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1-01-18 21:39何义奎孙宏伟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49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学方法改革

何义奎 孙宏伟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学方法;改革

一、制度与机制建设

与优秀企业合作,修订完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航天和地方企业紧密合作,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坚持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优化以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自动化仪表安装与调试为核心能力的“校企一体、三段递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航天事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电气自动化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航天人才优势,进一步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和人才互换交流、聘请、引进等途径,大力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培养造就一批社会知名度高、行业影响力大的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建成一支在行业有影响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计划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个、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5名、“双师”型教师5名;再聘请6名行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

三、课程改革

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目标,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以自动化控制系统相关的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化仪器仪表为载体,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开发课程标准。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要求,紧扣工业生产过程,与相关职业标准相对接,与技能大赛相关知识与技能需求相结合,融入电气控制与自动化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项目,校企合作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共同建设本专业优质核心课程4门。落实“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切实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提高课程教学过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程度,提高课程信息化水平。完成4门专业核心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料。

四、实践条件建设

配合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跟踪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结合新技术、新工艺,深化与中国航天第七研究院、上海大飞机、成都地铁等企业的合作,在原有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基础上,扩建实训室3个,新建实训室3个。

五、积极做好社会服务

依托航天,进一步加强与地方相关行业的联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发挥本专业教学资源优势,为社会提供各种技能培训,开展社区电子电气产品维修服务,利用电气维修服务中心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增强专业建设团队科研水平,提高专业技术服务能力。面向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推动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促进新动能发展和产业升级,完成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或产品开发2项。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技术研发、技能创新等优势,深入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完成扶贫活动3次。

参考文献:

[1]龙海燕,宋艳丽.高职院校面向多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以“電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2(03):22-25.

[2]卢贶.高职院校电类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育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03):110-112.

[3]王朱劳.高职院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19(08):33+35.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教学方法改革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