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艾灸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的临床效果

2021-02-26 06:16陈旭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期
关键词:痉挛艾灸中风

陈旭

(灌云县中医院,江苏 灌云)

0 引言

中风是当前较为常见的脑卒中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体,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该病无论是发病率或者威胁性均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当前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对中风患者抢救成功率得到保障,但治疗后各种后遗症依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其中痉挛性偏瘫是中风后的典型并发症,使得患者的正常运动功能不能得到发挥,不利正常的生活自理,患者下肢难以正常负重且走路难度偏高,难以保持平衡,让患者出现极大心理压力[1]。以往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应用康复治疗方案干预,但在运动功能改善方面达不到医生和患者的预期,本院尝试新的治疗思路,除了常规的西药康复治疗寻求中医治疗手段,经临床实践和文献提供思路后给予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用艾灸配合康复治疗措施,效果突出,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对象来自本院中医康复科收治中风后下肢痉挛后遗症患者群体,诊疗时限为2019 年1~12 月,诊疗例数有30例。患者中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平均年龄(59.23±4.15)岁;平均病程为(3.2±0.8)周;其中19 例患者为缺血性中风、11 例患者为出血性中风。患者中风临床症状和体征与《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996 年)当中相关诊断内容符合。对患者下肢痉挛采取Brunnstroms6 量表进行分期判定,提示在Ⅱ~Ⅳ。对患者痉挛程度进行判断,其中中度患者21例、重度患者9 例。根据为患者应用治疗方案为准将其分为对照组、联合组,各15 例,为确保组间基线数据并不会影响后续研究所得数据的公正性,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检验所得数据提示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中风后下肢痉挛康复治疗,相关内容严格遵循卫生部发布教材《康复医学》(第三版)当中操作标准[2],训练措施包括坐位姿势、坐姿与站姿转换、步行训练、站立体位平衡训练,每周需要训练5 d,康复治疗的疗程为4周,确保每次训练。

联合组患者在上述康复治疗基础上配合艾灸治疗,穴位选择如下:足三里、悬钟、阳陵泉、三阴交以及中脘穴。艾灸所用工具为百笑灸,在准备艾灸的穴位对应皮肤上面通过医用胶布黏住艾灸筒,将艾灸筒盖子掀开后完成艾灸柱的安装,将其点燃后在灸筒上面扣合。在为患者进行艾灸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状态,并及时通过对筒身进行左右旋转来调整出气孔大小并做到针对性治疗的效果,也可以通过对灸盖的高低控制来调整整体温度。咨询患者的自觉感受,一般以有明显温热感为宜。在艾柱完全被自燃后之后可将艾灸相关装置移除。每次对每个穴位艾灸剂量均为1壮,1 个疗程为5 d,患者需要连续治疗4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完成相关疗程后对其进行平均1 个月时间的随访,通过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进行评估,量表内容包括腱反射、肌张力、阵挛等,其中腱反射总分为4 分(分数越高腱反射越突出),肌张力总分为8 分(分数越高阻力程度越明显),阵挛总分为4 分(分数越高阵挛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越严重)。患者评价后所得分数在9 分以下的为轻度痉挛,在10~12 分的判定为中度痉挛,在13 分以上的为重度痉挛[3]。

两组患者完成疗程后对其运动功能应用Fugl-Meyer 量表进行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则应用Barthel 量表进行评价,两组量表均是分数与康复质量呈现为正相关联系[4]。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实验所需要应用统计学分析处理的数据输入专业软件SPSS 20.0 进行处理,所得数据应用t以及卡方检验,并通过(±s)与(%)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痉挛情况

患者完成治疗后1 个月评价下肢痉挛程度,提示联合组患者评价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情请见表1。

表1 两种治疗方案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n )

2.2 康复情况

联合组患儿接受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Fugl-Weyer)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数据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情请见表2。

表2 两种治疗方案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的康复状态影响(±s)

表2 两种治疗方案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的康复状态影响(±s)

组别 Fugl-Weyer Barthel对照组(n=15) 21.5±2.6 49.7±2.0联合组(n=15) 27.9±1.3 61.4±3.7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偏瘫是中风患者顺利抢救后2 周内出现的,最开始的下肢伸肌出现迟缓性的瘫痪而后逐渐发展进入到痉挛性状态,整个病情过程呈现出进行性恶化,患者会有足尖内翻、下肢外旋、髋膝关节伸直等情况,这直接破坏了患者的步行以及站位平衡。临床对于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的治疗原则在于积极对抗痉挛,缓解痉挛程度,诱发出现分离运动,最终达到运动协调的效果。

在本次研究当中单纯应用康复治疗的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在病情改善以及康复质量评估方面相对于艾灸配合康复治疗的患者群体有显著差异,在中医理论中将其归纳到“痉证”“筋病”范畴内[5],认为该病的出现主要是在于阴阳失调,筋络缺乏营养滋润。中医针灸在阴阳平衡方面有令人满意的效果,而艾灸相对于针刺除了治疗机制更为温和之外,还有以下优势:①艾灸自身的温热效应能够以穴位为渠道,进入到肌肉的深层并直接在肌腱与韧带方面进行治疗,让局部血管得到扩张并促进血液的循环[6],达到缓解痉挛程度的效果;②艾灸更为温和,不会对患者的皮肤造成刺激引发其它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③在中风康复期阶段大部分患者有皮肤寒冷、肢体阴寒等典型的阳气不足情况,通过艾灸可刺激阳气来让经气保持充盈,加快肢体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在康复治疗基础上配合艾灸能够有效的缓解病情,更好的回归正常生活。

猜你喜欢
痉挛艾灸中风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艾灸保健知多少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预防艾灸上火,可舌下含服玄参片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婆婆迷上了艾灸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