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2021-02-26 06:16沈树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期
关键词:胆囊出血量腹腔镜

沈树宏

(青海格尔木市人民医院,青海 海西)

0 引言

人体内存在多重器官,胆囊便属于其中之一,并且在消化系统中存在极大的作用,通过分泌出的胆汁能促进体内脂肪的吸收和消化,同时胆汁排空还能将一些微生物以及细菌携带出去,对人体的胆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1-2]。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每年新增的胆囊疾病患者人数不断上升,促使患者的生活以及生命等受到严重威胁。临床中常规的胆囊切除术不仅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并且术后患者还会出现一系列发症。而伴随着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的推行应用,在临床中得到了一致好评[3-4]。因此,本实验于我院2017 年8 月至2019 年7 月到院接受治疗的80 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分析到院就诊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经过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治疗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现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我院2017 年8 月至2019 年7 月到院接受治疗的8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干预将其均分为以下两组,分别为基础组与研究组。将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于40 例基础组患者中,男性28 例,女性12 例,年龄23~60 岁,平均(39.6±4.43)岁;将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治疗应用于40 例研究组患者内,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龄24~68 岁,平均(40.4±2.7)岁。对基础组与研究组患者相关基线资料加以比对,结果显示组间数据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基础组:该组患者实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严格按照标准手术流程实行操作。

研究组:术前叮嘱患者禁食禁饮,随后利用超声对患者实行检查,针对患者胆囊底部进行定位,随后做好相应标记。针对手术部位实行全面消毒,对患者实行气管插管或者是高危硬膜外麻醉处理,将患者体位调整为头高足底且左倾斜,选择正中位置行切口,并将气腹针植入并注入CO2,创建人工气腹,将其压力调整为13~15 mmHg。再将10 mm 的套管穿入其中,并置入腹腔镜仔细查看患者扶墙状况,查看胆囊周围脏器有无粘粘、大小以及形态等。于患者胆囊底与右锁骨中线肋缘下最相近位置注入5 mm 套管。确诊患者胆囊有无出现损伤,将胆囊三角区实行解剖,明确胆囊动脉、胆总管以及胆囊管,实行止血处理。整个穿刺顺利完成后利用可吸收线依次缝合创口。术后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同时给予患者抗生素、间断或持续吸氧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别将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排期时间、术中出血量将以比对。

1.4 疗效判定

经过治疗后患者未出现发热、恶心、疼痛和呕吐等不良反应为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偶有出现轻微的发热、恶心、疼痛和呕吐等不良反应为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出现严重的发热、恶心、疼痛和呕吐等不良反应,且病情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 软件进行计算,其中(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排气时间)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总治疗效果)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

如表1 所示,与基础组相对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显著偏短,且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基础组(P<0.05)。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s)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 手术时间(min) 术后排气时间(h) 术中出血量(mL)基础组 40 9.1±1.3 78.4±6.4 41.1±1.9 89.1±5.0研究组 40 4.4±1.7 45.5±4.8 15.5±2.5 42.5±4.8 t 13.890 26.010 51.562 42.522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如表2 所示,与基础组相对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偏高(P<0.05)。

表2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n(%)]

3 讨论

临床中出现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患者主要是自身胆囊壁向腔内以息肉状生长,导致患者出现该病症的主要因素为胆囊炎炎症,绝大部分情况下慢性胆囊炎与病变症状极为相似[5-6]。由此胆囊息肉病变较为特殊,因此在临床中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状况着手,随后通过分析检查结果以及相关病例对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进行一次评估,再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方式[7-8]。

现今国内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有效提升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而最为主要的检出病症是胆固醇性息肉。通常腺瘤性息肉属于单发,且常发生在患者胆囊体部以及颈部,其息肉直径较大,生长速度极快,病理学上通常为异样高柱状上皮细胞。当患者出现该病症必须给予早期诊断治疗,而临床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不利于后期的康复,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手术时间短优势[9-10]。术中能够让操作者的视野格外清晰,以此来确保病灶的彻底清除。本实验结果显示,与基础组相对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显著偏短,且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基础组,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偏高(P<0.05)。

总而言之,临床面对收治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通过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仅能提升整体疗效与安全性,同时还能加快患者康复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猜你喜欢
胆囊出血量腹腔镜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儿童双胆囊畸形伴胆结石一例
3D腹腔镜下肝切除术在治疗肝脏肿瘤中的应用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改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于胆囊良性疾病中的效果观察
哪些胆囊“要不得”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预防及处理
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控制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