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基于西河农耕园种养植合作社的调研

2021-01-16 07:29潘凌云
关键词:西河村民发展

潘凌云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0 引言

重本固农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1]。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战略部署,彰显出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其核心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础,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大国小农”这种生产经营模式的长期存在,要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发力点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融合。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及我们自己的农业改革实践证明,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是分散化、原子化小农户有效对接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载体,通过整合各种生产资源要素,带领“弱、小、散”的小农户抱团闯市场,实现生产规模化、产业市场化、销售集团化,提高农产品市场话语权,进而提高小农户的经济收益、自我发展能力和生活满意度,实现乡村经济繁荣、农民生活富足。振兴乡村是合作社的时代使命,但在助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更好破解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遇到的难题障碍,本文以发展势头良好的西河农耕园种养殖合作社为例,分析合作社在村党组织领导带领下组建社区型合作社,充分利用新乡贤眼界开阔、有闯劲有干劲、有情怀有担当的优势,发挥其在市场开拓、营销模式创新等方面的专长,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带领乡亲们组团闯市场,引领一个深度贫困村共同走向富裕的实践经验。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河农耕园合作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经验予以总结提炼,以期为合作社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提供借鉴。

1 合作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效果

1.1 合作社发展概况

西河农耕园种养殖合作社位于河南省新县周河乡西河村。该村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曾经是一个深度贫困村,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因山高沟深、交通不便,村庄经济发展非常落后。全村共计313户、1 22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410人,贫困发生率达33%[3]。为了生计,不少村民选择外出谋生,乡村呈现残墙林立、房屋破损、垃圾充塞河道,一派凋零景象,村庄曾经一度只有39名老人儿童留守。而现如今的它享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 “中国景观村落”、全国生态文化名村等殊荣,巨变的背后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西河农耕园合作社的组建发展。2014年,为改变贫穷凋敝的家乡面貌,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张思恩怀着振兴乡村的情怀,乘着政策东风,带领当地村民组建合作社,充分挖掘当地的生态资源优势,内外联动协同发展,凝心聚力共同发展,带领村民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曾经的空心村如今发展成为产业兴旺、生态优美、农民富足的幸福村。

1.2 合作社的实践经验

2014年1月,在外闯荡拼搏多年的张思恩怀着振兴乡村经济的愿景,在当地政府和村党委的关怀支持下,成立了西河农耕园种养植合作社。合作社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运营商管理+小农户”的模式进行运营,带领村民立足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古色古香的民居和传统民俗,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从而助力昔日贫穷落后的西河村华丽转身成为一个人人向往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1.2.1 创新入社模式,用实际行动赢得村民信任

合作社成立之初,村民们不理解、不认可、不信任,认为是搞不成事,瞎折腾。为了取信于民、加强合作社的公信力,合作社就从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切身利益入手,首先美化乡村环境。合作社自掏腰包清理村庄河道沟渠累积多年的垃圾杂草,进行旱厕改造和破损房屋的修整;然后整修通往山外的道路,西河村之前没有直达县城的路,合作社就自己出资修建了宽阔整洁的柏油路,为村民的出行提供方便;最后合作社还为西河村打了3眼深水井和1个小型水坝,让村民们吃上自来水。村民一看合作社确确实实是为村庄办实事,就开始积极配合合作社事务。在后续的村庄环境整治过程中,很多村民开始自发地到合作社工作,并且不要报酬。后期修桥修路、房屋拆修补、景区规划布置也得到了村民的积极配合,合作社真心为民的热忱赢得了村民的拥护。为把村民全部组织调动起来,合作社还创新入社方式,村民可以以田地山地经营权或技术或古居或资金折价入股,村集体以集体资产入股,从而激活乡村沉睡多年的闲田闲地闲人,村集体的资源变资产,村民的资金变股权,村民不仅能分红,还可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收。合作社的组建发展获得村民的真心拥护,村民们积极参与合作社事务并为合作社的发展出谋划策。

1.2.2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激发合作社发展活力

合作社为了增强经济实力,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大胆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一方面立足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资源,聘请专业的运营团队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古文化发展旅游业;一方面把流转来的土地用来发展现代农业,并同时发展休闲农业,开发民俗产品。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农文旅融合发展增强了合作社的发展活力。

(1)发展乡村旅游业。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合作社聘请专家对村庄景观、古民居修复和基础设施的修建进行设计,秉承原生态理念,充分挖掘乡土文化、传统民俗,并融入时尚元素,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星空帐篷酒店、“古枫杨”咖啡厅、民居风情客栈等现代生活设施的建设,森林探险、拓展训练、采摘乐等旅游产品的开发,西河粮油博物馆的成立,丰富了旅游产品,拓展了旅游产业链。后来西河还建设有湿地公园、竹海、苗族风情体验园等多处景点,大力提升了“画里乡村、梦里老家”的西河品牌。依托乡村旅游,合作社还引导村民在自家小院里办起了农家乐、开起了小饭馆、建起了民宿,每家的年营业额能达到10万元以上,红火的乡村旅游带动山货的畅销,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为农民增收开拓新渠道。2014年以来,西河村的旅游收入累计达1 700余万元。

(2)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油茶、板栗、葛根是西河的三大特产,合作社就利用流转的土地山林规模种植这些特色农产品。合作社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培育新品种,采取“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经营方式,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指导,提升产品品质,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提升产品品牌,通过低产油茶园的改造和产业链的延伸、迁西优质板栗的规模种植、葛根和金银花等高附加绿色农产品的开发为合作社带来丰厚的收益。合作社还不断挖掘乡土资源,全省首座茶油博物馆的建成、古法榨油的现场表演为茶油销售插上腾飞的翅膀。借助互联网,引进新业态,与阿里合作建立村级淘宝服务站,把村民的农副产品卖到全国各地,为村民增收开拓空间。

1.2.3 创新利益分配机制,让社员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为引领大家共同致富,合作社倡导全员入社,村民可以以资金、古居、土地经营权等方式入股合作社,对于资金匮乏的贫困户,合作社就把扶贫资金量化为优先股再分配给他们,享受优先股的保底分红,让贫困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村里的古居古树、基础设施等分类折价入股合作社,从而实现村集体和村民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权,实现村民、集体、合作社共享发展收益。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的联结极大调动了村民参与合作社事务的积极性,增强了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发展活力。合作社还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合作社和村集体共享旅游产业收益,从而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提升村级事务管理的有效性。依托合作社发展旅游产业,带动村民在自家门口开民宿、经营农家乐、卖土特产等形式创业就业,合作社分红、参与合作社的劳务工资和个人经营所得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6 381元,目前全村已实现集体脱贫。生活富足、环境优美让村民心理乐开了花,心更往一处想,劲更往一处使,为村庄的发展汇聚源源不竭的动力。

1.2.4 注重人才的引进培训,夯实合作社发展基础

合作社的良好运营离不开人才。西河村之前由于经济发展太落后,有能力的人大都选择外出务工,村内可用劳力有限。合作社在发展初期为解决人才问题,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打亲情牌劝说等形式动员外出务工人员中有实力、有能力、有意愿、有情怀的回来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张思恩就是村党支部积极动员回来的新乡贤力量之一。合作社成立后,乡村的巨变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返乡创业能人,像经营古法榨油的张泽成、“贰两毛尖”的创办人匡建新,这些能人的返乡创业解决了合作社的用人问题,为合作社的发展增添了力量。另外,为了让村民素质能更好地跟上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非常注重人才的培训,通过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或聘请高校专家学者对合作社成员定期进行农村电商技术、农产品的种养殖技术、接待游客的礼仪规范、农家乐经营、合作精神、契约精神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村民们的合作意识得到提升,经营运营能力得到提高,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本。

2 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启示

西河农耕园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在政府政策的指引带动下,携手村民共谋村庄大发展,依靠带头人的引领,聚集乡村资源、聚合村民力量,助力西河村全面振兴。如今的西河农业强、生态美、农民富[4]。2018年“中国乡村复兴论坛”在西河村的召开就是对西河农耕园合作社的最大肯定。通过对西河农耕园合作社成功经验的剖析,我们得到以下启示:

2.1 选好带头人是核心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要振兴,必须要选好带头人。有情怀、有担当的带头人能够很好地发挥能人效应,聚拢一群干事的人,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共谋大发展。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需充分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带头作用。新乡贤是一群有实力、有担当、有情怀、有抱负的人,是乡村振兴的一支新生力量。他们返乡创业,不是为了追逐名利,而是为了振兴家乡、回报乡亲。西河村能华丽转身,西河农耕园合作社的带头人张思恩功不可没。2014年在外闯荡多年已事业有成的张思恩,怀着改变家乡面貌的情怀毅然返乡创业,把村民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凭借打拼多年积累下来的资金、人脉、见识眼界以及对市场的敏锐把握,立足当地资源带领村民共谋乡村发展这盘大棋。在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张思恩勇于担当、敢于冒险,有闯劲有拼劲、有觉悟有原则。提起张思恩,村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在他的带动下,一个又一个新乡贤返乡创业,在西河村掀起返乡创业大潮,为乡村振兴带来了丰富的人力资本。所以在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要选好带头人,充分发挥带头人的引领、感召、凝聚作用。政府相关部门更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鼓励更多的新乡贤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汇聚力量,并注重合作社带头人的培养,帮助其更新思想观念、开阔经营思路、提高专业水准、提升治社兴社水平。

2.2 立足当地资源发展产业是关键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对贫困地区而言,产业的选择要立足当地可获取或可开发的资源要素,在合作社的带动引领下,整合这些资源要素,组织村民共谋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西河农耕园合作社在发展产业时,首先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生态资源和古色古香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种植金银花、葛根等特色农产品,引进休闲康养、民俗文化体验等新的产业模式,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丰富了产业业态,拓宽了收入渠道。其次,合作社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绿色环保理念,注重生态保护,以“绿色” “健康” “环保”为经营理念,服务与时俱进,提升产品服务的品质和知名度;为扩大自身实力,合作社改变以往的专业性经营模式,逐渐向综合性经营转变,集特色农产品的种养殖、运输、加工、销售一体,通过纵向一体化整合产业链条,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不断丰富旅游产品,除了吃住行游购娱,还向休闲康养、赛事举办等延伸,给社员创设更多的就业机会,把更多的收益留给农民;合作社还通过市场化的营销模式,借助互联网,发展农村淘宝,为社员的土特产销售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增强了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也繁荣了乡村经济、聚拢了人心、美化了村庄。

2.3 利益共同体的构建是内在保障

在乡村振兴中,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但对大多数村民而言,文化素养不高导致他们缺乏这种主体地位意识,对合作社的发展事务参与度不足,合作社发展缺乏内生动力。因此,在合作社的发展中,必须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丰富利益联结方式,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利益分享机制,构建命运共同体,进而增强合作社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发展活力。西河农耕园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全民入股、村社共享收益、户户享分红,定期公开社务财务,赋予村民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微信群,引导村民共商合作社发展大计,赋予村民参与权和决议权。合作社的良性发展带动村庄环境美起来、经济富起来、人气旺起来,村民们腰包更鼓、生活更甜,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幸福、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让村民们在合作社的发展中积极参与、配合和谋划,村民的齐心协力也让合作社的发展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

2.4 政策的扶持引导是外部支撑

合作社作为弱势群体的联合,在发展的过程中光靠自身实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外部的扶持,特别是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扶持。西河农耕园合作社的发展正是得益于政策的扶持引导。首先,政府把原本破败不堪的西河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推行“整村推进”政策,先行请专家进行规划,然后真金白银地投入进行基础设施的整修建设,为合作社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其次,出台对返乡创业人员给予资金奖补、税收优惠等政策,打造亲情牌、搭建创业平台、营造合作共赢的氛围,激励鼓舞返乡创业人员回到家乡创办合作社。最后,政府全程对合作社的发展进行指导、监督和服务,加大对社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社员素质;引进大学生村官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助理,提升合作社治理水平;成立合作社服务中心,为合作社提供外部智力支持。政府的政策扶持引导是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更好地服务于合作社,政府部门的政策可以因社施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5 协同融合发展是活力之源

国外发达国家合作社的成功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协同发展是合作社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西河农耕园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以开放的心态加强内外联动,通过组织协同、产业融合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合作社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运营商+农户”的运营模式,把村社企农的利益联结在一起,通过组织协同形成发展合力助力合作社成长。村支部为合作社的组建发展积极协调运筹,与合作社共享旅游收益调动了村民的参与热情;运营商为合作社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前瞻的发展规划、雄厚的资金、市场化的运营和良好的宣传。如合作社与上海蔓乡旅游投资管理公司开展合作,合作社出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对景区进行规划管理、运营,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规范发展。为延伸茶油产业链,与绿达山油茶资源发展有限公司合作进行油茶的深加工,为合作社创造了更多利润,也为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另外,合作社的综合性经营模式,更易整合分散的资源,将农业、文化创意和旅游进行融合发展,形成农文旅一盘棋的发展格局,发挥了资源的最大效用。实践证明,协同发展、借助“外脑”、整合资源、融合发展是合作社发展壮大的活力之源。

猜你喜欢
西河村民发展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昆楚高速公路 西河特大桥上跨成昆铁路成功转体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烟雨蒙蒙青西河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西河水云间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