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及其培育路径论析

2021-01-12 19:16陈方芳杨瑾雯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培育思政

陈方芳 杨瑾雯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114)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基因的重要标识,是中国人民特有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得以形成发展且被民族成员所共同尊崇的精神信仰”。党的十六大首次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进行了高度凝练和概括。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以往关于中华民族精神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探索,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做了新界定,主要体现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这“四种伟大精神”。[1]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对民族、国家、社会和个体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使其健康成长为时代新人。

一、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

(一)有助于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新时代,中共中央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标准进行了明确界定,即“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培育,正是为了使他们思想道德修养中内蕴着“四种伟大精神”,在其指引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充分彰显和体现出创造力大、奋斗意志强、团结品格、梦想高远等良好素养,能够在教育引导、榜样示范、制度规约中自觉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早日成长为国家和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二)有助于完成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在铸魂育人方面的新使命与努力方向。同时,“四种伟大精神”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具言之,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都密切相关、互联互通。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培育,也就是在抓好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铸魂育人工作,尤其是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创造者、奋斗者、团结者、梦想者。

(三)有助于切实增进大学生民族责任担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就其实质而言,体现的是一种民族责任与担当,人们只有内蕴了民族责任与担当这一品质,才会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充分发扬这“四种伟大精神”。而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培育,将有助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渠道”或“主阵地”来切实增进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担当意识,在接受教育、引导和实践中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筑牢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然后才能自觉地外化为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责任与担当。

(四)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四种伟大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同一性,都直面现实中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都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致力于提升人们的综合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抓好大学生这一重点群体的培育工作,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形塑好大学生群体的核心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在日用常行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拼搏性,并始终做到团结奋斗、胸怀高远理想。

二、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培育的现实审思

从整体上看,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培育正有序、良好、深入地推进,已被广大学生所常见、熟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更是频繁强调这些精神品质,并将“四种伟大精神”上升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广大学生在耳熟能详中认知认同这些精神品质对于其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但由于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培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基于课题组在省内部分高校所进行的一些调研,可以发现,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培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育理念仍理想化,现实性缺位。主要表现为一些高校教育者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教育引导,就能将“四种伟大精神”内化于大学生的内心并外化于行,这其实是过于理想化的一种教育观念,忽视了大学生思想价值的多元复杂性及个性化诉求,忽视了现实社会环境的纷杂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侵扰。

第二,培育主体比较单一,协同性缺乏。虽然当前大力提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但实际上,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仍然是思政课教师,许多专业课教师不懂、也不愿意花时间在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另外,也会有部分教师认为“四种伟大精神”是大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没必要多讲、深讲,致使这些内容往往像“蜻蜓点水”般被略讲或略过,存在形式主义现象。

第三,培育内容较为陈旧,时代性欠缺。本文所强调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做了新界定,但许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对此并未高度重视,甚至一些较少关注时事和做研究的教师还是知之甚少,在此情况下,课堂培育的内容往往无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第四,培育方法仍显单调,创新性不足。当下的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培育还采用课堂讲授和自主学习为主,缺乏像红色基地参观、社会实践锻炼等更有效的培育方式,而且个性化的“00后”大学生对于课堂学习与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不高的,致使培育的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

(二)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归因

第一,培育主体的素养仍需提升。目前,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主体主要是思政课教师,而中华民族精神这部分内容在课堂上存在被部分思政课教师略讲或略过的现象。这反映了不少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还需提升,他们没有认识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需求特点及其教育内容的侧重点的区别。就大学而言,是形塑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关键期,其教育内容应该侧重于理论武装,促进认知认同,实现知行合一。这就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并率先做到知行合一。

第二,培育机制还需要完善优化。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培育除了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需要优化和完善培育的机制,以保障培育过程的有序和有效。而现实中,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培育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还缺乏预期目标的牵引机制、利益获取的激发机制、实践的长效检验机制等,因而并不能切实保障这一培育过程的有序与有效。[2]

第三,培育的社会环境复杂严峻。社会环境的复杂性,首先体现在复杂的国际关系所带来的影响,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没有放弃过,他们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对我国进行西方价值观念、错误思潮的输导,严重影响价值观正在形塑期的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另外,由于一些媒体人受利益驱动的别有用心,使得网络空间中谣言、质疑、暴力、色情等乱象丛生,以及现实中不少官员腐败堕落的不良政治生态的影响,都给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培育增加了难度和挑战。

三、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

(一)培育理念:从理想化走向现实性,强化统领力

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培育,培育主体在培育理念上不能主观地将自己的作用放大化,也不能急功近利,试图通过自己的课堂教育就能马上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想目标,而应该认识和承认由于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短期的培育工作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应该相信通过各方协同的不断努力,大学生一定能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逐渐内化于灵魂深处,并能够自觉地指导他们的日用常行。只有具备了正确的培育理念,才能有效指导和统领其后期的培育实践和探索。

(二)培育主体:从单一性走向协同性,提升自觉力

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培育并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单兵突进”在前期的探索阶段是适用的,但大学生培育工作是一项“持久战”,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的长期“独自鏖战”,容易消解他们的耐心和积极性。对于这项培育工作,需要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教师群体的协同参与。而作为培育的主体,也应该在树立正确培育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教学生之前自己先真学、真懂、真信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同时,还要增强主体间的互动性,在交流中互学经验,在协同共进中提升培育的自觉性、实效性。

(三)培育内容:从陈旧性走向时代性,增强说服力

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培育的内容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内容,而是特指习近平总书记所论述的“四种伟大精神”。在培育过程中,既要讲清楚其历史源与流,更要结合新时代我国所取得各项巨大成就,尤其像我国在反腐倡廉、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实践中所做出的成绩,来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是什么,这四种精神的伟大之处。[3]这样的培育内容才是“彻底的”,也将更具有说服力,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更加认可、认同。

(四)培育方法:从单调性走向多样性,提振渗透力

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培育,如果方法还是传统的“灌输式”“自学式”,会给人以“高大上”“假大空”的错感,会使大学生对其停留在简单的或表面的理论认知,这样难以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此,一方面还需要在校内开展实践教学,因为“伟大民族精神的弘扬不能空对空”[4],可以通过研讨式、互动式、研究性等教学方法和主题征文、朗诵、宣讲等校园实践活动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参与中增进理论认知;另一方面还需要借助于校外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实习锻炼岗位来组织大学生进行参观学习、挂职锻炼等,通过实践的体悟来增进认同。

(五)培育环境:从复杂性走向生态化,提升涵润性

当前,影响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培育的环境因素既包括现实社会环境,也涵括网络虚拟环境。随着党中央的大力反腐倡廉和推进法治建设,现实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现时对于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最大变量”的复杂网络虚拟环境,这就要求加大力度进行网络生态治理,既要在网络空间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旗帜鲜明地批驳西方错误思潮,抢占网络空间;还要利用技术、法律、行政等手段来消除网络空间的各种乱象,进而为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营造出健康的网络生态,以实现良好环境的“润物细无声”。

(六)培育机制:从滞后性走向完善性,强化保障力

完善的机制不仅能够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还能保障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培育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目前,机制保障还需在以下几点上着力。首先,预期目标的牵引机制。需要着力于角色、需要、价值牵引,使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审视合理诉求、树立正确价值观。其次,利益获取的激发机制。需要致力于廓清大学生的认知误区、引导大学生树立求取奋斗精神、提升大学生的实际获得感等,这将为大学生的利益获取提供知性前提、精神动力和叠加动力。最后,实践的长效检验机制。需要借助于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使大学生切身检验和确证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真理性、科学性和价值性,检验大学生在“内化”和“外化”方面的能力等。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培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