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和践行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研究

2021-01-16 07:29许洪巧
关键词:责任意识高职生责任感

许洪巧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苏州 215600)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是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是时代要求。高校学生的责任意识培育和责任行为实践作为高等教育目标之一,应该纳入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近年来,随着招生、就业竞争的加剧,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越来越倾向于实用性和功利性,过度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匮乏、社会责任感淡薄、知行不一。加之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学生特点纷繁复杂,来自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状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何有效加强高职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亟待解决的课题。

1 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培养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各高校不仅将责任感的培育纳入到课堂思政教学中,还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来加强社会责任行为的实践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学者吴丽清等(2016)与刘芳等(2017)的实证研究表明在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主要表现为社会角色定位不清晰、社会责任意识不强、重利益轻责任、重个人轻社会等。为了更准确、全面地把握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笔者设计了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问卷,采取线上线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在线系统发放调查问卷、线下个人及小组访谈以更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

问卷调查如下:随机抽取了500名高职大学生,其中普招132人,单招115人,(3+3)150人,中职注册103人;其中大一165人,大二218人,大三117人。社会责任感的调查内容包括高职大学生的责任认知、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几个方面。其中回收有效问卷459份,有效率为91.8%。同时随机挑选20位高职大学生,对他们进行访谈,了解其社会责任担当状况,并从被调查者的角度探讨当前高校在开展社会责任感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结果得知,当前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整体状况表现不错,说明在国家的大力提倡,在院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出现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1.1 对家庭责任意识淡薄

在问卷调查中,有41%的学生不清楚或不记得父母的生日,有28%的学生记得但从没送过父母生日礼物或祝福。在 “您了解什么是家庭责任感吗”问题中, 41%的学生“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有27%的学生 “不清楚”;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责任感是很遥远的一件事情,从没考虑过,把父母的付出看作是理所应当的事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教育的普及,大多数家庭重视孩子的培养,但更多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有求必应,在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的培养上有所欠缺,缺乏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因此造成部分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在生活上攀比;不懂感恩;只会索取,不谈奉献;与父母缺乏情感上的沟通。

1.2 对他人、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从调查来看,在问到“您现在在校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时61%的学生选择“找份好工作”,27%的学生选择“报答父母”,12%的学生选择“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在回答“如果祖国要您去服务边疆,您会怎么做”问题时,只有19%的学生选择“去,为了国家义无反顾”;43%的学生选择“去,回来可以提干”;有27%的学生选择“能不去尽量不去”;而选择“不去,条件太艰苦”的有11%。近几年,高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高职思政课程的教育下有了很大的改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思政课程,有意识地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也愿意在不损害个人利益的情况下兼顾他人利益、社会利益,但相对来说水平不高。在处理涉及义利选择的问题上,会在对比权衡之下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1.3 社会责任感行动力不强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大学生虽然得到了系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但在社会责任意识和行为上仍存在一定差距。表现为知行脱节,行动比较消极,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在责任与利益冲突时,既不会主动维护“正确”的事情,更不愿得罪人,破坏他人的利益。在问卷调查中,76%的学生表示不会在公共场合吸烟、吐痰、乱扔垃圾或者乱涂乱画;但在被问到“当您在公共场合看到抽烟、乱扔垃圾等有违公德的行为,您是否会阻止”时, 47%的学生却选择“装没看到”,有25%的学生表示“如果对方是认识的人会去阻止”,选择“悄悄提醒和直接制止该行为”的学生约占28%。这表明高职大学生在履行社会责任行为时是存在思想障碍的,理论认知高,行为能力低。

2 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薄弱原因剖析

综上所述,导致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高的原因大致归纳为:

2.1 高职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度不高,缺乏自信,服务社会意识不强

高职大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与本科生相比处于劣势。而且不管是教育体系还是传统观念,都对高职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其是“低人一等”的“无奈的选择”,社会认同度偏低,自我认可度不高。且各行各业中招聘高职生的岗位多为一线操作人员或基层工人。在工种和岗位安排及薪资待遇、福利政策上和本科生都有一定差距,因此高职生在用人单位的认同度也不高。这就导致很多高职生对高职教育或自身能力没有自信,进入社会没有底气,对社会没有融入感,因此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比较弱,也不会积极主动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2.2 高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近年来,随着生源数量及类型的变化,很多高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高职院校受到的冲击更大。为了生存和发展,经过权衡和比较,在高职课程体系中,人文一类的素质教育不得不让步于专业性实用性更强的专业技能知识教育。人文教育类的课程不断压缩,课时不断减少或者合并班级上大课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人文类教育主要包含的道德、素质、责任义务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高职院校,思政专任教师缺乏,很多思政教育课程由辅导员或者行政部门教师兼任。而这类教师缺乏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也导致了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

3 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实践路径

3.1 提高社会认同度

提倡“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培训,在整个社会中重视“一技之长”,使高职教育扬眉吐气,高职大学生重拾自信。同时,在社会文化氛围塑造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宣扬正能量,歌颂劳模精神,树立榜样典型,使高职生在文明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借助正确的舆论宣传引导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免受其他不良风气的影响;提高社会认可度,增强社会责任感;营造文化氛围,增强文化自信。

3.2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完善高职院校课程培养体系,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多角度、多样化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断拓宽和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方法和培育途径。引导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实习,充分利用校企结合的教育方式培养高职生的素质、能力、知识全面发展,实现素能并进,将社会责任感的学习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同时养成守时、守纪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一支专业性强、思想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运用榜样教师的言传身教对高职生进行实例教育,进一步激发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

3.3 推行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养成

以志愿活动为载体,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和强化社会责任感教育。志愿服务活动紧贴生活、紧跟潮流,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方式,能够使高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不但内化于心,更能通过实践外化于行,进而强化个人责任认知。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和对国家的爱与责任,使自己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进而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养成行动自觉,培养责任行为,并正视自我,提高自身素养。

4 结语

高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需要社会、学校与个人三方的共同努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探求符合高职生现状的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新路径和新方法有利于实现责任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社会对高职生的认可度,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强化高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有利于促进高职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认识自我,提升自身素质,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高职生责任感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感恩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生感恩教育中的实证研究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代女高职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制度建设:培养媒体责任意识的重要基石——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