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实践及其路径阐析

2021-01-16 07:29莫金梅
关键词:现实思政政治

莫金梅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虚拟实践的诞生为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方面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是对大学生传授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课程,是遵循党的教育方针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主渠道。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当前大学生由理论课堂转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课堂,虚拟实践必将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新教学模式。

1 虚拟实践的内涵阐释

1.1 虚拟实践的内涵

“虚拟是主体隐藏在幕后,通过间接手段进行的信息加工、处理和传播的过程,把人类活动经由计算机进行符号处理和转换,置身于虚拟的实境中,深入对客体丰富性的认识。”[1]虚拟实践作为新技术发展产物,为探索开发新的教育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所谓虚拟实践,“是指主体在虚拟空间使用数字化中介手段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一切能动而现实地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实践活动”[2],是数字化时代人类通过虚拟活动实现对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延伸和升华。虚拟实践首先是人类实践方式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变革,它第一次使人的实践对象不再是纯粹形式的外部物质世界,而是以信息符号处理转换作为实践手段,在人工智能和感官体验的基础上扩展的语言符号系统“再造”成虚拟的语言符号系统,来构建人的创设对象。虚拟实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途径得到拓展。

1.2 虚拟实践的基本表现形式

虚拟实践逐渐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影响。虚拟实践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实在性虚拟实践。这种实践方式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的、让人有“身临其境”感受的一种虚拟实践方式。虚拟教育、虚拟培训、虚拟训练等都属于这个类型。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使人“真实”地处于各种事件发生的现场,即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营造一种现场的氛围和环境。虚拟教育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降低教学成本。教学过程的进行仅需一部手机或电脑,教育对象同样享受校园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上课地点不再是固定的空间范围。这是最基本的虚拟实践形式,从教育对象的生活实际出发解决问题。

(2)潜在性虚拟实践。这类虚拟实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潜在可能性虚拟实践,即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但从人类发展的规律来看是可以实现的事情。比如说通过考古发现的遗址和化石,就可以借助虚拟实践来还原一定的历史“现实”。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宝贵而难得的教学实践资源,通过模拟还原历史过程,感受历史变迁的过程,感悟人生道路。另一种就是潜在的不可能性的虚拟实践,即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从规律发展来看也无法实现的一些实践。目前这类虚拟实践主要运用在游戏方面,通过虚拟实践把梦幻的场景展现出来,实现不可能中的可能,可以通过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突破在大学生思政课堂遇到的无法解释的知识困境,这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无论是实在性的虚拟实践还是潜在性的虚拟实践都以某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其中对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实践教学则是一方面的表现,并带来一定的积极的影响,实现了很多不可能中的可能,实现了“穿越”历史,感受未来的可能。

1.3 虚拟实践的主要特征

虚拟实践不仅具有实践所具有的一般特征,还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1)虚拟性。虚拟性是虚拟实践的首要特点,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实践所不能实现的以另一种方式展现出来,可以展现多样性的实践可能,打破常规的实践方式。学生所进行的虚拟教育、虚拟训练等都是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存在形态是无形的,但不是虚无的,这种虚拟虽然看得到、摸不着却是可控的一种存在形态。同时还可以营造出一个逼真的三维感觉世界,突破实践活动的很多障碍产生切实的感受,此外通过建构出一个虚拟空间实现对现实的模拟,为实践教学提供广泛的活动范围,虽然教学形式是虚拟的,但又是实在的。

(2)超越现实性。虚拟实践源于现实,但是又超越现实。实践不仅是认识世界的方式,还是改造世界的手段,人类可以通过实践不断改造当下实践,创造满足自身发展的实践模式。虚拟实践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虚拟实践不仅可以超越现实已有的感觉和知觉,还可以超越现实达到现实不可能但逻辑上可能的境界,实现“穿越历史”的可能。同时还可以打破时空,实现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实现多种不可能中的可能。这也是虚拟实践的突出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不可能中的可能途径。

(3)高度还原性。即在虚拟实践中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在参与这样的实践活动,通过还原现实给人们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虚拟参观就是通过虚拟空间构造教育对象学习参观相关实践教育基地的场景,它通过对现实环境以及客观物体的临摹,或者对各种图景进行逼真模仿,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方面造成“幻觉”达到切身体验的效果,把仿真当作现实,接近真实。

虽然虚拟实践具有现实实践所不具备的自身特点,但是不代表虚拟实践是脱离现实实践而产生的一种实践方式,两者之前是相互联系的。

2 虚拟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并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象牙塔’[3],走向社会,在各种活动锻炼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深化思想教育的效果。”目前思政实践课由于成本高、实践基地不足等因素影响在现实中实施成效不高,而把虚拟实践应用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新颖、特别的教学方式,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有利于解决当下思政实践教学的难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1 虚拟实践的虚拟性有利于降低教学成本

进行虚拟实践课能有效克服当下思政课现实实践教学因资金投入不足而取消的问题。无论外出参观还是外出实训,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虚拟实践则可从多方面降低成本。首先,虚拟实践的数字化手段可大大降低出行成本,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以及虚拟实践的真实感受性,可以达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目的。其次,实践空间的虚拟性带来的虚拟参观和虚拟实训可以降低实践教学的时间成本,打破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大大降低外在环境对实践教学的影响。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网上基地,不仅降低教学成本,还可以提高博物馆、纪念馆等实践基地的利用率,保护历史遗址以及文物。再次,虚拟实践打破了现实实践客体和人们所能理解的主观世界,所提供的逼真的虚拟实践空间降低了购买教学设备的成本。例如在网络虚拟平台参观红色文化遗址,向革命英雄献上电子花篮,同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德育实践基地的氛围,从中体悟人生,达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效果。最后,虚拟实践区别于现实实践的中介方式是数字化,虚拟课堂在新媒体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优质的教育资源可降低购买信息资源成本,实现国际国内教育资源的共享,便于知识的传播。同时也可为特殊受教育群体提供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思想教育对象的全覆盖,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思政课教育不仅需要掌握国内发展形势,还包括对国外发展趋势以及国际形势的了解。虚拟课堂犹如巨大的数据库,为学生获取多元化信息提供便利,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降低了学生购买资源的成本。

2.2 虚拟实践的超越现实性有利于因材施教

虚拟实践的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个性化教育。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是有思想意识、有目的的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是主动接收信息的独立个体,并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因此,需要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因材施教。长期以来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一直坚持的是理论灌输法,千篇一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违背个性教育的原则,还容易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引发逆反心理,而虚拟实践的出现为实现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靠途径。一方面,虚拟实践源于现实,能依据现实分析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虚拟实践又超越现实,可根据学生需求在还原现实并超越现实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的实践方案,结合现实社会创造出一个相互对应、相互转化的虚拟世界。在虚拟世界中大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论进行理解,在能实现时间倒流的无限小的领域探索奥秘,使大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悟。另一方面,虚拟实践将数字化为主要中介可打破现实实践的限制,为大学生进行超越现实的活动提供可能,使之摆脱对形式单一的现实实践教学模式的依赖,在实践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改变了以教材为本、理论灌输的旧教学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理论人才的教育目标,提升了思政课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2.3 虚拟实践的高度还原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虚拟实践是对现实实践教学的补充与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必修课,教学质量关乎到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一方面,虚拟实践高度还原性可打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建立高度还原教学真实情况的虚拟课堂,消除大班教育带来的教师满堂灌、学生浑水摸鱼的现象。另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参与一些仿真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大学生深入社会,从课内到课外、从现实环境到虚拟世界,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全覆盖。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同时进一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思想理论的正确性,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

3 虚拟实践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创新,需要从实践出发。唯有实践才能出新知,才能经受起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考验。换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实现创新发展。虚拟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实践活动、校园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网络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

3.1 依托虚拟实践的虚拟性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虚拟课堂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最主要并且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模式。构建虚拟课堂可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的需求。首先,学生分小组按照教师提前设定好的教学主题在虚拟课堂进行充分的讨论,讨论过程以及结果会在虚拟空间呈现,教师可根据讨论结果判断学生认知程度的差别,针对个人需求制定不同的讨论主题,激发学生全身心融入课堂实践的积极性。其次,通过进行模拟上课的形式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每位大学生都有较强的实践意识,而虚拟课堂的建立是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途径。再次,教师对虚拟上课的结果进行教学反思、教学总结,开展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估,经过总结启发实践教学的创新。虚拟课堂为教师立足学生实际提供重要平台,实现了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在课堂中的平等,而双向交流使理论更加深刻、全面,进而提升教育对象的理论自觉。最后,虚拟课堂可通过开展参观虚拟文化博物馆、观看红色历史电影等实践活动,以生动形象的历史影像引发大学生内心共鸣。虚拟课堂为大学生在学党史、学国史的实践中悟出革命道理提供了丰富的渠道,使大学生在居安思危中增强了爱国热情以及历史责任感。

3.2 依托虚拟实践的超越现实性开发虚拟实训基地

虚拟实训基地凭借 “设备”与“部件”的虚拟性,可根据具体的情况生成新的场景,教学内容可以不断更新,使实践训练及时搭上技术发展的便车。首先,学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独特的沉浸性和交互性特征,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任意选择扮演自身喜欢的角色,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去,并在虚拟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技能。例如学生可以根据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获得的法律知识,进行法庭模拟审判,现场扮演法官、原告、被告开展模拟审判,改变照本宣科式教学说教,情景模拟促进学生换位思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虚拟实践可克服现实实践的不利因素。比如模拟红军长征过程,天气以及地理环境的恶劣是无法保证学生安全的,虚拟实训基地可通过感官、视觉、听觉的融合高度还原当时的地理环境,使学生真正感受红军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增强当代大学生对国史党史的认识和理解。最后,虚拟实训基地也可以避免现实实践中危险的发生,更适合危险系数较大的实践活动。比如社会调研的开展对于大学生来说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虚拟实训基地的建立可以实现大学生网上调研与收集相关数据,学生可以实时掌握最新的热点问题并根据问题自行开展网上调研,掌握时政热点,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评价社会反响与民众态度,从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科学性。

3.3 依据虚拟实践高度还原性构建虚拟仿真校园

国家高度重视虚拟校园的建设,教育部曾多次在文件中提及虚拟校园,凸显了虚拟校园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政课教学更应借助虚拟仿真校园实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发挥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合力作用。首先,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虚拟仿真校园的建立首先为大学生感受校史文化、校训文化、校园文化提供新颖独特的方式,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模拟仿真教学、教务、校园生活的结合。其次,虚拟仿真校园以学生为中心,对于有着多个分校区的高校来说虚拟仿真校园可实现多个校区的共同教学,使不同校区的学生共享各个校区的不同文化氛围,丰富了校园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添砖加瓦。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结合隐性教育,校园文化则是最好的隐性教育资源。依托构建高校校园全景虚拟仿真空间,可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注入隐性力量。最后,对于一些难以向全体师生开放的场所更需要通过仿真还原出来,使大学生随时随地沉浸式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随着虚拟技术的逐步完善,蕴含强大教学优势和潜力的虚拟实践将会在思政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3.4 “虚实结合”开设线上线下志愿服务社区

社会是大学生的人生大课堂,社会实践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舞台。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贴近生活、观察社会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奠定成才的社会基础。大学生以校园生活为主,要打破“象牙塔”的封闭性走向社会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以虚拟实践的技术作为支撑,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是可开设线上线下心理咨询的志愿服务工作室,为社会大众提供心理健康帮助。二是进行线上辅导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以志愿服务社区为中介面向留守儿童开展线上服务,对特殊的、贫困的教育对象进行一对一辅导。三是结合重大纪念日开展线上线下历史讲课,纠正社会上歪曲历史的错误观点,做历史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助力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化在大学生中形成中国理念,进而转化为中国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4 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身的一门课程。虚拟实践的产生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更是为当代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提供了新的途径,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知、情、意、行”的统一。当然,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当代大学生高度接受的课程,仅仅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其中发挥指导引领作用,在虚拟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辩证科学使用虚拟实践教学,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开展实践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现实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