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运行机制研究

2021-02-13 10:41许丽斌江永贞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考勤运动体育

许丽斌,江永贞

(1.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福建 福清 350300;2.福建师范大学 协和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高校体育,不仅有作为学校体育的一般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更重要的是,高校体育的主体是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生活的青年,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时下“身体”在高校场域内遇到了严重的危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这种身体危机的持续恶化必将转化成国家的危机[1].为改变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现实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的现状,学界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富有建树的研究.如季克异提出课程目标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倡导“三个自主”的原则,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2],孙洪涛提出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符合“终身教育”的理念[3].韩秋论述了体育教学评价,是制约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4],易春燕提出在高校创建了“121体育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5],张军骑则侧重构建高校体育信息化平台,挖掘网络资源,构建高效课堂[6].这些研究主要是就课程体系本身所作的调整,以及课程相关环节具体方法的改革和建议,较少涉及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主体作用,在转变体育观念、创建自主健身氛围,从而根本改变高校体育教学功能等方面加以关注和调查.本课题的研究,更加侧重通过高校体育教学整体结构性功能转变,实现健身参与者的自主性发挥,帮助学生激活学生运动乐趣,从根本上实现健康中国高校体育发展的运行机制.

1 “健康中国”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201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树立“大健康”理念,将健康融入社会工作生活的整体格局中[7].完整的体育学习包括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而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终环节,和社会体育活动相衔接,是最正规、最制度化的部分,也是贯彻终身体育思想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两者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1.1 “健康中国”的实施再次催生高校体育的改革

历经三十多年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虽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和实验成果,改革思想也趋于共识,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似乎未取得显著的成效,不仅其具体目标远未实现,教学内容上难以养成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和习惯”、教学结构上不利于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形成”、教学资源配置上不能保障学生“多元化的体育学习需要”、学习评价上不利于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方面的困惑[8].特别是随着手机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束缚了大学生参与健身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为学校体育如何实现其自身功能,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目的认知明确而身体力行不足的矛盾,更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2 高校体育是实现“健康中国”全民体育的重要环节

高校学生年龄大多在18-25岁之间,正处于人体发育的青春后期,是人体的定型阶段.大学也是国民教育中的重要阶段,是人的身体、心智达到成熟的最后阶段,也是青年身心健康重要起点.同时,大学阶段,作为思想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稳定人生观、价值观得以树立的关键,高校青年学生对具有自由意志、自主意识强烈,在思想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立、自主、思考、成长的人格特征.因此,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对青年人群乃至全民健康体育、终身体育观念的自主建立,实现良性的体育参与、自我管理行为习惯,具备健康自我管理、体重自我管理等等相关知识和能力,并从根本上形成稳定的体育健康模式,为健康中国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认识保障.其中高校体育教学的良性运行,是促进高校体育改革,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环节.

2 高校体育教学运行机制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其问题的分析和理论模型的探讨已经相对明确,部分改革建议也不乏启发和借鉴价值,但在具体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安排等实践方面,仍有较大的讨论空间.例如,高校体育中竞赛内容如何发挥作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如何养成,高校体育知识供给单一问题如何解决,高校体育社会化接轨转型如何加强,特别是现有以运动技能类为主的体育教学内容,如何转变为提高学生整体体质的服务型体育,如何整体构建高校体育文化,以助于培养青年学生健康体育观念等问题,将是高校体育教学运行机制研究的关注重点.

2.1 观念转变

学生观念的转变能够有效促进高校体育改革的顺利实施、体育文化的传承及终身体育结构的构建.确保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机的连接和延续,从而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习惯.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在指导思想上侧重的是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健康保健知识的传授[9].因此,面向“健康中国”新时代的全民体育重要环节的高校体育,其教学内容开展和具体实施,应当贯彻全民健康体育的基本精神,包括对体育的本质,体育与身心健康,体育与未来职业需求,体育与情感、文化生活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并通过教学实施和项目开展,引导学生自主形成新的体育价值观念,自主选择参与体育的内在驱动力,形成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利用体育提高自身体质的实际能力.从根本上转变将体育作为单纯对抗竞争取胜、获得外在荣誉的认识误区,使高校体育学习和参与实践,真正成为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内在需求.

首先,树立健身育人的观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特征,不是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使参与者具有竞争获胜的能力和条件,而是通过自身参与,获得身体的发展、体质的增强、身心的愉悦等个体自身内在的目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活动开展,既不以升学或考试本身为目的,也不以职业技能养成为主要目的,而是要以体育运动手段,将人本身的完善发展作为目的,真正体现体育作为教育之重要组成部分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人、培养人的核心本质.其次,适当转变“福利型”的体育消费观念.在当前高校体制下,体育健身场馆和活动的开展,主要以免费提供的福利型运行机制为主,这当然是符合教育公益性质要求的,但是单纯的福利型管理机制,也存在一些误导性的弊端,例如学生参与率不高,参与积极性不高,对专业化、科学化的体育活动开展需求不强烈,使得学校体育活动流于简单的娱乐活动等,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应有的层次和整体水平[10]283-293.为适应社会体育市场的需要,以及未来社会体育的更好衔接,有效推动高校体育活动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有必要在原有福利型运行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消费型体育场馆和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促进多元体育项目开展的水平和层次,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借此形成健康投资理念,增强对体育健康投资的科学认识,适当转变和形成高校学生体育消费观念,为未来社会体育的自觉自主参与,塑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真正保持体育健身、科学健身的持续性.

2.2 内容结构

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延续基础教育已经开展的体育项目,主要是满足竞技运动的基本项目,而在“健康中国”的健身育人理念中,另一项重要的观念,是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传统体育项目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也是全方位健身项目的学习,不仅是所开设课程的参与和学习,也是贯彻大学四年生活全过程的立体学习过程.唯有如此,才能改变高校学生将体育健身,简单视为少数学生竞技活动的需要,以及毕业体测考核的外在需要,而内化为学生全方位的需求,并且激发学生更加多元、自主地参与多样的体育活动中.改变以往以传授技术技能为主的教学内容转变为有锻炼健身类、技术动作类、理论认知类、比赛观赏类、娱乐放松类等等的课程内容,如个人训练课(肌肉力量训练、减肥训练、身体柔韧性与灵活性训练、形体塑造):球拍类体育运动、舞蹈技能、武术、水上运动、有氧健身、平衡能力训练、极限体能训练、瑜伽、普拉提、自行车越野、养生术、防身术、健身操舞、定向越野、体育营养与保健、体适能、体育健康理论、体疗、钓鱼、健身计划制定等,[11]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合的课种,学校根据季节、环境、学生的喜好、实用性等特点开设与时俱进的一些时尚的运动项目.在学校规定的时间段,学生不受时间和形式的控制,也不受运动项目的局限,学生可以在一个学期选择多种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参与健身.

2.3 考勤机制

转变原来由科任教师考勤为学生的考勤采用打卡式,即自我管理的打卡方式.由于课程内容的转型,学生的考勤方法也必然随之转型,因为学生学习内容的不固定或运动项目不具有连续性,由固定的科任老师进行考勤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需建立学生的个人运动账户,用于参与运动时打卡,可以是指纹或刷脸打卡,打卡方式设定为,参加某项运动满0.75-1 h,方可打卡一次,不满时间不予打卡,一周打卡5次以上包括5次算满勤,每天只能打卡一次,一周打卡3次以上包括3次考勤分60分起评,每增加一次加20分,考勤分不满60分不能参与体育分的总评.这样有利于督促学生自觉参与健身运动,提高校园健身氛围,促使学生摆脱手机电脑的束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掌握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体育的热情,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生活的必需或一种生活方式.

2.4 评价机制

成绩的评定一向是备受争议的热门话题,如何科学合理地评定学生体育成绩尤为重要,这可能关系到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转变由单纯的技术技能考评向体质健康考评的转型,这可能更适合于高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往教师主要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动作、态度进行评判,仅能体现学生对某项运动技术的学习情况,很难考量他参与运动的状况.学生的体育成绩应体现反映他个人在这一段时间或一个学期以来通过健身运动自身体质状况等的综合评定.它应该包括学生的运动出勤情况占40%、体质测试情况占30%、体育知识方面的讲座占10%、观摩体育赛事占10%和参与体育比赛占10%等组成.这样充分体现了过程性的评价但也不缺乏效果的评价,评价各因素分别按不同比例折算,其中考勤分按参加的次数算:每周5次算满勤100分,3次算60分每增加一次加20分,每天只能考勤一次,体质测试按各项目总和的平均分算,比赛按比赛的级别算,如院级别以上的一学期需参加1次即可,校级以上赛事根据获得的名次给予不等的奖励分,奖励分直接加入总分.相关体育讲座和观摩体育赛事,每学期分别不少于3场,不满3场的最后体育成绩不参与总评,但满5场及以上讲座的为满分.以此促进学生体育文化修养和积极参与运动锻炼,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养成锻炼习惯,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氛围,并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积极参与比赛.

2.5 管理机制

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原来的体育课的模式都是以固定班级授课的模式,并且一周就只有一次,考勤方式都是由任课教师完成,但转型后,学生一周需要运动3-5次,每次可以在不同的地点,跟随不同的教师,参加不同的运动,这对考勤就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必须协调好每项运动项目的开课情况与学生的知情渠道,如开发刷脸或指纹考勤、在有效的运动时间区间(有效运动45 min以上)考勤方式等软件的应用,并采用开通网上预约或实施先到先得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健身操或健身器材室,由于受场地器材的限制,一个时间点只能接纳一定的人数.再如经费管理方面,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必修体育课程皆为免费的,但在大学三、四年级和校内教职工家属,及校外健身爱好者等参与体育课程的锻炼都需缴纳一定的费用,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内容和方式上的无缝接轨,促进中国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高质量“服务型”管理模式.

3 预期效果

3.1 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的能力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运行机制的研究,在体育教学内容结构上进行重塑,如开设“体重管理——增肌”“体重管理——减脂”“体重管理——保持体重”“体育项目的特点介绍”“体适能训练方面的知识”“不同年龄健身锻炼注意事项”“某项体育运动的竞赛规则”“如何欣赏体育比赛”“体育保健”“体育康复”“某项的运动裁判方法介绍”等系列讲座,学生用1-2年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讲座,从而获得较系统的相关体育理论知识,并通过2-4年对体育课内容的自主选择和学习,遴选出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并参与锻炼,掌握了一定的体育技术技能,并形成自身稳定的体育结构,实现了学生能根据自身的生理、心理、技术的特点,初步规划自己的健身目标,懂得应用体育保持自身健康的体重和体型等实现了健康自我管理的能力,并能充分享受体育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从而让体育回归它应有的本质特点.

3.2 实现主体与客体的内部平衡

学校根据大学生们必须掌握的体育结构着手设定体育课程内容,按以上的内容结构的方案安排体育课程.由于每天或每次运动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因此学生具有最大限度的自由选择权,即如果学生发现今天所选的运动项目不适合自己,下次课可以更换体验别的课程,不受传统学期选课制度的局限.反之,如果学生喜欢某项运动,他可以根据需要重复选择该项运动,反复学习相同的课程.在教师方面,教师也可根据该项目的健身要求,充分挖掘该运动项目的健身精髓,设定一学期或一年的教学进度和计划,每周一个进度并重复开课3-5 d.相同的运动项目,不同老师可展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学生们可以享受并体验不同的教学魅力.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水平,有的运动项目可以分层次开设实施初级班、提高班或竞技班等.达到健身和挑战竞技两不误,学校也可以借此发展自己的优秀的传统运动项目,实现一校一特色的体育文化氛围和品牌.

3.3 学生体质得到增强,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每周要求至少三次参与体育运动,每次45 min以上的锻炼时间,参加的是各自喜欢的运动项目,学生运动热情高涨.实施学生体育运动管理账户和体质测试定期的评定,特别是对体脂的检测结果,可以很好地提醒学生注意自身的运动状态和体质、体脂的状况,达到鞭策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锻炼,激励学生坚持参与体育运动,实现通过参与运动,直观地体验自身体质的增强、体脂的改变、瘦体重的增加、体型气质的变美等等带来的喜悦,经过两年系统的规律的体育运动,学生养成了终身体育运动的习惯,实现体育生活化,形成一种稳定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3.4 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的营造和传承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13]10-14在成绩评定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体育赛事的观摩和比赛,这就大大促进学校体育赛事的开展,于是围绕赛事进行赛前训练、宣传、赞助等活动,学生广泛参与其中.每天下午16点到20点全校师生齐上阵,参与各类健身活动,呈现积极灵动的校园气息,再加上一系列体育讲座的开展,校园体育氛围浓厚.还有各项体育项目本身具有的文化魅力,如啦啦操文化,它提倡一校一特色,有自己服装和花球颜色等的主色调、自己的吉祥物logo、独创特有的金子塔动作等等,营造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氛围,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促进体育文化营造和传承.

3.5 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学界对体育产业的界定不一,其中较受认可的观点认为,体育产业属第三产业,其核心体育产业主要包括竞技表演业、信息咨询业、体育培训业等,外围体育产业是以体育消费者为服务对象而生产的物质性服务商品的行业如体育服装和器材,体育彩票,体育医疗保健等.[14]27-30在现有服务型体育管理基本机制不变的情况下,对于课程体系之外的体育活动适当增加消费型体育服务,推动校内体育活动丰富、有效、合理地开展,推动校内非课程需要体育活动的产业化,同时还可让学生形成健康投资的理念,形成进入社会之后继续进行体育健康投资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心理机制,从而根本上保障体育产业的发展.

4 困难和应对策略

要实现上述运行机制,现实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也不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教师课程决策能力不足

旧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主要是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重复,内容结构的转型对教师课程决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从偏重于单一的体育技能教学,转向健康管理相关方面的知识积累,自主规划课程结构、层次.这不仅将增加了教师工作量,也是对年长教师体能的考验.对此,管理部门需要针对教师的年龄、性别、特长等因素重新安排课程,并对相关理论知识、管理决策能力加以培训、提升.

4.2 评价机制增加了教学负担

新的评价的方式虽然有利于改善学生评价机制,推动体育课程的全方位实施,但也增加了教学经费的支出,增加了教学管理难度.高校应成立体质监控与健康促进机构,例如国内部分高校已成立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实验中心、健康中心,配备专门责任教师,独立进行工作,系统组织实施《体质健康标准》,从形式和机制上保障了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减轻了教学负担[12].

4.3 安全保障存在风险

大学生的健身运动安全是一大重要课题,教师不仅要设定合理运动负荷的运动量,而且要随时监控,除需学生自我感觉把关外,要完善学校的医务运行机制,做到随时为健身参与者服务.此外,还需要把学生的健身安全意外的风险由第三方承担即保险公司承担,让参与运动的学生统一购买运动安全险,让运动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在此运行机制下,教师就能充分挖掘并大胆开设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运动项目,学生也能够大胆体验较高的运动强度和难度的动作,实现有效的健身运动.

4.4 课程预约和考评管理困难

学生自主预约选课,存在较多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各种诚信风险和教学资源闲置风险,这对有关教学管理造成较大压力.而相对于传统体育课程开设模式,以固定时间、地点,固定班级、人数进行的单一教师授课方式,转型后新的课程模式,由于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参加不同的运动项目,最后体育成绩的测算又由以上的多因数组成,对现有的学校教学管理构成一定挑战.相关管理部门需要重新调整工作思路和管理方法,包括各类课程事先要进行宣传、定期组织举办体育赛事、开课前一天要做好第二天课程的安排、公布等,需要建设一个专门的平台供全校师生查阅预约等,还要随时跟进调查,对所开设的课程是否受学生认可,有没有资源过度浪费等情况需要做的灵活调整.此外,人事部门对于教师工作量考核和评定,也要根据新的教学运行机制,采用变动系数方式对教学工作量进行重新的评定考核.

5 结 语

对高校体育教学运行机制的研究,使高校体育教学真正符合健康中国体育健身的特点和需求,达到《新纲要》“三个自主”的相关要求,学生充分享有“三个自主”的权力,真正实现自主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自主体育活动的时长和实效,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的有机过度,实现健康中国梦的长期有效落实.由此形成的高校体育教学结构和模式,不仅对国内高校体育院系专业课程改革,有一定借鉴价值,对于各高校改进提升公共体育教学,也将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考勤运动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考勤应用研究
智能人脸识别考勤系统
浅谈电子考勤的优势及简介
不正经运动范
便携式指纹考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