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计划”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重构

2021-03-07 17:09程建华汪开明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双万计划应用型基层

程建华, 翟 凯 , 汪开明

(1.安徽建筑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合肥 230601;2.巢湖学院 经济与法学学院,安徽 巢湖 238024)

2019年,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双万计划”),即在继985工程、211工程和双一流之后面向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续出制度创举,涵括高校所有本科专业,推行分“赛道”建设,应用型高校由此再迎发展新机遇。应用型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作为有效助力“双万计划”建设目标落地的基础实践平台主体之一,承担着应用型高校教学与学科内涵建设的重任,其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效果。因此,为有效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应然作用,有必要认真分析应用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普遍面临的运行困境,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探索针对性建设方法与路径,进而重构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的基层教学组织。

一、应用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所面临的运行困境

“双万计划”强调以本为本,重视本科教学,而为了适应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作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和纽带,基层教学组织不断探索和创新,在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基于种种原因,应用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在具体实操和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直接影响基层教学组织应然功能的有效发挥。

(一)基层教学组织处境边缘化

当前,一些应用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在设置方面呈现多样化与单纯化并存的现状。一方面,同一所高校内设有的系(教研室)、研究所、实验中心、实训中心等不同组织类型,虽将学科背景趋同的不同系别合并成二级学院,但并未对基层教学组织予以相应调整,或者设立的研究所往往“有名无实”,仅有一块空牌子,似有机械性模仿他校、急于攀高研究型大学之嫌[1]。另一方面,一些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较为保守,仍选择按照专业属、课程属或课题组等进行刚性的类型化设置,并未充分契合当前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与“双万计划”背景下学科融合与创新的要素内涵有所脱节,不利于教、学、研的互动和相关管理工作的落实。

同时,基层教学组织通常需要落实教、学、研之外的过多行政事务,俨然成为“校—院—系(教研室)—师”之间上传下达学校教学要求的“教务部门”,其日常工作内容携带部分行政职能“基因”[2]。而且,基层教学组织的负责人,如教研室 (系) 主任通常由学院直接任命,并无行政级别,经济补贴较少,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办公软硬条件受限,基础设施建设缺失,同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被激活。

(二)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形式化

一些应用型高校对于基层教学组织的管理机制建设不够。在校院互动和资源共享方面,大部分应用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之间的互通共享欠缺,常处于各自为政的孤立状态,相应机制不够规范、长效。在教学、科研方面,基层教学组织之间、同行教师之间的教研交流活动时有时无,并未形成活动常态化和团队协作化机制,教研氛围不够,教研合力不足[3]。在学科、专业建设上,整体建制思维缺乏,远期建设思路不清,教学观摩交流课、同行相互听课等容易流于形式,致使跨学科难度系数增大,学科间的交叉创新难以实现。在绩效评价方面,较多关注高质量科研成果(如SCI、CSSCI科研论文),未能同步兼顾对相关教学成果、教学改革举措等相关内容的评价,而教师们的薪酬考核、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事项的决定权力在二级学院,基层教学组织的教研评价多为形式要求,难以形成有效激励机制。

(三)基层教学组织功能弱化

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单位载体,基层教学组织应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相辅相成,助力教师们高质、有效、合理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双万计划”的建设目标,但一些应用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并没有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发展,甚至呈现分离对立的态势[4]。一方面,基层教学组织职责定位不清,涉及教、学、研、管等多方面,长期超负荷运转,配套结构改革和制度发展受阻严重。在重科研、轻教学或“科研至上”的政策语境下,很多教师降低了对教学改革工作的投入度,而将主要精力转移到科研工作上,但科研并不能直接、全面助推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另一方面,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保障职能失效,教师们疲于教学,难以做到为教而研,教学反思与交流的活力、动力不够,方向不明,对学科发展前沿与趋势的研究不够,研究成果与教学业务之间的关联不大。

(四)基层教学组织成员分散化

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肩负教学计划落实、评估、总结等诸多职责,同时自身也需要承担满额教学任务,导致其专注于教、学、研、管的精力有限,难以全方位顾及远期规划和发展。此外,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并没有约束、评价其成员行为的基本话语权力,对将自己置身于相关教学活动安排之外的成员们没有有效的管理措施。虽然也在不断组建教学团队,但在一些应用型高校,教学工作过程中基层教学组织成员之间“聚少离多”,内部沟通互动较差、外部交流互补不足,教研仍以个人单体力量为主,成员的专题教学研究方向较为分散,基层教学组织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目前,一些应用型高校人才引进的考量因素趋于多元化,难以顺应专业建设和学科优化的实际需求,基层教学组织学科带头人、教学团队建设乏力。总体而言,基于基层教学组织而构建的教学团队数量少,功能偏向单一,整体效力欠缺,团队格局在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缺乏协同互补的整体性。

二、应用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优化对策

不同类型的本科高校之间,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特色优势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也要求各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必须与之适应。在应用型高校,为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其基层教学组织在设置、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要予以积极回应,相关优化举措应与学校发展规划要求相匹配。

(一)规范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管理

基层教学组织是“双万计划”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立德树人和组织开展教、学、研、管等活动的基本主体,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高校要联系自身实际、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要素,紧跟人才培养需求,规范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创新基层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科间、院系间的师资流动共建,组建跨学科、跨院系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分类完善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办法。

要为基层教学组织正名、赋能、放权,明确基层教学组织的性质和职能,夯实基层教学组织的地位。选聘德能过关、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担任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积极发挥教、学、研、管等多重带动作用。合理界定基层教学组织的权、责、利,循序渐进地将相关话语权力下移到基层教学组织[5],重塑学校、院系(教研室)与教师之间的资源配置和责任分担。

(二)优化基层教学组织的机制建设

加大对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经费的支出,提供合理的办公条件,配备相应的软件、硬件设施,为基层教学组织的教研活动常态化提供基础。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检查考核要求,明确资料管理、经费使用审批等各种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重塑教学价值观,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功能;重建教学利益共同体,注重学术氛围的营造,调动教师教、学、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设基层教学组织体系,落实教育教学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基层教学组织评价激励机制,广泛吸引和保障社会教育评价机构、用人单位等主体参与评价,加强专业评估督导和专家引领,协同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实现基层教学组织与组织成员个体的双向发展。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管理机制,明确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的条件和权限等事项,合理提高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员的相应待遇。强化基层教学组织的主题活动建设,以活动促交流,以分享促发展。

(三)提升基层教学组织的综合能力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已渐显规模扩大化、任务复合化、功能复杂化等特性,但基层教学组织的核心任务在于教、学、研、管的互融共进,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合要求、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建设、实验设置、实习基地建设及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综合能力建设。结合“双万计划”、高校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要求,紧紧围绕教、学、研、管等目标主题,开展课程互听、课题共研、经验分享、教学反思等教研活动,记录、总结、交流教学情况和经验,共同解决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典型活动成果进行提炼推广。

要稳步推进专业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坚持“一课双责”,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建设线上线下“金课”,淘汰“水课”,开发、增设交叉学科课程库,选用、编写高质量专业教材。同时,结合“一带一路”“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将专业赛事等活动与实践教学环节相融合,将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探索开展智慧课堂、翻转课堂、CDIO工程教育等新型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资源建设[6],营造开放式教学环境,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建设与社会需求同步。

(四)增强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团队竞争力

基层教学组织教学团队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践行者[7],必须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价值,促使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健全师德考核,强化师德监督,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建立科学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提高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的综合素质,激活各方潜能,激发教学团队动力、创新力和凝聚力,探索“教学—科研—实践”闭环式、产学研教一体化的评价管理机制,构建学科与专业融合、能力与素质并用的动态协同机制,是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和教学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内在保障。

强化教师基本素质,加强交叉学科团队建设,改善师资专业学历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教授工作室为平台,以课程组建设为抓手,以“传帮带”为手段,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支持专业教师参加各类研修和教学培训活动,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重视产学研基地建设,强调大局意识、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积极融入基层、了解社会和服务民众,完善团队成员的“双师素质”。健全校地双向交流机制,聘请实务专家来校任教,校外导师指导、校内导师协作,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教学团队,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实务导师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提升基层教学组织成员的集体归属感和团队责任感。

结语

基层教学组织是承载高校师师沟通、师生互动、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等重要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其建设和管理水平与高校培育人才的质量密切相关。在“双万计划”背景下,积极拓宽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发挥路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依托和保障。对于应用型高校,迫切需要重构基层教学组织,秉承以本为本、以生为本,以利于教、学、研、管为原则,按需设置基层教学组织,明确其地位和职能,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凝聚学科、专业建设合力,提高团队建设水平,进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应用型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双万计划应用型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基层在线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双万计划”的“野外损伤的救援与处置”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思考
浅析“双万计划”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金课建设的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森林工程专业课堂实物教学探索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双万计划”背景下商务经济学专业建设内涵探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