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移云物”背景下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策略
——以江西省为例

2021-02-10 11:16谌种华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江西省标志农产品

□谌种华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农商经济研究中心,江西 九江 332020)

地理标志,既注释了产品的产地来源,也象征着产品质量和品牌,已成为地方特色产品发展的主旋律。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地理标志的一种,现由农业农村部负责审核登记,并受国家法律保护。2008年,农业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定义了农产品地理标志,明确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三个特征:来源特定区域,具有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特定冠名[1]。《办法》还规范了登记申报的条件和流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党中央坚持驰而不息重农强农战略决策,2017—2021年连续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到了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发展、管理和商标保护。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和政府规范管理的助推下,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登记数量取得了飞速发展,截止到2021年7月,在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产品地理标志总共有3268个。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品质特性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大大推动了当地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对区域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改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推动精准扶贫、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设特色小城镇、助力乡村振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

1 “大智移云物”对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影响

随着大数据、智能化、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简称“大智移云物”)的迅速发展,以其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掀起新的产业变革,已深深影响了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众多学者对新信息技术在特色农产品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或措施。胡钰(2015)认为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体系环节多的问题,而且可以提高流通效率[3]。王利国等(2019)从大数据分析的角度,提出农产品流通应充分利用电商平台,依托电商自身的物流优势,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4]。励莉等(2019)认为,大数据的应用将会对农产品整体供应链模式进行重组优化,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转型与升级[5]。王胜利等(2020)认为,发展以农业互联网、农业大数据、智慧农业为代表的数字农业,借助“物联网+”形成地理标志产品网络信息链,建立覆盖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6]。综上,新信息技术给地理标志农产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2018年江西省大数据中心成立,江西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如何利用好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来谋发展引发学者思考。

2 江西省地理标志农产品总体发展情况

近年来,江西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发展方针,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7],特色农业发展卓有成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数量稳步增多、登记主体多元化、品牌影响度进一步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助推器。

2.1 年登记数量先扬后抑渐趋平稳

截止到2021年7月,农业农村部登记的江西省地理标志农产品总共有101个,按产品大类分为种植业类、畜牧业类和水产业类三类(见表1)。其中,种植业类数量第一,有74个,占比73.27%;畜牧业类数量第二,有19个,占比18.81%;水产业类数量第三,有8个,占比7.92%。江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起步比较晚,从2010年开始才有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农业农村部登记,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大省,如山东省、湖北省从2008年,四川省从2009年就开始申请登记。而且,江西省2010—2013年登记数量起伏比较大,2012年零登记,2014年以后登记数量开始趋于平稳,平均每年成功登记6个左右(如图1)。

表1 江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分类统计

图1 2010—2020年江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数量

2.2 登记主体多元化

江西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登记主体类型包括行业协会、合作社和各类政府部门(如下页图2所示),各类主体登记数量分别为:行业协会29个(占比28.7%),合作社31个(占比30.7%),各类政府部门(包括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政府职能部门、研究所、指导站和推广站等)41个(占比40.6%)。从图2可以看到,各类政府部门占比最高,体现的是在农产品地理标志建设中,政府部门起到主要引导推动作用;行业协会和合作社占比59.4%,它们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力军,起到了连接企业和农户的桥梁作用。

图2 江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主体及数量

2.3 助推农民脱贫致富

江西省各地主动作为,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开发工作,将其作为全省高质量绿色发展、助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农民增收卓有成效,其中“广昌白莲”和“南丰蜜桔”表现耀眼。作为广昌县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广昌白莲”,近些年带动贫困户数2356户,户均年增收2.65万元,助力广昌县于2018年顺利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南丰县地理标志农产品“南丰蜜桔”,远销东南亚、中东、北美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统计数据表明,南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8年全省第一、连续16年全市第一[8]。地理标志农产品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助推器。

2.4 品牌影响度有所提升

品牌影响度直接关系到产品的销售价格、销售量,在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影响度上,江西省从国内、国外两方面着手。一是积极参加国内各种展会。江西省积极组织农产品地理标志持证单位参加品牌价值评审、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借以提升农产品的广誉度和知名度。“2020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结果显示,江西省有1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上榜且进入前100强,其中,赣南脐橙位列第6名,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初级农产品(水果)类地理标志产品价值榜首。二是积极参加地理标志产品国际博览会和中欧互认,为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走出国门,提升市场的知名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20年7月,100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列入了欧盟理事会授权签署的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江西省共有5个入选,分别是赣南脐橙、婺源绿茶、南丰蜜桔、狗牯脑茶、乐安竹笋。

2.5 产品质量有保障

近些年来,江西省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打造老百姓放心的“菜篮子”工程,积极探索新的农产品监管模式,引导企业农户推广标准化生产,做到供应链全程可追溯,建立政府企业社会齐抓共管的机制,农产品质量监管能力显著加强,监管成果有目共睹,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而且,江西省非常重视、积极参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有5个县市(区)入选了农业农村部2021年3月公布的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单位。至此,江西省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已达15个,排名居全国前列。

3 江西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总体规模偏小

江西省虽为农业大省,但还不是农产品品牌大省。截止到2021年7月,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总共是3268个,排在前3的是山东省、四川省和湖北省,分别达到了344个、191个和180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平均数是约105个。江西省低于平均数,登记数量为101个,排全国第18位。再看江西周边省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情况,湖北180个,湖南116个,广东54个,福建108个,浙江138个,安徽101个。由此可见,江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数量明显与农业大省身份不符。

3.2 各地市数量悬殊大、品类发展不均衡

江西省现有的10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均衡,各地市登记数量相差悬殊(见图3),抚州市有31个,上饶市有29个,两者就占到全省总量的约60%,而登记数量在5个以下的地市有6个,特别是鹰潭登记数量为0。在县市中,拥有5个及以上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有4个,分别是玉山县(7个)、南城县(6个)、上饶县(6个)、黎川县(5个)。从产品大类上看(见表1),各种类发展也极不平衡。种植业类达到了74个,占到了总量的73.27%,主要集中于蔬菜类(占比19.81%)、茶叶类(占比14.85%)、果品类(占比13.86%)和粮食类(占比8.91%)。

注:1.江西省各地市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数量的占比均保留两位小数;2.抚州市的占比采用倒挤的方法计算得出。

3.3 品牌知名度总体不高

江西省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总体上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大都局限于地域知晓,生产规模不大。如,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的评选是对品牌农产品的高度认可,江西省有农产品入选,但近年入选个数呈现下降趋势。在2019年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名单中,江西省有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上榜,估值最高的是万年贡米,估值为73.5亿元,排在第55位,其余两个分别为婺源绿茶22.6亿元、宁都黄鸡15.72亿元。而发布的2020年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江西省只有万年贡米上榜。可见,江西省农产品品牌建设还任重道远。

4 “大智移云物”助力江西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策略

“大智移云物”的迅猛发展,给产业变革提供了发动引擎,江西省农业如何以“大智移云物”为抓手促变革、促发展,本文认为应以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核心,在加强宣传、打造品牌促销售,创新管理、利益联结,延伸产业链、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推进智慧监管、提质增效四个方面发力,助推江西省地理标志农产品长效发展,如图4。

图4 江西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策略

4.1 加强宣传,打造品牌促销售

江西省各市县政府可借鉴山东模式,引导成立地理标志产业协会,采用政府主导、协会运营的方式,深入挖掘地理标志农产品资源和历史文化内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育,支持更多的符合条件的区域特色农产品申报地理标志登记。利用新媒体、赣农宝和互联网技术加大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宣传,讲好地理标志农产品故事,举办地理标志农产品专展,进一步强化品牌塑造和宣传推广。运用农业大数据、智慧农业、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搭建品牌农产品营销推介平台,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精准营销,实现个性化的销售服务,扩大消费群体,拓展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

4.2 创新管理,利益联结

在利益联结机制上,要创新管理,指导农民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持有者建立健全彰显责权利对等原则、以盈余分配为主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其与成员的利益联系,探索如“地理标志商标+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合作社)+农户”“地理标志商标+旅游+基地+农户”等新的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户有更实在的获得感,更高的参与积极性。如,四川省出台文件,鼓励农民合作社通过成员大会决议盈余分配方案,要求将60%以上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额比例返还给成员。江西抚州推广“联合体+农户”模式,按照“企业为主、农民自愿、政府助推”的思路,加入联合经营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农户达90%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平均水平30%以上[9]。

4.3 延伸产业链,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在三产融合的国际实践中,以一二产业(农工)融合和一三产业(农旅、农商)融合居多。日本采用农工融合模式,大力培植精致农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强了农业的竞争力。美国采用农商融合模式,运用大数据、新媒体、互联网等平台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培育了科技发达、信息化程度高的农业核心竞争力。法国采用农旅融合模式,开创了享有国际声誉的乡村旅游模式。江西省可借鉴日本、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融合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利用农产品地理标志特色优势资源,因地制宜,通过企业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专业化开发,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如,婺源县以地理标志农产品婺源绿茶为依托,采用茶旅融合模式,实施“茶业+旅游”战略,创建了金山生态茶叶观光园、茶文化研究中心茶博府等,延伸了茶叶产业链[10],大大促进了三产融合发展。

4.4 推进智慧监管,提质增效

在新信息技术年代,政府、行业协会应着重推进智慧监管,运用“大智移云物”、区块链等技术,创建地理标志农产品监管大数据平台,加强对用标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监督管理,做到线上线下监管全覆盖。比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设智慧农贸市场,将有助于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销售、价格等方面的动态监管。同时,政府、行业协会应帮助企业、农户建立生产技术标准,做到标准“进企入户”、规范管理;做到质量标准、包装、标识的统一;做到包装标志醒目、产品有特色、质量有保证。严格标志使用规范,利用监管大数据平台保护地理标志,加大举报、曝光和惩戒力度,严惩“假伪劣”,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拓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更大的发展空间。

4.5 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不言而喻,良好的政策氛围,可以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政府应着力做好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安排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专项财政资金,用于补助支持技术开发、产品营销、品牌建设、良种繁育、精深加工、冷链贮藏等重点环节。以持有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数量最多的山东省为例,为强化各级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机构的指导、监管和服务工作,先后出台了诸多的专项管理办法。如, 2020年6月出台了《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办法(试行)》《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红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宽松的政策环境,大大促进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发展。江西省应参考山东省的做法,制定和完善涉及特色农产品的支持保护政策,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江西省标志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模拟成真
当代标志设计的创意构思和发展趋势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首都的标志是只熊
医改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