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材改革的建设性思考

2021-01-16 02:30吴晓斌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科学性声乐教材

吴晓斌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同时,还指出“坚持文化自信,以文化繁荣兴盛助力民族伟大复兴。”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和2018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强调把正确解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融入教育教学改革中。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无论是在日常教学还是在艺术实践的活动中,教材都是重要的基础保障。从艺术的总体而言,继承与创新是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手段。高师声乐教材的改革与建设要适应新时期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的总体要求,要适应当代音乐发展和实践提出的要求,要适应服务地方经济战略发展的总体布局。声乐理论和技术课教材是学生获取大量音乐元素的主要渠道。这门课是通过教师和教材传递出的知识,使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能“唱”,而且会“教”。特别是在会“教”方面,能比较灵活的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能够发现声乐训练中的各种问题,辨别问题存在的根源;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与当今世界最为前沿的科学的声乐理论和技术接轨,并结合自身区域的民族特征、人文特征,与时代同行,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一、声乐教材的科学性

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巴普洛夫曾说过:“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的理论是虚构的。”音乐如同社会形态一样,社会生活必然随着科技进步而进步,音乐的科学性应体现出音乐发展同科学发展的内在联系,体现出音乐发展同社会需要的供给关系。声乐教材的科学性就是遵循和顺应社会发展对于学科的要求,应以事物发展的科学性作为学科建设和教材改革、教材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声乐理论教材的科学性

声乐理论是一个集多方面学科为一体的研究理论。因此,高师的声乐理论教材的编撰应体现出科学性的特征。教材中所阐述传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邹本初的《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一书中论述了物理声学、心理学、语言学、艺术美学,生理解剖等方面的内容;沈湘老师用他一生的教学理论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如大家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殷秀梅、程志、迪里拜尔、黑海涛、梁宁,还有关牧村、范竞马等享誉世界的艺术家。这本三十多万字的声乐著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应作为高师声乐理论教材之参考。通过对声乐理论教材的研究可以看出其在科学性方面的共性特征:1.对歌唱者发声器官的构造的科学表述,主要有歌唱的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语言器官等生理学知识的内容;2.对歌唱发声的心理活动的表述,不同的声乐理论教材对这一问题有着不同角度的论述,但不难看出,将歌唱的心理活动纳入理论范畴已成为声乐理论研究之共识;3.以形象的、通俗的、准确的语言文字进行完整而具体的阐述。针对学习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给予科学的解释。密切关注这一理论领域的动态发展,继承人类历史上已取得的实践性理论成果,吸收借鉴前人取得的科学性成就,结合自身院校特点进行实践教学,仍是高师声乐教材改革的重要方法。

(二)声乐实践教材的科学性

声乐艺术是一门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学生掌握的知识本领要通过艺术实践来得到验证和提高。进入新世纪,中国高师声乐教育面临学科建设、科研发展的新课题。作为这一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的教材改革,一方面继续传承我国传统音乐的精华,另一方面也要借鉴,融汇外国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对17、18世纪意大利古咏叹调、德奥作曲家古典艺术作品的丰富和吸收,形成适合高师教学的教材。同时,声乐实践性教材应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唱响复兴之路的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广大青年学子爱国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歌颂伟大祖国和伟大人民为内容。例如,《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系列教材(霍立,金茗,李静玉,霍平,金城主编)这部教材有鲜明的科学性:1.时代气息强。如,教材中收录歌曲《祖国我为你干杯》《走进新时代》《在中国大地上》等脍炙人口、影响广泛、艺术感召力强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经典作品;2.民族特色浓厚。如,歌曲《天路》《珠穆朗玛》《天边》《再举金杯》等。不仅旋律优美流畅,而且风格浓郁、特色鲜明;3.注重选材的广泛性和曲目类型的多样性。如,美声唱法的作品《我像雪花天上来》《牧笛》《归来的星光》《为你歌唱》等;民族唱法作品《青藏高原》《二泉吟》《枉凝眉》等;还有,说唱风格作品、歌剧选段和通俗作品。《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这部教材多元化的歌曲组合,为探索中国高校声乐学科建设,不断丰富和更新教材曲目与时俱进提供了教学实践的平台。

二、声乐教材的创新性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要有创新思维,不断地创新与改革。创新有三层含义:1.更新;2.创造新的东西;3.改变。高师声乐教材的创新:一是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丰富其文化视野;二是在创新中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的音乐素养。

(一)外国作品教材的创新思考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所普遍使用的外文作品教材是1986年12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外国声乐曲选集(第一版)》(以下简称《选集》)。《选集》的选编以1981年教育部印发的声乐教学大纲曲目为基础。内容包括:第一集,古典艺术歌曲、民歌、现代歌曲;第二集,歌剧选曲;第三集,英美及亚非拉国家艺术歌曲、民歌、歌剧选曲。自从这三集教材问世以来,该教材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但声乐教学发展到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一跃位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促进和影响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对外国作品的创新也势在必行。首先,应做好对老教材的继承,同时也要积极努力,创编一些新的优秀的新编教材。以古典艺术歌曲为例,可进一步丰富艺术歌曲的内容。在众多经典的德奥艺术歌曲中多选编一些舒伯特、舒曼、贝多芬等作曲家的其他作品。如,《冬之旅》《诗人之恋》等。同时,在一些边疆地区的高师院校,以笔者所在的呼伦贝尔学院为例,依据学院与俄罗斯的院校有着合作办学的特点,可以在教改方面加入俄文艺术歌曲之内容,这样也便于形成国际视野的学习交流。

(二)中国作品教材的创新思考

高师普遍使用的中国作品教材是1986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声乐曲选集》。主要内容包括:五四以来革命传统歌曲及抒情歌曲、民歌、歌曲选曲等。出版时间为2003年,选编了近十年来我国作曲家创作的优秀声乐作品。其中有2000年“全国艺术歌曲创作比赛”“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歌曲创作比赛”和2001年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奖的声乐作品。此外,还选入部分民歌和改编的民间歌曲,优秀的影视歌曲以及我国著名作曲家在新中国建设初期创作的歌曲。

时代在前进,优秀的声乐作品在不断涌现。为满足在教学上的需要和丰富繁荣歌唱艺术,中国作品教材应在传承旧教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的同时,应再继续创新发展和紧跟时代脉搏。如,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病毒蔓延期间,无数医护人员、部队战士及志愿者,不惧风暴、逆行而上,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广大音乐工作者也积极行动起来,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的抗疫作品。如,歌曲《众志成城的力量》(栾凯曲,武洪昌词)作品不仅基调庄严,充满奋进的力量,同时也唱出了面对灾难时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作品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一致好评。因此,这样的作品也应收录在高师声乐教材中。这对培养广大青年学子报效国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养吃苦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起到积极作用。高校声乐教材改革,应建立歌曲创作、创新科研团队,汇聚优良资源,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断去深入生活,谱写出更贴心的歌颂党、赞美祖国的、反映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团结一心,在实现伟大中国梦征程中奋勇拼搏、奉献担当的紧跟时代脉搏的作品,并把它展现在教材中,激励青年学子努力学习,把个人理想信念与国家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

三、声乐教材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受同一文化的影响,所表现出的世界观、性格及行为模式称为民族性。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有好作品,中华优秀作品是我们的文艺瑰宝。要保护好发展好,让他们在祖国文艺的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高师声乐教材的改革与建设,也非常鲜明的表现出了这一点。作曲家们深入民族地区,了解边疆地区民俗生活,创作了许多民族特色鲜明和深受人民喜爱,带有强烈民族风格和泥土气息的作品。如,《大地飞歌》是作曲家徐沛东创作的具有苗族风格的作品。“飞歌”作为苗族独特的演唱形式,主要流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中以台江县施洞一带最为著名。作曲家凭借深厚的创作功底,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生活,为我们展现了多姿多彩绚丽缤纷的民族生活场景。笔者的家乡呼伦贝尔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发祥地之一。鲜明而独特的地域文化是这里靓丽的风采。歌曲《天边》《呼伦贝尔大草原》《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一大批歌曲就产生于此。这些作品都收集在高师的声乐教材曲目中,为今后的创作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因此,为适应地方性经济发展,教师应进一步加大力度的挖掘、搜集和整理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同时还要符合高校教学特点的新作品、新教材。使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真正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知识。增进彼此间互信、包容,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

总之,声乐教材作为艺术教育教材的组成部分,就其他门类学科而言,有其多样性,时代在进步、新作品不断涌现,怎样在众多作品中为学习者选择既能提高声乐技术技能,同时又能产生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也是对教师教材使用的新要求。例如,歌曲作品《把一切献给党》《信念》表现了爱国爱党的思想教育内容;《父亲》《母亲》表现了亲情的伟大;而像《阿玛莉莉》《重归苏莲托》则表现了外国作品的人文情怀。不同的作品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达到不同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用于教学的作品选择就显得特别重要。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这句话对于高师声乐教材改革同样具有指导作用,教材改革不仅是改革教材本身,也是对教师观念的改革。

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势所在。”怎样在教材改革中发挥这些优势,怎样更加坚定广大青年学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应成为教师常态化的一种思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应是高师声乐教材创编的原则。学生的需要是声乐教材创编的源泉。高师声乐教材只有根植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倾听学生呼声,反映学生关切,才能充满活力,才能坚定广大青年学子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信念。

猜你喜欢
科学性声乐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