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意涵

2021-02-16 23:22崔治忠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和谐

崔治忠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意涵。在生态存在论层面,习近平主张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揭示了自然存在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关系,指出自然界是孕育和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突出人在自然有机体中的重要地位;在生态价值观层面,习近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于实现人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国与国之间的生态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在生态认识论层面,习近平把对生态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视为一个由浅入深、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指出要深化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科学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命共同体;和谐;生态认识论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4.004

[中图分类号]X2;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1)04-0024-06

人类的生存和延续离不开对物质能量的摄入,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们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当前,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大为提高,生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类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和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任务很重,治理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態环境的意义重大。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解决生态问题,党的历届领导人立足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任务和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和措施。早在地方工作期间,习近平就强调要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新战略,凝练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意涵。

一、在存在论层面主张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立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关系,提出“生命共同体”新概念。早在2013年,他就主张“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85。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他将“草”纳入“山水林田湖”当中,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2]。2021年7月9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严守生态安全红线。”[3]2021年7月23日,习近平在视察西藏时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4]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其内在关系可以简要表述如下:人的生存依赖于农田,农田的生长离不开水,而水发源于大山,大山的命脉在于土壤,土壤的保持取决于草木植被,草木植被破坏之后土壤就会沙化和荒漠化,雪山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在生态学专家看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多样,所有自然存在物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网之中。但对广大党政干部和普通群众来说,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论述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从哲学维度来看,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蕴涵丰富的生态存在论思想,为我们科学把握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揭示了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体。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世界物质统一体。对此,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科学阐释。习近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从孕育和维持生命的角度将世界物质统一体进一步诠释为生命共同体。通常人们在谈及生命时,首先想到的是人的生命,其次才会推及其他动植物的生命。虽然土壤、江河、岩石、空气、阳光、冰雪等自然物没有类似动植物的生命,但动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无机物。不同于其他动植物利用作为自然状态的物质资源,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界以满足自身需求。然而,人类改造自然与破坏自然的行为之间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有清晰明确的界限。有些时候,改造自然和破坏自然是同一个行为的两种表现。相对来说,有些实践活动能使人们更好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同时把对自然的破坏降到最低,有些实践活动则相反。此外,一种行为在短时期内或小范围内是合理地改造自然,但从长远和大范围审视,就有可能是破坏自然的行为。正因为改造自然和破坏自然之间的界限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才催生了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哲学思考,促使人们慎思并权衡自己的行为。习近平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5]209从这一层面来说,整个大自然就是联系紧密的生命共同体,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要尊重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指出,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5]394。

其次,强调自然界是孕育和维持生命的根本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归结为物质,深刻揭示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而言,自然界是生物进化和人类诞生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具有客观实在性的根本体现。习近平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6]客观世界不仅存在物质的分化、组合、运动和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生命,在生命的漫长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人。可以说,在地球形成和运动变化的漫长过程中出现了两大生命奇迹:一是无机物在适宜条件下通过物理化学反应产生了生命;二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人。正因为有了人,整个世界才被赋予意义和价值,客观世界才成为认识、改造和审美的对象。自然界孕育了生命,生命的维持和延续又离不开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脱胎于自然界,但无法脱离自然界。具体来说,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适宜的生活环境,依赖于从其他动植物那里摄取必要的物质能量。同样,其他动植物的生存或生长也需要借助一定的自然条件,依赖各种自然物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虽然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冰天雪地没有生命,但它们为生命的诞生和成长提供了适宜的物质环境。正是在这一层意义上,习近平认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

最后,突出人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人只是诸多动物种类中的一类,只不过人的大脑具有更为复杂的生理组织结构和更为强大的理性思维能力。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从社会生产和道德规范的角度对人与其他动物作了区别,他认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7]164。荀子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够分工合作,构成社会群体。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由个体构成的群体则可以“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7]164。习近平在阐述生命共同体时,首先突出人的生命,指出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由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以及大气等构成的自然有机统一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中,人是主要施动者、受益者和责任者。人的生存依赖于对一些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人的发展依赖于对大自然的适度开发和友好保护[8]。习近平突出人的生命价值,一方面是对自然规律的真正遵循,另一方面凸显了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二、在价值观层面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站在人类生存和永续发展的立场,要求人们必须善待、尊重、保护和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没有像生态伦理学中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者那样无差别地突出强调所有生物甚至无机物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从而避免了在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上的神秘主义。他认为,自然就是我们在实践活动当中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人作为实践主体也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在具有自然属性的同时,还具有丰富的社会属性。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着重强调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生产的目的,指出在谋划开展各方面工作时要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习近平指出,从整体的人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要求“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9]。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三层涵义[10]。

首先,实现人与生态系统的和谐。习近平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11]360。因此,为了确保人类的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就必须实现人与生态系统的和谐。需要说明的是,追求人与生态系统的和谐不是要遏制人类的欲望、束缚人们的手脚、减少甚至禁止人类对大自然的合理利用,也不是以人类的主观愿望和想象人为“制造”所谓的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实现人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将人类的各种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既要保证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又要为后代子孙创造美好生存环境;就必须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多依靠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产业、过度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全面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将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代价降到最低;就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解决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加快沙漠化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其次,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生態和谐。国家有大小贫富之别,所持的自然禀赋和地理环境各不一样。但是,共同生活的大地、共同享有的空气和海洋把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指出,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也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因此,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不是一国国内事务,而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是全人类共同奋斗的事业。他倡议世界各国“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11]435。不可否认,由于发展历史、发展水平和经济规模存在差异,世界各国不可能承担完全一样的生态环保责任和义务。目前,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坚持共同但有差别的各自能力原则、公平原则和责任原则,共同保护大自然,共同享有大自然。习近平指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积极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主动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扩大野生动植物保护、环境治理和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对外援助,推动世界各国一道为建设美丽世界努力奋斗[12]。近年来,我国围绕“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加大环境污染治理,认真践行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作出的生态保护承诺。这些推动全球生态保护的主张和行动,不仅体现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而且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主动承担生态责任作出了良好示范。

最后,追求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两种需求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近代以来,工业文明在创造巨大财富、提高人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培育了追求奢侈生活的消费习惯,使一些人成为一心追逐物质利益的封闭个体,阻碍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深层交往,加剧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生活在自我的精神世界当中,不顾及自身的外在处境、家人的感受以及社会影响。此外,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一些人处于矛盾、恐惧、孤独之中。这些都是人与自身不和谐的表现,也是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习近平认为,人不是“物化”和“单向度”的人,而是全面的、能动的、“文化的”人。他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内在要求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实际上,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需要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不仅表现为个人与所处生态环境的和谐,还体现为内在“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体现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精神生活的充实[13]150。只有实现了人与自身的和谐,才能使人在思想观念深处重视和爱护自然,在实际行动层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培育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

三、在认识论层面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理解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因此,如何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不断思考和解答的问题。在发展速度很慢、发展水平不高的时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不会凸显出来。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会很深刻,生态文明建设也不会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选项。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快速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愈显迫切。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越来越关注,共享蓝天青山绿水成为人们的强烈愿望。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对生态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思考,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

首先,指出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习近平指出,与其他认识活动一样,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认识,不仅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由自然自发到自觉自为的过程。总体来说,广大党政干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习近平指出,在传统发展模式中,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对“两难”矛盾。他引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该曲线显示当经济发展达到某个临界点时,人均收入会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将从高位下降,生态环境趋于改善。习近平提醒要消除认识上的误区,不能认为只要临界点或拐点来了,生态环境问题就自动解决了。相反,要主动走新的发展之路,积极转变传统发展模式,推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两难”向两者协调发展的“双赢”转变,推动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转变[13]223。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进一步深化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209。习近平经常用绿水青山指代优美生态环境,用金山银山指代经济发展。他在浙江工作时,曾对人们关于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关系的认识先后作了两次论述。尽管两次表述不完全相同,但主旨思想基本一致。在生态认识的第一个阶段,人们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一味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而不自知[13]13。在第二个阶段,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但没有理解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只考虑自己的生态小环境、小家园,在环境保护方面以邻为壑,甚至转移环境污染,破坏他人自然环境。在第三个阶段,人们不仅认识到生态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所有人都应该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而且认识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浑然一体、和谐统一。这三个认识阶段标志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由自发状态进入更为积极主动的自觉状态。同时,这三个认识阶段是发展理念不断进步的过程,是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趋向和谐的过程。

其次,揭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战略工程。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积极推动生态省建设。他把生态建设比喻为治理社会生态病,社会生态病不是头痛感冒之类的小病,而是复杂难治的综合病。从症状来说,社会生态病既表现为山川河流污染和废液废气废渣排放等带来的“外伤”,又表现为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体力透支”,还表现为生态系统被破坏而形成的“神经性症状”。从病源来讲,传统的生产方式、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不科学的产业布局、不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都是社会生态病产生的原因。習近平指出,社会生态病的治疗不是一天两天、一副两副药就能行的,需要多管齐下、长期努力、久久为功[13]49。他强调,生态省建设的主体是全省人民,建设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他要求大家不仅对生态省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深刻认识,而且对生态省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有充分准备。只有如此,才能打好生态省建设这一场持久战。在全国层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要比在一个省进行生态建设复杂艰难得多。为了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先后两次专门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组织集体学习。在主持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习近平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14]。我们一方面要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充满信心,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最后,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明确整体思路,又要细化实施方案。生态文明不是对工业文明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工业文明的修正和完善,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并不等于知道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制定了引导全国人民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蓝图,明确要求经过不懈努力,使蓝天青山绿水常在,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修复、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倡导推广绿色消费、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整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指出,要从全局角度寻找生态治理之道,不能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11]363。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具体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时,要结合各自特点和实际,科学制定实施方案;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开发则开发,宜保护则保护”[13]186;要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发展观,融入各自的发展战略当中,纳入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之内,加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里面。

综上所述,习近平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就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在生态存在论层面,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在生命共同体当中人居于重要地位,因而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以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要主动承担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在生态价值观层面,习近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通过国与国之间的生态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来进一步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生态认识论层面,习近平把对生态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视为一个由浅入深、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指出要深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培育生态文明新理念,科学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5-20(01).

[3]统筹指导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进种业振兴   推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21-07-10(01).

[4]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1-07-24(0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N].人民日报,2019-04-29(02).

[7]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8]胡建.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7.

[9]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4.

[10]李培超.论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及其实现模式[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8—69.

[1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4]保持生態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1-05-02(01).

责任编辑:吴红博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和谐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