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活动观下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
——以一节八年级听说课为例

2021-02-28 09:05浙江省湖州市第五中学孔雨淇
青年心理 2021年23期

浙江省湖州市第五中学 孔雨淇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是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建构了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构成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新时期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课标》提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活动观的提出为整合课程内容、实施深度教学、落实课程总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英语教与学的效果提供了可操作的途径。初中英语课程也可以参考《课标》,实现学科育人。

一、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

二、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听说课教学实践

本课取材于人教版八年级上Unit 9“Can you come to my party?”Section A(1a—2c),其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语篇类型为对话,语篇研读内容是1b 和2a&2b 两个听力文本和插图。

[What] 本单元的主题是邀请。本节课作为单元第一课时,主要围绕“邀请”这一交际功能展开,主题图呈现了接受或拒绝邀请的各种场面及话题相关的词汇。1b 听力围绕Sun Ning 的派对,呈现邀请的相关句型。2a&2b 听力在1b 的基础上拓展了关于邀请的内容,不同的邀请方式使交际更真实。

[How] 两个文本都是日常交际对话。1b 文本中,对话基本是一个话轮,而2b 文本中的对话就更明显地表现出语言的得体性。四个对话在第一轮的基础上增加了回复,包括邀请人听到对方拒绝后的反应,以及邀请人接受邀请后的反应。因此,学生在本课时除了学会发出、接受和拒绝邀请,更重要的是如何得体地来做这三件事。

主题图是一个男孩Sung Ning 在走廊上邀请朋友来参加自己的生日派对,并发出自制的邀请卡。2a 听力的图是Anna 在邀请她的朋友去派对,与主题图所不同的是她出现了其他邀请方式。

(一)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教学目标设置

本节课结束后,学生能够:(1)正确使用prepare for an exam,have the flu, another time, I’m not available 等词汇进行表达;(2)正确使用have to,must 来谈论职责和义务;(3)通过抓不同关键词和写首字母等听力策略来完成听力任务;(4)通过赏析对话语言,得知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提高文化修养;(5)在交际场合中用得体的语言来提出邀请、接受邀请和有礼貌地拒绝邀请并且陈述原因;(6)从音调、重音和得体地邀请、接受和拒绝他人四方面进行同伴评价。第一个目标是学习理解类活动,第二、三、四个目标重在应用实践,最后两个目标是迁移创新活动。通过层层递进的语言、文化、思维相结合的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语言和文化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尝试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教学活动设计

1.学习理解类活动。学习理解是践行活动观的第一步。在此步骤中,教师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铺垫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鼓励学生从语篇中获得新知,通过梳理、概括、整合信息,建立信息间的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感知并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本课设计了以下两个学习理解类活动:(1)感知与注意。学生观看关于周末活动的视频,唤醒已有知识。教师提问:“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the weekend?”通过聊天对话,继而由学生猜教师的周末活动,引入本课话题——邀请。教师呈现使用can引导的句子来表达邀请:I will have a birthday party.Can you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接着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接受和拒绝邀请。(2)梳理与获取。教师呈现朋友无法来参加派对的原因,学生学习新知的同时,意识到拒绝他人的邀请需要合理充分的理由。接着关注主题图,完成1a 练习,使学生了解西方派对文化,感知语言。通过1b 练习,输入重点句型。1b 听前先让学生朗读人名,既检测学生的语音知识,又为听力做准备,指导学生听取关键词——人名,进行听力策略的指导。接着模仿跟读,侧重语调和重音。

2.应用实践类活动。本课设计了以下三个应用实践类活动:(1)描述与阐述。模仿跟读1b 文本后,教师要求学生边读边思,教师提问:“Who is more polite, Ted or Tim?”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对话中(图1)两个人都是拒绝邀请,但回答方式不同。Ted:I’m sorry,I can't, Sun Ning.而Tim:Oh, no, I can't.学生比较分析两人的回答后,认为Tim 的回答更礼貌得体,有利于学生从对话反观自身文化修养,有礼貌地拒绝他人的邀请,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体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2)内化与运用。整合1a 与1b 信息,进行同伴对话,学生将课堂的前1/3 内容整合性地阐述、输出、表达,实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的目标。然后进入第二个文本的学习,听前读图,使学生了解更多的邀请方式。听中策略指导——抓关键词和写首字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习能力。

图1

听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模仿跟读,深入语篇。首先,借助Jeff 的回答(图2)来增加细节“I might have to meet my friends because______.”,既复习旧知,又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增加合理的细节,训练思维逻辑性。(3)整合与概括。教师指导学生对听力文本中的句子进行分析和拓展,基于“Do I need to bring anything?”(图3),引导学生概括和整合“邀请”所要包含的要素——what、where、when、how、who 五个关键词,形成结构化知识。最后,分析Anna 话语中的情感,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提高文化修养。这一活动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整合起来,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融于其中,促进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图2

图3

3.迁移创新类活动。教师设计check list(图4),鼓励学生学会倾听与评价。本节课教学目标设置清晰可达成,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层次分明可操作,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始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并且多种评价方式并进,有每个环节教师的反馈与评价和小组活动的学生互评。依据教学目标和效果评价,教师可监控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及时提供帮助与反馈,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保持正确方向,促进其更有效地开展学习。

图4

学习活动观从根本上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活动”本质和学生主体性。实施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师应在深入研读语篇的基础上,关注主题意义,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巧妙设计层次化、结构化、情境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与理解、应用与实践、迁移与创新活动中发展语言、建构知识、提升思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确保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课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