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告知对门诊外科伤口换药患者的影响分析

2021-02-26 06:17杨建玲常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期
关键词:换药外科门诊

杨建玲,常艳

(唐山市曹妃甸区医院,河北 唐山)

0 引言

在医院门诊外科中最常收治的患者是外伤患者,并且是医院门诊护理的重要对象[1]。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预防患者伤口在愈合阶段遗留疤痕,同时加快伤口愈合,降低患者遭受疼痛的影响。本次研究全部操作过程均按照严格的规范流程实施,同时在本院高层医院伦理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操作[2-3]。在能保证此次研究顺利完成的情况下,来确保实验结果的规范性以及可信度。随机挑选外科门诊于2019 年4~12 月所接收的出现不同程度伤口的120 例患者加以研究,针对门诊外科伤口换药患者实行护理告知,对其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全部操作过程均按照严格的规范流程实施,同时在本院高层医院伦理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操作。在能保证此次研究顺利完成的情况下,来确保实验结果的规范性以及可信度。随机挑选外科门诊于2019 年4~12 月所接收的出现不同程度伤口的120 例患者加以研究,在患者完全知情状态下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其中60 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基础干预和伤口处理,男性35 例,女25 例,年龄17~65 岁,平均(32.45±9.56)岁,受伤至接受处理最短2 h,最长3 d,平均(2.5±0.2)d;而60 例研究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联合护理告知,男性33 例,女27 例,年龄18~66 岁,平均(38.56±8.49)岁,受伤至接受处理最短4 h,最长4 d,平均时间(2.8±0.6)d。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给予基础干预和伤口处理,采用常规且科学的换药方式,由专业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处理。通过对患者进行外科伤口换药处理,能够使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了解患者伤口愈合情况,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适当的药物剂量,并且可将患者伤口四周的坏死组织以及分泌物清理干净,加快患者伤口的愈合时间;消毒伤口用0.5%的碘伏,感染伤口用利凡诺引流条,顺着患者出现伤口的位置逐渐沿着边缘外圈进行清理。观察患者伤口的程度,随后给予针对性的方式进行清创、缝合伤口,再决定治疗所需药物的使用次数以及顺序;整个清创过程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操作,确保为患者进行换药的时候到结束这一时间段均处于无菌状态。对使用的一系列器械进行严格消毒,而医护人员自身则需要确切掌握患者伤口处于什么情况,随后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再给予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换药治疗后,需要时刻观察患者的伤口愈合状况,以便于对治疗药物进行相应的调整,防止患者出现感染,导致病情加重。

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之上加入护理告知,由科室的专业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交流,从谈话中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并进行判定。随后耐心地为患者讲解换药的过程以及目的重要性,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当为患者处理伤口的时候,护理人员可通过谈话或者其他的方式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从而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时刻查看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若患者的伤口位置较为明显,则需要叮嘱患者禁食酱油以及黑醋等食物,同时需要做好防紫外线照射的措施,预防色素沉着。若患者的伤口经过愈合后会出现瘢痕,则需要与患者交流,消除患者内心的负面情绪。若患者的伤口处于比较隐私的位置,则一定要尊重患者的隐私。

1.3 观察指标

将以上两组患者治疗后伤口愈合时间进行比对,同时严格按照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初次接受伤口处理后的疼痛感以及焦虑感进行评定,分数越低则表示患者的疼痛感以及焦虑感程度越轻,分值在0~10 分。

1.4 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 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焦虑评分、疼痛评分

如表1 所示,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与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焦虑评分、疼痛评分比对(±s, 分)

表1 两组患者焦虑评分、疼痛评分比对(±s, 分)

分组 例数 焦虑评分 疼痛评分常规组 60 4.28±0.65 4.12±0.59研究组 60 3.07±0.58 2.23±0.64 t 10.759 16.819 P 0.000 0.000

2.2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伤口愈合概率

如表2 所示,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同时伤口愈合概率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伤口愈合概率比对[±s, n(%)]

表2 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伤口愈合概率比对[±s, n(%)]

分组 例数 伤口愈合时间(d) 伤口愈合概率常规组 60 14.56±1.29 36(60.00)研究组 60 9.12±1.06 58(96.67)t/χ2 25.238 39.617 P 0.000 0.000

3 讨论

由于医院门诊外科每日接诊的患者较多,且出现伤口类型以及程度均不相同,因此在给予治疗方式时也会有所不同[4-5]。对于门诊外科护理人员而言,在对患者进行换药治疗的整个过程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处理,同时还需要确保整个操作过程处于无菌状态下进行,仔细区分患者的伤口属于有菌伤口还是无菌伤口,避免患者出现院内感染事件[6]。随后对患者的伤口类型进行判定,并制定针对性的换药处理操作流程。根据患者伤口的愈合情况,调整患者换药的次数,在第一次对患者进行伤口缝合时,换药的次数为2~3 d 进行一次换药处理,如果患者的伤口经过检查后并未出现感染,则可以将线拆除,并对患者进行二次换药;当患者的伤口处分泌物减少,且肉芽组织发育良好,则调整为每间隔1 d 进行换药;当患者伤口脓性分泌物偏多且发生严重感染,则1 d 实行多次换药,同时还需要对患者伤口进行引流处理,加快伤口愈合[7-8]。

此次实验结果指出,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与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同时伤口愈合概率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总而言之,根据患者伤口情况不同给予针对性的换药处理,同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告知,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以及伤口疼痛,促进患者伤口愈合时间。

猜你喜欢
换药外科门诊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门诊支付之变
舒适护理在外科门诊换药患者应用效果体会
《中国整形与重建外科(英文)》
门诊换药间隔时间对伤口愈合的影响的研究
舒适护理对中度烧伤患者创面换药过程中的影响评价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