对照组患者中,有19例男性,11 例女性,其年龄为40~69 岁,平均54.8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取穴:双侧极泉穴,具体操作:予常规皮肤消毒后,用5 mL 注射器0.5 mm 注射针头抽取维生素B1注射液1 mL 和维生素B12注射液1 mL,避开动脉直刺0.5~0.8 寸,在无触电感、无强烈放射感、回抽无血后可于穴位缓慢注入1 mL 混有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的注射液,出针后用棉签按压1 min,避免药物溢出及出血。

对照组:取穴:双侧极泉穴,具体操作:予常规皮肤消毒后,避开腋动脉:以一手按住搏动的动脉,在动脉的内后缘进针,一般避开动脉直刺0.5~0.8 寸,整个腋窝有酸麻胀痛感为宜,上肢出现放射感或抽动为度。出针后用棉签按压1 min,针刺时应注意手法的选择,以免刺伤血管,引起腋内出血。如不慎刺中血管,会形成血肿,应立即退针,先冷敷后热敷,以促进血肿消散。

两组均每天治疗1 次,10 次为1 个疗程。

1.3 疗效观察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选登(1)[2]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疗效评定:治愈-症状消失,心电图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间歇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主要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通过SPSS 19.0 统计学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整理分析,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为表达方法,P<0.05 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治愈5 例,好转22 例,未愈3 例,总有效率为90.00%,治愈率为16.67%,好转率为73.33%。对照组:治愈2 例,好转18 例,未愈9 例,总有效率为66.67%,治愈率为6.67%,好转率为60.00%。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气滞血瘀型心绞痛是中医理论对冠心病心绞痛的分型之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血瘀滞胸中,则可见气机不畅,心脉不通,故心胸疼痛,痛处固定不移,情志不遂,气瘀互结,可致心痛发作。病因上看,情志内伤、抑郁不遂是导致气机阻滞的主要因素,故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极泉穴最大的功能是可以起到宽胸理气、通经活络的作用,故可用极泉穴穴位注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极泉穴是心经的首穴,位置最高,心者,君主之官,如君登极,水之始出曰泉,所谓“泉”就是源头的意思,心经从这个泉眼开始,向下蜿蜒流行,喻脉气由此如泉中之水急流而出,心脏以此为起点往全身供血, 直接影响着整个心经的经气是不是充足。对极泉穴进行刺激可以传导到心脏,助心一臂之力。当遇到有人突发心绞痛,可以通过对极泉穴进行强刺激来急救,能减轻患者的危险度,这个刺激的功效相当于外用了一个速效救心丸。穴位注射疗法是用药物、针刺对经络、腧穴刺激,发挥综合效能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3]。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的作用明显增强[4]。针刺极泉穴是穿过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入腋腔,腔内含有脂肪、血管、淋巴及神经,通过对其刺激而产生相应的作用。血管中脂肪不断沉积形成动脉硬化,发生在冠状动脉上,使冠状动脉缩窄,硬斑常会导致冠状动脉本身的缩窄,导致血流变少,心肌供血减少,软斑常会形成血液凝块,部分或者全部阻塞冠状动脉。心脏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几乎完全靠有氧代谢提供,心肌的血氧摄取率很高,正常情况下,机体可通过自身调节,促使血液供需相对恒定,保证心脏正常工作,当心肌血液供需失衡,就导致心肌缺血,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引起心肌缺血最常见的病因。冠状动脉内脂肪不断沉积逐渐形成斑块的过程称为冠状动脉硬化,因为冠状动脉硬化导致心肌缺血,即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是心肌缺血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其发作的原因是心肌供血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属于缺氧的环境,如血管腔内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原因引起心肌血液(血氧)供应不足而诱发心绞痛,如运动、情绪激动等原因增加血氧消耗亦可诱发心绞痛,其疼痛的发生机制,可能是缺血区域神经损伤或心肌无氧代谢中某些产物刺激心脏内传入神经末梢所致,内脏神经感受器受到刺激,并且将这种刺激信号传播到相关联的神经,感受到疼痛。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或抗神经炎素,以辅酶形式参与糖的分解代谢,减轻细胞缺氧水肿,有利于神经自我修复,具有维持正常糖代谢及神经传导的功能。维生素B12对保证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有重要作用,是多种生化反应的辅酶,可以有效地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增加细胞的活性[5],参与神经组织中一种脂蛋白的形成,对保持神经兴奋传导的连续起到一定的作用,是神经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维生素。维生素B12还可以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使人体造血功能处于正常状态,而血红蛋白携带氧气,给组织供氧,故根据维生素B12所能产生的相关作用,能对心绞痛发作时的神经及体液的调节起到一定的作用,且维生素B12具有消除烦躁不安的作用,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发作时患者所产生的紧张、焦虑的情绪有缓解作用。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都可以溶于水中,且都对神经有一定的作用,结合解剖极泉穴所包含的组织属性,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是适宜选用作为穴位注射使用的药物。无论中医理论或西医理论,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对双侧极泉穴进行穴位注射治疗气滞血瘀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性心绞痛发作均具有可行性,将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入极泉穴,会产生非常强烈的疼痛感,增强穴位的敏感性,加大了刺激量,加之药物吸收的时间比普通针刺的时间长,增长了刺激时间,故对心绞痛有更好的效果,实验组治愈率和好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结果也证实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发作时采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对双侧极泉穴进行穴位注射比普通针刺双侧极泉穴效果更好,极泉穴穴位注射为治疗气滞血瘀型心绞痛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将西药、西医诊断、针刺、中医辨证结合治疗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硬化性气滞血瘀
日本の寒地,北海道の稲作限界地帯におけるもち米の硬化性,糊化特性および炊飯米物理特性の年次間地域間差異と発生要因(日语原文)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话说血瘀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术后心力衰竭1例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经皮肾动脉支架成形术在移植肾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