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考

2021-02-04 07:53陈拥贤
教育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评价教育学生

陈拥贤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首次系统部署教育评价改革,明确新时代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路线图,既振奋人心,也必将奠基教育强国建设。作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总体方案对各领域各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安排,其中关于评价手段,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近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上进一步倡导“在应用新技术上着力,推动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探索运用新技术开展多元化、过程化评价,不断提升教育治理效能”。当前及未来,日益应用广泛的信息技术,被赋予了助力教育领域深化改革、赋能教育评价工作的重要使命。

化“旧”为“新”,以应用引领技术融入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不仅变革了中小学传统课堂,也为传统教育评价提出了效率更高的解决方案。比如,湖南省长沙市自2010年起实施中考网上评卷分析,2015年起又相继采用人机对话开展英语口语、语文口语测试,实现了数据采集的实时化和数据分析的精准化,更拓宽了中考测试内容的领域和范围。近年来,有部分地方初高中毕业学业实验操作考试,尝试利用虚拟实验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来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实验技能水平,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改变了用纸笔来考查实验技能的历史。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迭代,借助网络平台及移动平台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数据信息记录,通过数据挖掘、抽取、转换分析及模型化处理,可以找到教育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发现常被人力忽视的要素,并科学预测趋势,较好地为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当然,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融入应用,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理念先行,要突显从纯粹的学习评价转向“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不能让先进的技术手段与落后的评价理念错位,也不能让先进的评价理念与滞后的技术手段错位。

化“繁”為“简”,建立学生成长图谱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客观存在量化过度、“唯分数”、体系庞杂,以及制度不配套、管理不贯通且缺乏公开透明、难以追溯等问题。总体方案首次提出的“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正是纠正这些病症的良方。各地各校应以当前开展的综合评价改革为基础,全面建立学生“电子成长档案袋”制度,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发挥好教师、家长、学生各个主体的作用,基于学习过程构建标准化测量体系、建立数据库,系统记录和存储学生学涯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成长表现,按需抽取数据,形成多角度全景式评价结果。

成长档案是对学生进行长期、动态、持续评价的有效措施和载体。实际工作中,可以围绕学生学习生活,有目的地收集学生基本信息、学业成绩、体育运动、阅读记录、活动表现、行为习惯、个性偏好等情况,真实客观地记录学生成长历程,洞察学生表现以及追踪学习进步的路径,为评价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依托信息技术把成长档案电子化,既能节省物理存储空间,又能通过统一电子模板实现数据信息规范,还可将图像、声音、视频等素材有机结合,生动形象地还原经历场景;利用互联网还可调动多方参与,丰富评价的信息来源及实施方式。目前市场上有较为成熟的学生成长档案解决方案,小规模学校可直接应用,规模大、情况复杂的学校可定制开发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平台,根据学校要求及学生实际,设计相关功能模块、展示栏目,对接微信、QQ、钉钉等通讯App,打通手机与电脑桌面端,链接学校官网和公众号,方便数据录入和查看。在数据信息记录模块设置上,一般应设置学生、教师、家长三大模块,每个模块赋予不同的修改查看权限,相互独立又彼此连接。电子成长档案袋对接中小学生的电子学籍号并作为唯一代码,伴随学生整个学涯。随着学生成长记录数据不断累积,即可形成可视的数字化图谱,生成学生各阶段及全学涯成长大数据报告。

化“粗”为“细”,提升教育评价的精度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网络基本形成,教育监测理论与评价方案也不断丰富发展,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质量监测带来了新的可能。比如,眼动记录仪的引入,可以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客观化测量,记录学生阅读时的注视地点、注视时间,并辅以研判二者的影响因素,进而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和阅读策略。此外,新技术的出现也为教育测评模型的构建带来更多可能。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利用,一批高校如西南大学等经多年探索,初步构建了学校特色发展测评模型、小学生阅读素养测评模型、小学低龄段数学符号意识测评模型等,这些模型或理念均可借鉴或改造后用于教育质量监测之中,以立体化、精细化的监测方案和评测手段,转变按监测分值高低为结果的倾向,尽可能用数据对检测对象进行差异分析,给出相对精准的结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化“虚”为“实”,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由于受到教育资源配置及技术手段的制约,中小学评价方式普遍较为单一甚至功利化,评价目的及出发点往往是基于标准化人才的选拔,忽视个性化人才的发掘,必然会造成只能选择一些理解简单、量化方便、普遍适用的客观化外在指标进行评价。当前,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时至今日,我国正在统筹推进基础产业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各行各业人才需求已由过去的标准化转变为创新型。

教育评价是指挥棒,必须回应国家和时代的要求。当前,要正确运用评价“指挥棒”,破解“唯分数”导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比如,对于学生思维品质,一般难以用纸笔作答、量化诊断,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设置数字化模型素材、仿真问题情境,在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中记录试错过程数据,既透视其思维“梗阻”,全面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多元思维水平,又可精确指导学生“刻意练习”,促进思维良好发展。此外,各地各校要加快推进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场所建设,本着适用、够用、实用原则,融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教师、学生、学校等主体以及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各环节赋能,及时收集和记载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数据信息和情境,按照对评价对象全面、整体发展评判的要求,通过综合设计评价指标、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运用新技术实现评价数据共建共享,建立动态反馈和及时校正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及创新型人才培养。

教育只有正确导向结果,关注教育增值,重视成长过程,考查素养综合,促进发展全面,才能真正破除教育的“五唯”顽疾,让教育回归本质和初心。

(作者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湖南省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负责人)

责任编辑:李香玉

猜你喜欢
评价教育学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