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与路径构建

2021-02-23 23:54王子飞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35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体系课程思政

王子飞

摘 要 课程思政是党中央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高校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基于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理论基石、工作主体、内在逻辑的分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存在如下困境:对课程思政理念认识不够清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衔接不够紧密,课程思政师资队伍整体实力不强,对课程思政缺少有效评价。据此,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是: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构建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

关键词 课程思政;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5-0062-05

课程思政是党中央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深化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高校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对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强调发挥课程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和资源的教育功能,二者在德育的侧重点上存在较大差异。课程思政强调从学科专业整体的角度思考如何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而思想政治课则更强调每一门学科、每一位教师如何承担育人的责任和使命。从理论渊源上来看,虽然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提出的较晚,但其在我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中就已经开始萌芽,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1]。随着认识不断深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从“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到“道德教育”“学科道德教育”,再到“课程思想教育”的转变,这些变化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内涵的深化和工作重心的调整。2018年,教育部批准全国首批15所职业技术大学开展本科职业教育试点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27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2]。在全国高校全面推行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如何开展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是其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石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解决的是职业教育的方向性问题、价值观问题和育人连贯性问题,其理论根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转变的进程中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创新,也是适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变革。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普通专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皆有着显著区别,与普通专科教育相比,区别在于其职业面向及岗位匹配更深、更宽,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区别在于其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属性。在学历层次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属于本科范畴,其人才培养的内涵、价值取向与普通本科教育一脉相承,核心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需要指出的是,职业情怀、职业精神、职业素养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和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因此,只有以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才能充分发挥课堂作为专业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才能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工作主体

作为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模式,课程思政的理念主要体现在思政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属性,这决定着其必须与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开展办学合作,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不断推进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改革。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育人主体是多元化的,是由政行企校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这决定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工作开展的主体也是多元化的。基于此,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主体内在要求教育主体多元化,其主体主要包括学校、企业、行业、家长及社会等。由于主体隶属组织不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工作统筹和组织架构的构建给课程思政带来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因此,育人主体都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工作主体的“老师”,各主体必须具备较强德育意识、德育能力,自觉践行全员育人理念,以提升育人成效。

(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

课程作为专业教育的颗粒度,它是专业教育和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内在逻辑表现在专业课程育人理念的统一性和多元实施育人主体价值诉求的一致性,见图1。专业课程育人理念的统一性逻辑是指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及实践实训平台课程的全方位、立体化纵横贯通,为全方位育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课程思政多元实施主体价值诉求的一致性逻辑是指学校的人才培养、企业的人才需求、学生的个人成长、家庭的子女教育、社会的健康发展等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在专业育人、全方位育人、场景育人及职业素养育人的有益补充,是德育与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及实习实践的无缝链接[3]。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与普通本科教育有所不同,这就内在地要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要全方位、多形式、立体化地与专业教育互融互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通识课程有着天然的德育元素,但“职业”属性不凸显,针对性不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及实训实践课程皆注重实践,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其理论教学的总学分及总学时相对较少,这无形中影响了对德育元素的深入挖掘,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培育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要体系化、规范化的课程思政体系,需要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实习中将职业素养教育全面融入专业建设和专业教育中,进一步彰显德育的全程性。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困境

(一)对课程思政理念认识不够清晰

当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皆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双重模糊,即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认识的模糊和对课程思政认识的模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探索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而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胆尝试。当前,我国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的院校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职业本科院校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理论界相关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纸面上,可操作性和借鉴意义不大。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自此,全国高校逐渐构建起了思政教育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育人格局,取得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成效,但是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的简单嫁接,更不是专业课与思政课程在教育内容上简单的“1+1”。“课程思政化”式地生搬硬套,势必会严重影响课程思政育人的成效。

(二)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衔接不够紧密

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互融互通是德育全程育人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表现之一为课程思政与理论教学衔接不紧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组成,承担着学生理论专业素养的培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专业建设实践中,为了夯实专业理论素养,理论课与思政课程条块分界明显,课程思政与理论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融合不深,存在教师单一传授知识、课时学分分配不均、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表现之二为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衔接不紧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基于社会经济及产业发展培养紧贴行业、企业、岗位群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实践性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线。课程思政有着天然的理论教学基因,受实践项目、实训师资及实践环境影响,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还未达到互融互通、无缝对接、有机嵌入的良好局面。表现之三为课程思政与实习衔接不紧密。实习作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教学模式,它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之一。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的主场所在企业,组织和指导学生实习的一般也是企业,企业关注的大多是学生的技能、岗位适配及工作业绩,很少关注课程思政元素,企业在课程思政与实习融入方面动力不足,责任心不强。

(三)课程思政师资队伍整体实力不强

当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师资队伍还不能够有效满足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需要,整体实力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普遍较弱。德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内在地要求显性育人和隐性育人有机结合、纵横贯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隐性元素的挖掘和植入,注重“润物细无声”。“任务式”“命令式”“动员式”的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方式和做法,没能体现出课程思政的温度、深度和热度,这势必影响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不利于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二是师资队伍结構配置还不够科学,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我国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力改革和创新。职业本科试点高校的整体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都会发生系列变化,其势必会影响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为满足于本科层次办学需要,职业本科高校引进大量的高学历、高职称师资充实到现有的师资队伍中来。然而新引进师资往往缺少相关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思政育人方面的知识储备、专业能力等都较为欠缺,这势必会影响到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效[5]。

(四)对课程思政缺少有效评价

作为专业教育全过程德育的创新举措,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注重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达成。当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课程思政的理念探索和实施方式方法等方面创新不断,但在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还存在一定的缺失。一是优质课程遴选、合格课程评估皆缺少思政元素。优质课程遴选、合格课程评估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在优质课程遴选、合格课程评估中,往往注重形式,一般会从课程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很少把课程思政作为一级指标或模块来进行设置,这势必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同时也不利于课程思政长期发展。二是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资源建设考评体系不健全。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了《关于公布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名单的通知》,共遴选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门,其中职业教育类课程100门。从遴选的数量和具体课程门数可以发现,涉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相对较少,且大都集中在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而专业核心课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涉及更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相对较为薄弱,缺乏完备的考评体系,很难保障课程思政的扎实开展。

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推进课程思政工作,首先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通过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模式探索,不断拓展原有工作的边界,确保课程思政工作取得实效。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站位,拓宽视野,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渗透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工作相结合,确保这一理论得到充分体现和坚决贯彻,保证课程思政工作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二是加强对课程思政工作内在规律的研究。明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工作的理论基石,明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工作的主体,梳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结合的内在逻辑,研究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有效结合,在理论上进行总结、完善、深化、创新,总结和把握课程思政工作基本规律,形成对课程思政工作的理性、科学认识。三是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推进模式。厘清课程思政工作各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构建有效的联动协调机制,确保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推进。

(二)构建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以职业本科试点专业课程体系为支点,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入手,加强学校二级学院(系)、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专业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整合与协调,科学构建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科学构建职业本科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互动长效机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课教学中实践思想政治观念与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两者的合作不仅包括课程教育目标的总体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入设计,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同开发。二者的有效互动,不仅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课在专业教学中的实践,而且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支撑。另外,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來看,二者的合作与互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体系,拓展知识视野,完善知识逻辑。二是建立与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适应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首先,从调整培养目标入手,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方案。其次,要修订专业课程大纲和具体教学计划,引导专业课教师重新审视所教课程的价值定位、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和实验实践内容,积极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学要求,在课时分配中有明确规定。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教学督导组,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督导和旁听;另一方面,在学生评价中,对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学效果进行专项评分,并从教学工作层面进行探索,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机制保障。最后,教学部门要依托各种教学水平评估或专业认证,将课程思政实施情况和成效作为重要评估内容进行检查,鼓励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成果评奖,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健全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程协同育人体系,见图2。成立专门的职业本科、思想政治教育政行企校工作指导委员会,动员全校各有关部门从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科研项目立项、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方面做好全方位的保障。

(三)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一线的责任人,也是教学实践的主体,“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实现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从现状来看,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还缺乏专业的教育教学意识和能力,这给提高课程思政教育质量带来了挑战。如何提高教师讲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能力,已成为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问题。为此,要重视包括专业课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的日常培训,全面融入德育意识和能力培养各个相关环节[6],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提升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同时,在技能竞赛、日常政治学习、调研培训等方面,不断强化“说教”意识,增强“说教”能力,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每门课程的教师不仅要传授好书本知识,还要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格,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员和向导。通过规范化培训和伙伴式互助学习,帮助教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和逻辑,使他们在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逐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作用,研究制订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专业建设质量评价和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价和衡量专业教研室绩效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价精品课程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监督评价体系[7]。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评价,重点围绕“以德育人”的总体任务,完善以学生成长发展为基础的教师聘任评价体系,并把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二级学院推进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绩效考核评价。把课程思政建设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中落细落实,实现过程管理与效果评估的高度统一。定期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机制,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参 考 文 献

[1]陈华栋.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102.

[2]优志愿.盘点27所本科层次职业大学[EB/OL].(2021-04-15)[2021-10-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083582863952807&wfr=spider&for=pc.

[3]易鹏,王永友.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逻辑起点和实践指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1(4):54-60.

[4]新华社.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21-10-1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5]毛锐.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师资队伍保障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9(5):68-71.

[6]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3):59-63.

[7]何衡.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J].教育教学论坛,2017(10):27-31.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课程体系课程思政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