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思想内涵与实践路径

2021-01-16 07:29仲昭旭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生

仲昭旭

(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是对我国教育事业长期存在的“重德育、智育而轻劳育”思想的深刻反思,强调了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措施。

1 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1.1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

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依据。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物质劳动是历史形成的基础,劳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恩格斯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2]首先,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与外部世界相联系。以感性活动为基础转化的社会活动,创造了现实意义的物质世界,同时也创造了人类历史。其次,马克思在劳动的基础上,批判了唯心主义历史观,主张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切现实性都离不开人类劳动。最后,马克思认为人不仅通过劳动创造出了物质世界和社会历史,同时也创造了自己。

马克思、恩格斯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劳动在经济学上对社会运行的重要作用,即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剥削是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途径。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的价值的大小或它的相对价值,取决于它所含的社会实体量的大小,也就是说,取决于生产它所必须的相对劳动量。”[3]其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财富增值的根源是资本家剥削了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劳动者由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最后,马克思指出了维护社会公平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提出劳动者通过自身劳动量的比例,来获取同等价值的消费品,让劳动成为个人奋斗的唯一方式,彰显了社会公平。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将劳动的地位放在了最高处。而在教育学中,马克思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作出了详细的论述,指出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马克思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社会关系又由生产劳动中的关系所决定,故研究如何教育人,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由此可见,教育从某种层面来说,就是为了提高人的劳动能力,而在劳动中人同样能够得到教育,提高自己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思想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先民们精耕细作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延续千年的农耕文明。原始社会中,教育形式、内容、目的融于劳动过程之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授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以此形成了原始的教育形态。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活方式,催生了对于农业耕作的赞美之情,“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等诗句赞美的是劳动者辛勤劳动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对于劳动人民从事繁重生产工作的敬仰之情。自战国以来所形成的“重农抑商”政治制度,也强化了农业和劳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思想,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赞扬农民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品质,以勤劳质朴为情感旨要来教育世人。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指向,影响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对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1.3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劳动教育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教育思想是在中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摸索而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思想的有机结合,是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这标志我国的教育目标指向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5]在此方针的引领下,我国的劳动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得以确定。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强调:“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的。”[6]提出劳动教育是必修课的教育命题,社会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又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2010年,根据胡锦涛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的通知》,鼓励先进模范人物走进校园,通过作报告、座谈、担任校外辅导员等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领会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激励青年学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2 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2.1 坚持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最基本的议题就是讨论劳动与教育的关系。习近平在多次会议中表示:“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巩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辛勤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7]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广大青少年、知识分子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观念的必要环节。要将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观念纳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在引导学生理解劳动价值中激发劳动动机,带领学生在劳动中直接或间接地激发劳动情感,在劳动教育之中强化劳动情感、提高劳动能力。

习近平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8]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是新时代青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实践检验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所以,劳动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是实现“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正确的道德认知,以此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劳动教育中,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促进智力发展;在劳动教育中,学生可以在劳动中强健体魄、提高体质;在劳动教育中,学生创造出的劳动成果是凝结了自身期许的产物,可以让学生在收获中感悟美感,达到美育之功用。

2.2 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是要让广大青年和知识分子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观念。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树立起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价值观,明确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的价值取向,树立甘于奉献的价值追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未来的观念早已深入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先代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延绵几千年的古国文明,当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社会主义劳动者同样在劳动中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强调:“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9]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并无贵贱之别,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者。要清除一切轻视体力劳动、贬低劳动者的错误观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10]

只有广大青年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才能在劳动教育中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从而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下,实现生命价值,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甘于奉献、克己奉公、心怀天下、服务社会的劳动意识,是我国能够在战乱年代获得民族独立的民族精神,是我国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实现繁荣、富强的价值取向。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身负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必须要继承、发扬前辈们的奉献精神,将人生追求融入到社会发展进步之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11]

2.3 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

要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灌输到广大青年的头脑中去,使之在实践中感悟劳动对情感、能力的提升作用。首先,要抛弃认为劳动教育只是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的错误传统观点,要在劳动中重视劳动情感、劳动观念、劳动价值的教育。在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将劳动情感、劳动态度与劳动技能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过程体系,采用“学中做”“做中学”的教育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12]其次,要弘扬劳模精神。习近平在全国劳模大会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13]相比于直接参加生产活动的直接体验,以“榜样激励”为形式的间接体验,可以脱离时间、空间的限制,达到不同于直接体验的教学效果。向学生讲解劳动模范及其劳动致富的先进事迹,让学生明确财富和地位是在劳动和奋斗中得来的,让学生树立起诚实劳动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最后,要在劳动教育中向学生传递踏实肯干、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使其在自己的行业中专心致志,刻苦钻研,保持充分的热情,不断提高自我从而推动行业的发展。“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10]

3 加快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

3.1 坚持以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导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将劳动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发挥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将劳动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是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课题。

深刻领会习近平对劳动教育的重要阐述,不能将劳动教育简单同等于劳动,而是要发挥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增强学生劳动能力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理解劳动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动机,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解劳动既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又是实现社会价值的需要,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以实现中国梦为核心,激发起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在学生心中建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劳动精神。

3.2 构建全面的劳动教育体系

要将劳动教学课程纳入到大、中、小学生的课程体系之中,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意见》同样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根据两项文件的精神,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劳动教育课程,对于中、小学生,要重点明确劳动价值、深化劳动认识、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于高校的学生,要在职业技术的学习中,灌输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体会从业过程中的成就感。要开设必要的劳动教育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对劳动知识多元化需求的需要,如开设劳动法律、劳动者权益、劳动文化等课程,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到专业课程、思政课程之中,结合不同年龄特点,在实践中突出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灌输到学生头脑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还应努力完善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公正的评审制度,将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学生必须提供完整的劳动过程材料,完成相应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学习,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同时对劳动实践之中、志愿服务之中获得突出成果的个人,应该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采取自评、他评和群众性评议,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等评价方式,对其进行相应的表彰和奖励,发挥先进个人的榜样作用。

3.3 构建整体合作的劳动教育运行机制

“劳动教育不是社会、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事情,而是这三个教育渠道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各司其职的整体性教育。”[14]要协调学校、家庭、社会这三方面的教育主体,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切实保证劳动教育效果。

首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父母对于劳动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许多家庭对于体力劳动的错误看法,是现在青少年不良劳动观念产生的直接原因。家长要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提供劳动机会,在劳动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言传身教中,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其次,学校要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成立专门的组织和机构进行统筹安排,对劳动教育时间、形式做出明确的规定,做好课程内外衔接、网上网下结合、校内校外协同工作。最后,社会机构要在劳动教育之中起到辅助作用;政府部门要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各企业、工厂、农庄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的校外实践活动,选派专业的技术人员直接进入学校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从而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