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教时代高职课程建设供给侧改革探究

2021-01-16 07:29何美玲
关键词:职教供给高职

何美玲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广东 佛山 52804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旧立新”理念[1],对新职教理念下高职课程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课程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课程学习是保障高职学生培养质量的主要环节,重视高职学生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新职教理念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2]。通过以“知识分享”为核心理念的课程建设供给侧改革,实现课程学习的按需服务,实现高职学生“泛在学习,自主学习”的目标,可有效化解课程建设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实现从单向的教学灌输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

1 新职教时代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我国教育改革一直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就是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课程建设既要尊重高职学生的多元化和差异性,也要遵循高职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设计他们喜欢的基于工单式的自主学习、基于证据的智慧学习和无边界限制的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

1.1 学习时间呈碎片化

在新职教时代,随着各级各类网络学习平台的普及,以及大量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时间,而是呈碎片化的特点。用餐时间、睡觉前,甚至是游戏间隙等碎片化学习的特点,有别于以前教师教和学生学都是按既定的教学计划和学习计划进行,具有既定的整体规划的特点的。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容易导致学习思维的碎片化,从而使所学知识呈碎片化的离散分布,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以使其知识体系“重构”。

1.2 学习需求呈个性化

新职教时代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再满足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他们追求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权利,包括学习时间的自主权、所学内容的自主权和学习方式的自主权。学生们学习时间上希望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实训室,放在具体工作的场景里;学习内容上更多是希望能解决自己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的内容;学习方式上希望更多地自己动手,基于工作场景的亲身体验,而教师只是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服务者。

1.3 学习场景呈泛在化

新职教时代的高职学生从小就熟悉智能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网络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有时候比现实世界更熟悉。随着云计算、大数据、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他们不再满足于我能用这些移动设备做什么,而是追求这些移动设备能为我做什么。由这些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大量高效的模拟学习场景,是他们开展泛在学习的有效支持。

2 高职课程建设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高职课程建设供给侧改革是以“知识分享”为核心理念,从教育生产这一端进行的结构性调整[3],其要求是立足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能力培养,从高职院校课程供给一侧,主动适应高职学生学习时间呈碎片化、学习需求呈个性化、学习场景呈泛在化的特点,提高课程建设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确保课程建设结构合理、保障有力,使课程供给更好地适应新职教时代高职学生需求结构的变化。

2.1 重造学习平台

教学是高级别的信息交互活动。有研究表明,在这个过程里,教学场景所包含的时空越延展,信息越丰富,互动越充分,教学就越有成效。针对目前高职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衔接还不够紧密,缺乏场景依托;教学场景相对分离,空间功能单一;学生参与实践机会和空间不足等问题,需要重造高职课程教学交互式网络学习平台。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探寻采用什么样的教学资源呈现方式和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模式可以有效提高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质量。

2.2 重构学习过程

理想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课堂教学越来越少,自主学习越来越多;讲授越来越少,师生交互越来越多。针对高职学生厌学,学无意义感;学生对未来工作世界认知不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缺乏合成与验证等问题,需要着手重构学习过程。让学习在对话中进行,让能力在协商的流程中进步,努力实现: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教师“讲”会的,而是学生“做”会的。

2.3 重建学习关系

在以往的学习关系中,我们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学;教师演示,学生跟着做,教、学、做成了三件有着先后顺序的相互隔离的事情。现实中,当喜欢不确定性的学生群体遭遇习惯于确定性的教师群体时,结果必然是“不满意”。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重建学校社群的新关系。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是我思的结果,也是我参与的过程;要让教师明白,学生的学习,教师不应该是主体。在移动互联时代,教育的“新供给方式”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新供给方式”做好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项资源和交互的服务工作。

3 高职课程建设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将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创新课程教学资源、创新课程教学机制、优化课程教学方式、革新课程教学师资和革新课程教学评价的供给,从而达到提高新职教时代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

3.1 创新课程教学资源供给

课程建设本质上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展开,创新课程教学资源供给一方面要根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鼓励高职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结合真实案例创新教学内容,确保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标准一致;另一方面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重造网络学习平台,按照“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建设思路,以高职学生线上线下学习行为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充分整合教学图片、教学文本、教学音视频、教学动画等多媒体内容,设置视听学习、情景测试、自我评测等交互功能,提供内容即时分享、社交情境学习、学习与教学数据分析等学习服务。最终形成能够打破时空局限的学习模式,实现“泛在学习”,并有利于高职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资源体系。

3.2 创新课程教学机制供给

为了满足高职学生学习需求呈个性化发展的特点,确保他们学习时间的自主权、所学内容的自主权和学习方式的自主权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创新课程教学机制供给。一方面建立校内外专家及学生代表共同参与的对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及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等课程建设内容的内部审核机制,确保课程建设供给侧改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开放的选课机制,要让学生有选择教师的自主权,有选择是参加课程学习还是自主网络学习的自主权。

3.3 优化课程教学方式供给

教学方式是在一定教学原则指导下的师生互动作用的教学活动,具有较明显的教师个人独特风格,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进度和深度具有较大影响,对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具有较大影响[4]。高职教师在课程教学方式的供给上必须坚持需求导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优化课程教学方式供给。一方面,以交互式网络学习平台为依托,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混合运用任务驱动式、启发式、小组讨论式、案例分析式和慕课翻转式等不同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4]。通过线上和线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小组长带领团队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努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专业社团、技能竞赛、社会调查研究、大学生科技节等第二课堂的对知识体系重构、实践能力拓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辅助作用,切实增强高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3.4 革新课程教学师资供给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第十二条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5]。根据通知精神,革新高职课程教学师资队伍供给的路径有:首先,在教师供给的源头上主要从具有3年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高技能人才中招聘;其次,通过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定期选派教师国内外研修访学、国培省培计划等方式构建全方位的专业教师培训体系[6];最后,可通过推动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与高职教师的双向流动、构建模块化教学师资团队、改革教师年度考评和职称评聘向课程教学骨干倾斜等系列措施引导高职教师素质提升。

3.5 革新课程教学评价供给

要破解目前高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考核形式单一、考核内容单一和成绩构成单一的问题,不能照搬本科、研究生阶段的学分制,需要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符合高职教学特点的形式多样、操作简单和切实有效的综合考评机制。

一方面对标专业职业岗位标准建立规范的免修免试机制,抓住国家大力推行职业院校1+X证书的契机,建立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参与社会实践或专业社团等可追溯、可查询的学习成果为依据的课程免修免试机制;另一方面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并加强阶段考核与结果考核的衔接机制,将阶段考核融入最终结果考核的整体真实项目或具体工作岗位中[7]。同时,要注重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始终,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的育人价值。

4 结语

新职教时代,高职院校应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旧立新”理念,开展新职教时代高职课程建设改革,主动适应高职学生学习特点,提高课程建设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确保课程供给更好地适应新职教时代高职学生需求结构的变化,有效化解课程建设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效果,这也正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初衷。

猜你喜欢
职教供给高职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江苏职教助力国家扶贫攻坚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