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研究

2021-02-23 23:54赵晶媛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35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应用型道路

赵晶媛

摘 要 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是应用型高校“三全育人”的核心内容之一,“三全育人”是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质量的全新模式。应用型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存在教育主体的全员性合力不足、教育过程的全程性衔接不力、教育资源的全方位整合不够的问题,应着力于统筹各大教育主体要素,构建全员参与的组织体系;构建全程覆盖育人格局,打造连贯性教育实施系统;整合协调教育内容资源,形成全方位联动育人格局。

关键词 “三全育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5-0058-04

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定位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以技术技能培训为重要途径,根据市场需求为地区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提升高等教育实用技能型高级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应用型高校同样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对于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引领其政治行为等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应用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要把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下文简称“三全育人”)作为达成立德树人终极目标的重要抓手和根本保障[1]。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依托“三全育人”进一步延伸和增强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方位提升大学生对党的核心领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必然性选择及优越性的认同。

一、“三全育人”与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内在关系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是应用型高校“三全育人”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着力解决和达成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及教育过程的终极指向。众所周知,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的。应用型高校虽然侧重于应用性、技术性、实践性、可操作性,但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始终未曾改变。因此,建立帮助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同样显得非常重要。当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上,开展以引导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使命的政治教育始终是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内容具体包括党的核心领导地位认同教育、社会制度历史选择的认同教育、中国实际国情的认同教育、社会主义中心任务的认同教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认同教育等。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是肩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使命的继承者和后备军,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情感态度对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生价值取向会产生巨大影响。所以,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丰富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激励大学生的政治践行,帮助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和增强“四个意识”,既是应用型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也是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由此不难看出,以立德树人为终极目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应用型高校“三全育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存在内容、途径与目标等方面的内在契合性。

(二)“三全育人”是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质量的全新模式

新时期,“三全育人”模式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用型高校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体现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内在规律,符合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内在发展要求的“三全育人”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模式的革新,它能切实提升应用型高校对思政教育的关注度,盘活思政教育资源,提高思政教育的开放程度,激发思政教育的潜能,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变化以及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在“三全育人”模式的助推下,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能改变原先政治认同教育的随意性、片面性和孤立性,终结先前过多的以理论认知代替情感、态度、行为与信念教育的单向性不足,激励应用型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多依据政治认同发展的教育心理机制,整合思政教育资源,优化思政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系统协调全员育人的工作架构,科学规划全程育人的实施路径,统筹推进全面育人的工作格局,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從而提高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科学性、针对性、实践性与实效性,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质量,从而达到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学科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二、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主体的全员性合力不足

对于思政课专任教师而言,由于受到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2]的限制,没有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心理学的视角深化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更没有将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专题细化为社会主义道路历史选择的认同教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指引的认同教育、党的核心领导地位的认同教育、基本国情发展进步的认同教育等,很多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师仅仅将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局限于《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教学。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在高校推行“大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背景下,他们也有责任参与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去,但由于缺乏开展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少专业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认为完成好本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即可,不愿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道路等内容与专业课教学有机融合,其在较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效果。对于管理和服务人员来讲,他们不愿意参与到思政育人工作中,认为自身远离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工作的“前线”,没有义务和责任主动承担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平时也不关心国家时政大事,也不注重自我思想文化与政治素养的提升[3]。总之,思政课专任教师、专业课教师、管理和服务人员等主体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上未形成合力。

(二)教育过程的全程性衔接不力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生的入学、在校学习期间、寒暑假等不同时段,应该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和专业学习中,应该在不同的专业班级中根据学生不同的政治理论学情和思想认识动态明确具体的教育目标,应该重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同教育、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的认同教育、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认同教育等内容上的衔接。但现实中,对于国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教育基本停留在大一阶段,大二之后学生很少接触专题性教育;而对于社会主义比较性优势以及党的建设知识,基本上只有党员才能够持续地在组织生活中得到学习,而其他普通学生在修完大学政治理论公共课程之后,就很少有机会持续性地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道路的认同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在时间上、内容上、形式上、层次上等衔接不力,这就容易造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淡漠、对先进社会制度理解不深、对先进政党认知不足、对国事评判偏颇、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不够、对革命政治文化情感淡漠。

(三)教育资源的全方位整合不够

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群体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需要高校、社会及家庭等多方力量在有机联动上下足功夫[4],形成合力。在家庭层面,家庭是大学生接受“三观”教育和养成正确“三观”的重要场所,父母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道德文化修养以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坚持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拥有较好的切身感悟和体验,都有利于配合学校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在社会层面,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宣传上有着众多理论与实践教育的资源,也能够对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从学校层面讲,本该在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的高校,不仅没有很好地将校内优秀专业教学资源、优秀课程资源、优秀教师资源、优秀校园文化资源等整合好,而且也没有很好地将社会资源、家庭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统筹协调和整合利用各方思政教育资源不力,系统持续地更新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内容、方式、途径和载体不足。

三、应用型高校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各大教育主体要素,构建全员参与的组织体系

第一,应用型高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应提升理论素质和专业水平,推进学生道路认同教育的质量和实效[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践道路的研究上,应用型高校思政教师不能停留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浅层宣教上,而要从政治基础理论的高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出发,创新拓展道路认同专题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方法论、价值论、历史观与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道路认同的紧密关联;还可以从社会发展道路历史选择、社会制度目标指引、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等方面的认同教育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及道路认同教育的精细化。各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专业的特殊优势,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政教育元素,适时开展社会制度及道路认同教育。

第二,应用型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应做好人性化管理及制度建设,延伸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效果。行政管理人员要转变传统硬性约束管理理念,增强人性化育人的意识,将学生置于教育管理的圆心位置,设计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要经常深入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广泛沟通和征求意见,并将教育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实践与利益普惠上升到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越性的层面,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大学生实践从对和谐校园、人性管理的具体认同延伸到对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认同[6]。

第三,应用型高校后勤服务人员应做好基础建设及咨询服务,为大学生教育奠定基础。后勤服务机构与社会服务组织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高校后勤服务机构的各项工作开展都必须紧紧围绕大学立德育人这个主题展开。所有高校后勤人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育人职责,领悟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的根本目的,落实服务教职员工和大学生的责任制,积极配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开展各项服务育人活动和思政教育活动。为此,要建立高校服务平台和监测系统,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力争通过优质服务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下高校服务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二)构建全程覆盖育人格局,打造连贯性教育实施系统

第一,从宏观维度看,要构建全程覆盖育人格局,实现大一到大四的全程道路认同教育。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大学不同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思想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因此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认同教育主题,在不同的年级由浅入深设立不同的教育专题。大一新生由于刚刚接触大学,会产生一定的新鲜感和好奇感,加之接触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有限,所以对他们的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要更多地聚焦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变迁发展及其优越性。大二、大三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政治理论基础,对他们的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应该重点回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革命史、中国改革发展史,深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通过有组织的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来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专业视角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端正自身的政治態度,树立崇高的政治信仰,把握思想认知及心理活动规律。对于大四学生来说,应将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与其未来就业、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使之在日后的社会发展中自觉践行,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理论素质。

第二,从个体维度看,应用型高校要打造基于学生个人成长的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体系。大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个人逐步成长的过程,思政教育工作者和高校管理服务工作者应该围绕大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思想成长历程动态变化,进行具体有针对性的道路认同教育,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形势结合起来,在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寻找自身合理的定位,这样更能丰富充实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体系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整合协调教育内容资源,形成全方位联动育人格局

第一,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创新课程组织方式。在课堂组织方式上,要用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的语言,采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组织大学生观看影视作品、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开展教师专项讲座,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和现代的视角对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第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统一,在实践中加以践行。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实现途径。要引导大学生融入社会某种设定的角色,在实践中通过切身观察和生活感悟,改变对社会的感知心理和认知思维,加深对国情和实际生活的认知,培养积极健康心态,促使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变得更具有渗透性和亲历性。

第三,强化新媒体传播效应,改进理论宣传方式。高校要注重强化新媒体的引入机制建设,着眼于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和互联网环境的整合,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优化,大力推进网络新媒体思政育人系统工程建设,牢牢掌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权和控制权,以此来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重要媒介,并不断创新和改进理论宣传的方式方法。

第四,营造正向的校园文化,满足学生内在诉求。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构成。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以满足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内在诉求为根本,建立与之配套的思政教育文化场,以此来促进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积极“耦合”,延伸大学生政治自觉意识。

参 考 文 献

[1]余嘉云.“三全育人”的生态主义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探索[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30-138.

[2]黄晓宁.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8):19-21.

[3]岳奎.论道路自信的社会心理认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2):192-197.

[4]刘武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道路认同[J].思想教育研究,2019(2):62-66.

[5]辛志軍.赢得青年: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逻辑起点[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9-17.

[6]范迎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角下的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17):56-58.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应用型道路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