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入路内镜减压腰神经根管狭窄症近期比较△

2021-01-27 01:51叶春平李俊飞陈建清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环锯板间骨性

叶春平,刘 振,张 磊,李俊飞,陈建清

(金华市人民医院骨科 脊柱外科,浙江金华 321000)

随着经皮内镜椎间孔外口穿刺治疗腰椎间盘摘除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的发展,有很多专家开始尝试将其用于治疗腰神经根管狭窄症[1-3]。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神经根主要受上、下关节突内侧部分的压迫,而经椎间孔外侧入路则先破坏对神经根无压迫的关节突中、外侧部分,才能对内侧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进行减压,这样对脊柱的稳定性有不良影响。也有不少学者主张应用经椎板间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DH[4-7],并逐渐应用于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治疗。与侧后路技术比较,PEID技术摘除突出椎间盘髓核更直接、创伤更小,但PEID技术需要破坏黄韧带、分离神经根才能达到突出的椎间盘靶点,对硬膜囊、神经根刺激较大[8],其中背侧骨性组织减压不充分是该项技术推广的难点。本科采用后路经椎间孔内口[9],小骨钻、大环锯创建通道,椎间孔镜治疗腰神经根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典型的单侧腰神经根管狭窄症,L4/5或L5S1神经受累及的临床表现,并与影像学表现相符合;(2)年龄≥60岁,病程6个月以上,至少经过3个月的正规保守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的患者。

排除标准:(1)非神经根源性、椎间盘源性疼痛;(2)伴有椎间盘炎或其他感染;(3)黄韧带骨化、钙化,严重的后纵韧带骨化和椎体骨赘增生,脊柱滑脱、失稳,严重腰中央椎管狭窄;(4)有严重重要脏器病变患者。

1.2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19年5月,共80例老年性腰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与比较

1.3 手术方法

经椎间孔组:患者取俯卧位,标记穿刺点,1%利多卡因行皮肤筋膜肌层直至关节突骨面麻醉。18G穿刺针自穿刺点刺入后,X线引导下缓慢进针,至预定位置。置入导丝,沿导丝应用扩张器逐级扩大穿刺路径软组织,再逐级使用直径4 mm和6 mm带神经保护钝头的骨钻磨除部分椎板及关节突关节,建立骨道后,沿导丝应用扩张器逐级扩大穿刺路径软组织,随后置入8.5 mm外径的保护套管。保留第一级逐级扩张管,取出其他逐级扩张管,根据减压需要一般使用6~7 mm的可视化环锯,可视化环踞向腹外侧进入5 mm左右。C臂机透视,证实位置佳,安装工作套管,锯下位于黄韧带外、后侧的关节突关节部分骨性组织,取出带骨性组织的可视化环锯,4 mm的小骨钻,配合7 mm左右的可视化环踞,实现了小骨钻、大环锯、建通道。然后内镜直视下,切除黄韧带,摘除髓核,解除神经根压迫。

经椎板间组:患者取俯卧位,局麻,棘突旁穿刺,扩张,置入工作套管和内镜。背侧骨性组织减压,骨性组织减压后,暴露黄韧带。再用篮钳、抓钳、枪钳咬除黄韧带。黄韧带咬除后调整通道方向,摘除残留的髓核。所有操作在神经根和硬膜的后方。部分腹侧压迫不易咬除可用燕尾凿向腹侧分离,包括处理部分腹侧骨性组织,再用抓钳取出就比较容易。

1.4 评价指标

记录围手术期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腰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价临床效果。行CT检查,测量椎管面积。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情况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经椎间孔组术中硬膜撕裂1例,经椎板间组术中硬膜撕裂2例,均为背侧较小的撕裂,使用蛋白止血纱布及明胶海绵填塞,术后俯卧位5~7 d。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或切口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见表2。虽然经椎间孔组的建立通道时间显著长于经椎板间组(P<0.05),但是经椎间孔组在内镜下减压时间、总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均显著短于经椎板间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s)与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s)与比较

指标P值建立通道时间(m i n)减压时间(m i n)总手术时间(m i n)住院时间(d)经椎间孔组(n=4 0)2 5.2 1±2.2 1 2 6.3 2±1.8 7 5 0.2 3±1.9 6 2.5 1±0.9 2经椎板间组(n=4 0)1 5.5 1±2.9 8 4 6.5 3±1.9 6 6 1.5 3±1.7 8 3.6 4±0.8 7<0.0 0 1<0.0 0 1<0.0 0 1<0.0 0 1

2.2 随访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8~12个月,平均(10.22±1.22)个月。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四肢麻木或无力加重等事件,无再次翻修手术者。

两组患者VAS和JOA评分结果见表3。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VAS和JO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1 d、1周、1个月、6个月经椎间孔组VAS和JOA评分均显著优于经椎板间组(P<0.05)。

2.3 影像学评估

CT椎管横截面积测量结果见表4,与术前相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T测量单侧椎管面积均较术前有明显增大(P<0.05)。术前两组患者间CT测量单侧椎管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经椎间孔组的CT测量单侧椎管面积显著大于经椎板间组(P<0.05)。典型病例影像见图1、2。

表3 两组间治疗前后VAS和JOA评分(分,±s)与比较水岭

表3 两组间治疗前后VAS和JOA评分(分,±s)与比较水岭

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月P值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P值J O A评分2.3 4±1.3 7 2.1 1±1.2 3 2.0 2±1.6 8<0.0 0 1 1 0.2 2±1.3 2 2 2.1 8±1.0 6 2 3.5 2±1.2 6 2 3.8 9±1.4 2 2 4.1 2±1.6 3<0.0 0 1 3.9 3±1.5 9 3.6 2±1.2 3 3.8 3±1.6 7<0.0 0 1 1 0.4 5±1.3 2 1 8.7 2±1.2 0 1 9.1 5±1.3 9 1 9.7 3±1.4 2 2 0.4 5±1.3 3<0.0 0 1<0.0 0 1<0.0 0 1<0.0 0 1 0.3 7 4<0.0 0 1<0.0 0 1<0.0 0 1<0.0 0 1

表4 两组椎管横截面积测量结果(mm2,±s)与比较

表4 两组椎管横截面积测量结果(mm2,±s)与比较

时间点经椎间孔组(n=4 0)经椎板间组(n=4 0)P值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P值8 7.4 7 7±1 8.2 3 1 5 6.3 5±1 8.5 2 1 5 7.0 7±1 8.6 2<0.0 0 1 8 8.1 9±1 9.1 1 1 2 3.2 6±1 7.7 2 1 2 4.3 7±1 7.9 0<0.0 0 1 0.4 6 3<0.0 0 1<0.0 0 1

3 讨论

在精准、精细微创技术的医学环境下,开放性手术并不适用于所有腰神经根管狭窄症,尤其是合并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10-15]。椎间孔镜手术经腰椎侧入路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无需破坏腰椎主要的骨关节、韧带等结构,故术后没有明显的腰背痛,也不影响腰椎的稳定性[16-17]。在治疗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过程中要坚持两个原则:(1)神经的充分减压;(2)尽量保留有效骨性组织,维持脊柱的稳定性。针对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特别是伴有高髂嵴或L5横突阻挡的L5S1腰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采用侧路孔镜技术会破坏较多中、外侧上下关节突,而传统后路技术可以避免该问题,能够只减压压迫神经根内侧的上下关节突。所以后路内镜治疗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特别是伴有高髂嵴或L5横突阻挡的L5S1神经根管狭窄症,是首选方案。但经皮椎板间入路治疗腰神经根管狭窄症有两大难点:①侧隐窝周围上下关节突内聚狭窄,特别是上关节突,使用磨钻,成本高、费力、费时、相对风险大;②处理黄韧带难度大,费时、费力,安全性低,容易损伤神经根和硬膜及马尾。朱腾月[9]应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内口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DH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由于工作通道经过侧隐窝骨关节部,使用骨钻磨除骨质的过程中即打开部分侧隐窝,可有效治疗合并有侧隐窝狭窄的腰椎退变病例,提高减压效果[16-17]。相对于后路椎间入路,技术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本研究经椎间孔内口4 mm小骨钻配合7 mm或者8 mm可视化大环锯、建通道,后路内镜克服了4 mm以上骨钻,特别是7 mm以上骨钻磨除骨质打开部分侧隐窝的过程中,会挤压神经根的问题。本研究经椎间孔组在减压平均时间、总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具有建立通道快、器械操作简单的特点。

图1 患者,男,72岁,右侧L5S1神经根管狭窄症,行腰椎间孔镜下经椎间孔内口入路L5S1神经根管减压术 1a,1b:术前CT示右侧L5S1神经根管狭窄 1c,d:术后CT示右侧L5S1神经根管狭窄已减压,箭头所示为减压位置

图2 患者,男,70岁,右侧L5S1神经根管狭窄症,行腰椎间孔镜下经椎板间入路右L5S1神经根管减压术 2a,2b:术前CT示右侧L5S1神经根管狭窄 2c,2d:术后CT示右侧L5S1神经根管狭窄已减压

经椎间孔内口小骨钻、大环锯、建通道,后路内镜治疗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技术易于掌握,小骨钻和大环锯结合使用既可避免对神经根的挤压,同时减少环锯使用的风险性;处理骨性组织和黄韧带简单、快速、相对安全;通道活动度大,在神经根外侧摘除椎间盘,对神经组织干扰少,神经组织减压充分,治疗效果相对好。

猜你喜欢
环锯板间骨性
经皮椎间孔镜可视环锯技术治疗单侧症状为主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侧路单次环锯椎间孔成形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研究
肩盂骨性Bankart损伤骨缺损测量研究进展
电容器的两种工作状态
关于电容器中U不变还是Q不变的判断
关于电容器中U不变还是Q不变的判断
电容器的两种工作状态
一种用于胸腰椎前路减压环锯的研制与应用
中药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
克氏针张力牵引固定法治疗骨性锤状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