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视野下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问题与对策

2021-03-07 17:09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跨文化国际化

吴 燕 萍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近年来,随着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升,我国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数量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掀起了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的热潮。然而,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长,高职院校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生源结构,部分留学生因跨文化适应能力不足,很难融入我国高职校园生活,导致学业推进过程艰难,对于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此,详细分析提升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意义,深入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明确提升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对策,可以为来华留学生群体提供更高质量的高职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我国的文化和高职教育环境。

一、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意义

留学生教育作为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互通的手段,也是增进我国与各国友好关系的重要渠道。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逐渐增加,跨文化适应能力已成为留学生的关键能力之一。跨文化适应能力是指人们在认知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地理解、敬重并接纳其他文化,欣赏异域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念,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与发展[1]。跨文化适应不能简单地通过一门课程或一个学科来实现,而是需要人们从宏观的角度去感知不同文化,并逐步克服文化偏见与歧视、改变刻板印象的能力。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有助于留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来华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求学,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如果这些困难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会造成来华留学生的心理波动,甚至会导致来华留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来华留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直接关系到留学生在华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增强跨文化适应能力对于提升留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有助于深入推进落实高职院校的教育国际化策略。来华留学生本身就是宝贵的国际化教育资源,提升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帮助留学生融入中国学生群体,有助于进一步落实教育国际化策略,在提升留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也能够培养中国本土学生的国际化思维。

最后,有助于充实我国的人才储备,促进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合作。如果来华留学生具备更高的跨文化适应能力,那么毕业后选择留在我国就业的几率会显著增加,将会为我国储备大量的留学生人力资源。整体来看,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来华留学生当地就业比例还较低,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随着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提升,高职留学生教育的成绩将取得较大的进步,将会有力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融入世界教育体系,提升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声誉,为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国际化视野下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

当前高职院校的留学生大部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员构成较为复杂。来华留学生的母国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文化差异好像一个放大镜,使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之间的文化冲突变得更加明显,由此产生“文化休克”的现象[2]。从高职来华留学生整体适应情况来看,很大一部分留学生在出国之前缺少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在我国高职教育过程中,留学生群体普遍遇到一些跨文化适应方面的困难,甚至部分来华留学生选择回避,封闭自己的内心。只有小部分留学生选择积极学习中国文化,探索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方法,从而提升自身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二)语言障碍导致沟通不畅

沟通是信息交换、情绪疏解、增进了解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高质量的信息沟通能够解决很多文化冲突的问题。由于来华留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语言障碍,容易产生沟通不畅的问题。高职院校的大部分课程采用中文授课,只有部分课程采用外语授课或者中英双语授课。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基础参差不齐,仅有少数汉语基础非常扎实的留学生能够跟上教师授课的节奏,大部分留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这种现状造成来华留学生很难掌握重点难点内容,在课堂学习中处于劣势。同时,语言沟通障碍造成来华留学生的“马太效应”,能够跟上节奏的留学生学习表现越来越出众,那些存在语言障碍的学生则日渐消沉。除此以外,高职来华留学生与班级其他同学之间也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我国高职学生的英语功底普遍较为薄弱,语言方面的障碍,使得中国本土学生与来华留学生日常沟通不足,由此在高职院校中出现了一些固定的“非正式群体”[3],长期沉浸在与本国学生沟通交流的舒适圈内不利于提升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三)生活环境急剧变化导致日常生活适应性不足

高职留学生远离熟悉的环境来华求学,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饮食不适应的问题。部分留学生来自穆斯林国家,存在较为特殊的饮食要求,往往高职院校的食堂很难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饮食要求。其次是出行不适应的问题。来华留学生对于我国的交通规则缺乏深入了解,而且中国人口较为密集,来华留学生很容易因为公共交通工具的拥挤产生不良情绪。最后,住宿不适应的问题。国内的高职院校学生人数较多,通常宿舍是4-6人一间,很难实现单人单间或者两人一间住宿。住宿条件相对不够完善,很多宿舍没有独立卫浴和洗手间,一般化的住宿环境容易让来华留学生产生心理落差。

(四)敏感问题造成留学生心理波动较大

首先,宗教问题容易给来华留学生造成心理不适。很多来华留学生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我国本土学生对于一些国外宗教的习俗了解不足,在与留学生的交往中容易产生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矛盾。其次,歧视与偏见也是影响留学生心理健康的敏感问题。部分来自非洲等不发达地区的留学生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较差,很容易受到歧视和偏见的影响,形成自我防御的心理,虽然很渴望交友,但是却表现得异常谨慎,不轻易向其他同学敞开心扉,形成较为矛盾的心理。除此以外,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造成来华留学生很难适应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一些欧美国家来华留学生的时间观念较差,自由散漫,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与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沟通障碍,对于学校管理方式的不适应会影响留学生的心态,引发更多的思乡情绪,甚至造成一些心理阴影。

(五)管理制度僵化导致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薄弱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在留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上,并未充分考虑到留学生的文化差异和个性特征,往往只是将中国学生的管理制度更换了一个名称,这种生搬硬套的留学生管理制度不够详细,有效性不足,往往留学生遇到一些突发问题时无据可依。其次,高职院校缺乏专业化的留学生管理人员,主抓留学生管理的大多数人员是从其他部门抽调的临时人员,跨文化管理意识较为淡薄,对于留学生的具体情况缺乏深度了解,跨文化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容易产生文化冲突。最后,高职院校在针对留学生进行课程设置时,缺少提升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相关课程,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很难提升。

三、教育国际化视野下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提升对策

(一)培育开放共融的跨文化环境,建立多元化的跨文化教育体系

针对来华留学生开展的跨文化教育,涵盖了留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文化态度、思维理念、民族归属感、人际关系、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的内容[4]。为了提升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我国高职院校要营造开放共融的跨文化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跨文化教育体系。首先,坚持“开放”“自信”“共融”的理念,营造良好的跨文化环境。“开放”是营造跨文化环境的基础,每个来华留学生都应秉持对外开放的态度,平等对待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并学会相互尊重。“自信”是不同国家学生之间交往的基本底线。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来华留学生首先要热爱自己国家的文化,才能逐步接受其他国家的文化。“共融”是联系不同国家学生之间关系的纽带,人类的最终追求都是一致的,并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来华留学生要积极建立与其他学生的良好关系,努力接受其他国家的文化,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高职院校要基于上述三个理念,通过积极宣传、开展活动等方式营造跨文化环境,感染来华留学生,激发他们融入我国校园生活的积极性。其次,构建多元化的跨文化教育主体。跨文化教育体系的建设不仅是留学办的工作,还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配合。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留学办的领导作用,其他各部门要积极配合留学办的工作,充分体现协同育人、全员育人的理念。再次,建立立体化、全方位的跨文化教育体系。不仅要改变来华留学生的交往观念,还要充分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教学资源,帮助来华留学生充分掌握跨文化适应的技巧,并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为他们解决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最后,建设跨文化教育相关的课程体系。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办好传播中华文化的课程,包括汉语课程和相关的中华文化课程,帮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思想,领略中华文化之美。另一方面,针对来华留学生的特点开展一对一辅导,帮助他们从心理上克服跨文化交流当中遇到的困难,提升跨文化适应的能力。

(二)加强与来华留学生的沟通交流,拓宽沟通交流的渠道与方式

来华留学生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沟通交流的难题。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不仅需要留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方面的支持。首先,留学生自身要努力克服语言障碍,坚持学习汉语,增加日常生活当中使用汉语的频率,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跨文化沟通当中的障碍,努力结交各国朋友,消除自己的紧张情绪和负面思想。此外,还要努力了解中华文化以及当地的风俗人情,做到入乡随俗。其次,负责留学生管理的教职工要积极与留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用心管理,拉近留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努力为留学生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最后,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健全留学生与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及班级同学之间的沟通方式。例如:建立微信群、QQ群等,让留学生和班级其他同学及教师可以通过线上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以便及时帮助留学生解决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健全来华留学生的支持网络体系,解决跨文化生活难题

留学生的支持网络体系包括国家、院校、教师以及学生等多个层面。从国家层面来说,最主要的支持渠道就是留学生奖学金以及相关的留学生福利政策。为来华留学生设立丰厚的奖学金,并适当免除学杂费,帮助留学生解决经济方面的难题,提供更加完善的经济保障。从院校层面来说,主要是为留学生提供服务,包括信息中心、图书馆、体育馆等各个部门,应当为留学生提供与中国学生相同的服务。还要为留学生的外出、就医以及其他生活方面的需求提供便利。从教师层面来说,要为留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心理辅导,充分考虑留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学习兴趣,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学生教育。从学生层面来讲,中国学生应秉承着“开放包容”的心态与留学生进行交流,成立一些学生社团,促进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在华生活。同时学校应及时将留学生的在校情况反馈给他们的家长,来自亲友的安慰和鼓励是留学生克服困难的一剂良药。

(四)注重对来华留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改善留学生的心理适应

对于来华留学生的人文关怀应该从入学前就开始,在留学生入学前将入学手册和录取通知书一并寄给留学生,让留学生在进校门之前就对学校的基本情况、天气情况、交通情况等形成感性的认知,从而最大幅度地减少留学生来华之后的心理波动。此外,针对不同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高职院校应成立相关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组织,帮助来华留学生提升跨文化适应的能力,缓解他们内心的不适。首先,成立留学生心理咨询小组。针对留学生产生的心理波动和其他方面的心理问题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服务,指导留学生克服困难,用积极的、阳光的心态面对校园生活,并与班级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促进留学生尽快融入班集体。其次,成立留学生生活帮扶小组。组织学生和教师为留学生送温暖,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小吃或者带有中华民族风情的小纪念品,帮助留学生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在留学生遇到生活方面的难题时,及时为留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让留学生感受到温暖。再次,成立留学生的自律委员会,鼓励留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给予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帮助他们更好地提升跨文化适应能力。最后,完善留学生的第二课堂,定期组织来华留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将跨文化教育融入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中,促进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营造“知华友华爱华”的良好氛围,增加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5]。

(五)完善跨文化管理机制,帮助留学生实现社会文化融合

为了更好地提升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我国高职院校必须及时完善跨文化管理机制。首先,针对留学生的文化差异制定在华留学生的管理制度,并为来华留学生配备专职的生活老师、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宿舍管理人员。为留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服务,帮助留学生及时解决在校学习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使留学生尽早融入所在高职院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其次,尝试趋同化的管理方式,不论是教学、管理还是服务,这些方面都要采用趋同化的管理方式。将留学生编入中国学生的班级,采用同样的教材和教学方式,最终采取同样的考核形式。对于考勤管理必须严格要求,不允许出现无故迟到、早退、旷课等情况,对于违规违纪的留学生也不能姑息。学校食堂可以针对留学生的口味推出一些新菜品,帮助留学生逐渐适应中国的饮食习惯。最后,趋同化不是等同化,我们要秉承求同存异的原则开展留学生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校规校纪的同时,也要适当照顾来华留学生。对于女留学生要给与更多关注,她们的心理可能更加脆弱,应及时缓解她们的心理压力;一定要尊重留学生的宗教信仰,避免出现宗教歧视、信仰冲突等情况;多关照低年级的留学生,留学时间较短的学生心理适应相对较为困难,要反复耐心地向他们解释,一些不涉及校规校纪的非原则性问题可以适当放宽要求。趋同化的管理模式会让来华留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归属感,从而有利于他们跨文化适应能力的提升。

(六)构建国际互动的育人环境,营造跨文化学习氛围

涵盖课堂内外各方面的国际化与跨文化互动的校园环境,对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提升有着良好的作用,也有助于中外学生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更好地了解异国文化。只有增进中外学生之间的了解程度,才能培育高职学生开放包容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国际化水平。来华留学生本身就是非常优质的跨文化资源,高职院校要尽力打破中国学生与来华留学生之间存在的沟通壁垒,促进中外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6]。高职院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国际化校园氛围的营造,例如:在校园道路上设置的指示牌可以采用多种语言来描述,让留学生有一种宾至如归的亲切感,而中国学生可以通过多语种的路牌学习多种外语;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共同参与社团活动,结交中国伙伴,增进双方的交流;多举办外语相关的活动,如外文演讲比赛、外文歌曲大赛、外文辩论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加深留学生对所在院校的了解。国际化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有助于提升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还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以及教育国际化政策的逐步落实,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选择在我国高职院校完成学业,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职院校要从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出发,深入分析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操作性较强的改革措施。需要强调的是,提升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职院校相关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等主体相互配合,使来华留学生获得良好的留学体验,顺利完成学业。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跨文化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沙漠里的精灵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