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教育研究

2021-01-18 21:51杜静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49期
关键词:中职德育工匠精神教育

杜静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德育;教育

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各个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就业能力、职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这就需要加大中职德育教育力度,促进职业人才职业道德、人格品质得到良好发展。通过将工匠精神融入德育教育中,能够突出专注敬业、严谨务实、追求极致等精神的育人价值,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和精神内涵。同时,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精神层面的引导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弘扬中国精神,能够让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工匠精神联系起来,激发其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职业道德的热情,还能使其接受良好道德品质的熏陶,自觉地向工匠型人才方向发展。本文对结合中职德育教育实际,对工匠精神融入德育教育的实践策略进行探讨。

一、立足德育课程阵地,丰富教育教学手段

德育课程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养中职生高尚道德品质、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为了高效地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执着追求的人格品质,教师应对教育形式、方法和内容进行更新,采用多元化、趣味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互动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思想,促进德育教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工匠精神伴我行”主题讨论活动,开展人物资料搜集活动,引导学生们组建资料搜集小组,搜集不同专业领域的人物成长故事、成功经历,也可以将相关人物的故事、工作事迹整理成视频形式,带入到课堂中分享,让学生们都能感悟工匠人才身上的优秀品质。其次,教师也可以搜集工匠精神主题相关的纪录片,通过开展专题讨论活动,引导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体悟先进精神,增强其价值认同感。此外,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工匠精神相关的演讲比赛、讲座活动,让中职生清晰地认识职业道路与工匠精神的关系,促使其形成正确的职业思想、树立良好的职业发展观念。

二、挖掘新媒体资源,发挥专业德育价值

德育教育不应局限在思政课程中,还应拓展到班级管理、专业教学等方面,形成德育教师、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的育人合力。首先,德育教师应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共同打造“工匠精神”公众号,定期推送最新的主题资源、信息,让不同班级、专业学生了解行业模范、先锋人物,也可以专门建立“工匠精神”微信群,组织学生们探讨工匠精神、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等相关问题,并由群组中的德育教师、班主任给予解答。这样,就能唤醒学生了解、学习工匠精神的动力。同时,学生往往将学习重点放在专业课程上,这就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具体而言,面对资源广泛、用户众多的网络平台,德育教师可以运用微信、微博、自媒体等平台参与专业教学设计,提高专业教师对工匠精神与专业教学融合的重视程度。德育和专业教师应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业走向,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细致认真等品质融入课程教学目标中,还要兼顾学生技能水平、职业素养的测评,让学生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完成实践操作任务。

三、实施校企共育,助力工匠精神培养

企业文化对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促进德育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的实践中,要凝聚校企合力,在关注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的同时,运用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态度。首先,要利用好校企协同平台,将工匠精神培育、德育教育作为校企共育的重要模块。在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参与实训时,应带领学生了解企业环境、优秀职业风气、规章制度等,也可以专门开展跟岗认知活动,让学生们扮演员工角色了解工作程序、考核标准和操作规范,使他们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养成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提前进入社会历练,提升自身抗压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还能跟岗学习和实践中感悟工匠精神,实现德育教育与工匠精神的有机融合。此外,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良好职业素养的专业教师。学校和企业可以定期安排班主任、德育教师、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学习,了解最新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规范,培养“独具匠心”的教师,也可以邀请企业道德、工作模范担任兼职教师,向学生们介绍先进工作事迹、案例,引导學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榜样。通过发挥校企共育合力,能够将德育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职业生涯,提高工匠精神培养的长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工匠精神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是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路径。因此,学校、企业和教师应重视工匠精神培育、德育教育融合的价值,通过丰富德育教学手段、挖掘专业德育价值、实施校企共育等方式,构建多方参与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工匠精神得到同步提升,成为全面发展的工匠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轩.中职学校德育课中工匠精神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5):43.

猜你喜欢
中职德育工匠精神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论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使用
提高中职德育管理实效性的探索与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