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2021-02-28 09:05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实验中学徐晓梅
青年心理 2021年23期
关键词:亲情法治道德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实验中学 徐晓梅

项目化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进行解决的学习模式。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理念,让学生自主发现生活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由此展开合作探究与问题思辨,进而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加深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引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与提升道德认知,增强学生的道德感悟与价值认同,有效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并让学习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想要把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把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这是因为学科素养的落实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而且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变革为保障的系统改进与深化。

部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的内容编排生活气息更浓,与学生的生活更为贴近,围绕教材中的生活问题或是学生在生活中的认知经验展开项目化学习,进行深度研究,有助于其学科素养的发展,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其对于生活的理解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其道德与法治知识。下面以部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爱在家人间”(以下简称“本课”)为例,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围绕生活开展项目化学习做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项目化学习的主题确定源于生活

项目化学习以明确的主题贯穿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是一个单元的学习大主题,也可以是具体某一课的学习小主题。但是不管确定怎样的项目化学习主题,都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生本教育理念,指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循循善诱,从而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项目化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既有探究的兴趣,也有探究的欲望,如若教师能合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那么就能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项目化学习中来,体验项目化学习的全过程,获取与以往学习模式不同的学习体验。

刚迈入初中大门的孩子们又迎来了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们渴望“独立”,有着自己的主见与诉求,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往往会出现与父母、教师想法迥异等情况,特别是“亲子冲突”经常在很多家庭上演,在校也存在着与教师的分歧与矛盾。在学习本课前,我曾对任教的两个班级进行调查,共调查93 位同学,调查结果如下:与父母有过冲突的同学为93 位,占比100%,与父母经常冲突的有30 位,占比32%。从调查结果来看,亲子冲突普遍存在,还有一小部分比较严重。传统的教学已经很难让学生去理解父母,改善亲子关系,而项目化学习却能有效实现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直接指向这一问题,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通过确定“亲子关系”这一主题,设计一系列项目化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合作开展探究与实践活动,从中体会父母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从内心深处理解父母,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从而有效达成教学活动目标。

二、项目化学习的问题设计紧贴生活

项目化学习是开放式的学习活动,是基于真实情境和问题的学习方式,是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学习。而能引发学生共鸣的问题往往来自现实生活,因此要围绕项目化学习的主题,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从生活出发,结合生活情境,基于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探究深度并有现实生活意义的项目化学习问题。

项目化学习的过程是探究创新的过程,也是情境式体验的过程,还是小组协作的过程。这种更加贴近生活的学习方式,既是超越分学科教学局限、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知识技能跨学科应用的有效方式,又能鼓励和促进学生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与创造性,在知识习得与生活应用、问题解决与实践创新的持续双向互动中,不断巩固和优化儿童的认知和非认知发展。

在本课的学习中,围绕“亲子关系”这一项目化学习主题,我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了项目化学习问题设计,分别为“体味亲情”与“爱的碰撞与沟通”两个板块,参见图1 和图2。

图1 “体味亲情”问题设计

图2 “爱的碰撞与沟通”问题设计

由于这些具象的项目化学习问题设计与学生自身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他们往往会有更多的感受与想法,对问题的思考也更为深刻。通过设疑,将亲情层层剥出,体会亲情的独特内涵,让学生意识到亲情的难能可贵与父母的不易。同时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深度思考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内在原因,通过此来明白自己与父母存在的问题,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项目化学习的问题设疑,既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并在思维的碰撞中增强了学生的生活智慧,让他们学会在生活中思考,在思考中生活。

三、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活动回归生活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生活处处是课堂,教师在运用项目化学习进行道德与法治主题教学时,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项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道德与法治更加具体化和生活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行为能力,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在学习本课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设计课后实践活动,继续进行项目学习。在本课结束后,为学生布置设计项目任务:周末回家当一天“爸爸”或“妈妈”,与父母互换角色,承包父母一天所有的家务活,不会的可以请教父母,完成后以文字、照片、视频、手抄报、美篇等形式(形式不限),回校交流分享。

如果道德认知能将学生带到道德的“天堂”,那么通过道德实践“这座天梯”,学生才能实现道德内化。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归生活,与父母角色互换,用切身的体验领悟父母为家庭付出的辛劳,升华了项目主题,对父母有了更多的感激与理解,拉近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距离。

四、项目化学习的成果评估引领生活

导之以行、服务生活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落脚点。项目化学习不仅让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并通过实践活动完成道德内化,它的成果能指导、引领学生今后的生活,让学生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本课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可以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美篇等形式展示并进行分享交流,摘录交流文字如下:“我总是因为一点点小事和爸妈吵架,想想当时的自己真不理智。”“原来爸爸妈妈为了我能够好好地生活与学习付出了那么多努力,是我太任性了……”“我在做了一天家务后,才知道原来做家务好累,妈妈每天都要做家务。现在我才真正体会到妈妈的辛苦!”“妈妈已经够累了,我还要和她吵架、赌气,想想妈妈该有多难过啊!”“我以后一定要和爸爸好好沟通,认真聆听爸爸的教诲”“我一定会认真学习,帮妈妈分担一些我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妈妈不要那么操劳。”……在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纷纷进行展示,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感悟。通过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引导学生不断自我检查,进一步强化其道德认知践行,引领其未来生活。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项目化学习这一学习模式,以生本教育理念为基础,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基于实际情境发掘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兴趣,让学习真正“浸入生活”,实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通过项目化学习,进一步内化其道德认知,提升其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强化其道德践行,将所学知识转化到实际生活之中,使学生真正成长为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

猜你喜欢
亲情法治道德
亲情的滋味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最是亲情“回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