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倾听 积极反映 用心解决

2021-03-08 09:39李净欣
上海人大月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建议企业

李净欣

2020年8月起,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根据市委《市领导常态化走访企业工作方案》要求,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第二轮走访企业活动。5个月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坚持每周开展走访、上门耐心倾听、及时予以回应,共走访各类企业148家,收集问题和诉求312个。通过走访,深入了解企业在沪发展状况,全面梳理企业共性问题,积极帮助解决企业困难,同步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为安商稳商、巩固上海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发挥了人大作用。

经梳理,企业所反映的问题和诉求主要涉及八方面。

支持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和正常经营

疫情造成企业外部供需两端受阻,内部产供销循环受困,加之成本上升、收入下降,建议政府按照应延尽延的原则,继续延长各类纾困惠企政策实施,助力小微企业更好恢复元气。疫情使线上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建议政府在数字化发展方面加快出台财税激励政策,打响上海新生代互联网经济品牌。疫情造成外企人员往来困难,入境以后面临着各地重复隔离、申请健康码难等问题,建议政府简化签证、临时绿卡等申请材料和程序,为公司高层人才及长居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士提供便利通道。

为企业获得政务服务提供更优便利

土地供给方面,上海土地供应紧张,用地成本相对较高,土地约束日渐趋紧。有的企业反映用地申请的报批时间长,新一轮土地续约期限短,现有规划的容积率限制严,影响生产经营规划。有的企业反映在沪办公场所无法满足集聚资源、建设总部的需求,希望政府在布点选址方面提供帮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的企业反映陆家嘴地区通信网络速度慢,无法满足视频办公需求,建议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立法。有的企业反映上海城市历经几十年建设,运行和管理模式与新技术发展不相匹配,一些新技术难以转化落地,要加快城市建设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更大力度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部分金融企业希望参与本市科技创新领域战略性产业投资基金,对接本市三大先导产业的重点项目,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部分制造企业希望政府牵头制定行业标准体系,提升产业链的核心控制能力,打破国际标准受制于欧美国家的现状。部分软件企业反映市场盗版现象严重,国内专利保护期短,建议人大加快立法,加大对盗版侵权、商标侵权等行为的刑事打击和行政处罚力度,保护企业知识产权。

面向企业需求完善“一网通办”

“一网通办”平台生成的电子表格遇到问题但没有反映渠道,影响后续申报;办理审批手续还是需要大量纸张材料盖章签字等,且大量重复递交材料。建议优化“一网通办”平台的电子化业务审批和办理功能,采用网上电子文档盖章签名等业务共享机制,适当保留线上人工服务平台或线下窗口。

对出台政策加强评估并动态调整

有些企业希望因关税上涨的税费、离岸业务产生的印花税、所得税等能以财政专项奖励的形式返还,还建议下调印花税核定征收标准,对长期大额留抵税额予以退税和利息补贴。有些企业反映个人灵活就业、用工的相关法律规范尚显不足。有些企业反映全国连锁企业在社保缴纳上难以实现合同签署主体、个人所得税申报主体、社保缴纳主体三统一,希望政府予以调整。大量企业反映希望优化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和认证期限,纳入认定范围,以享受相关惠企政策。

用心做好扶企政策的宣传解读

由于缺乏有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平台和载体,导致企业对部分涉企政策的具体影响及指标细节了解不清,难以掌握政策动态,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强主动宣贯。各地基层执法部门对上级政策的解读不一,执法过程中的扩大化和加码现象造成公司管理和沟通成本的增加。医药流通行业应收账款回款期长、数额大,集中带量采购政策规定回款期不得超过1个月,但未落实到位,占用了企业大量营运资金。

建立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建议政府高度重视电梯行业、建筑装饰行业、煤电行业的市场环境,强化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调查,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竞争。不少小微企业反映,上海比较重视引入和扶持知名品牌外资企业、大型成熟企业,但在培育有创新潜力的中小微企业方面重视不够,支持力度显不足。一些外资企业反映,要落实外商投资条例的立法初衷,进一步扩大上海对外开放水平,减少显性的“铁门”和隐形的“玻璃墙”,为外资企业市场活动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的参与机会。特别是涉及国家、上海重大项目的参与资格,外企很难与国内科研机构共同申请,这对外企的发展和科研产生了一定影响。

集中力量解决人才难招难留难稳问题

有些企业反映行业技术壁垒高、人才缺口大,建议拓宽高端人才属地申报途径,如院士培养、特殊津贴等。有的企业建议给予企业应届生就业招聘专项补贴、人才培训与教育专项补贴、关键人才落户政策与房租补贴等。有些企业反映制造业需要大量产业工人,且职业技能培训周期长,建议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区相对放开居住证政策对学历的限制,避免因居住证导致成熟的外地技能人才流失。有些民企反映很多优秀应届生由于落户打分政策的3分之差,比起进入民企,更多选择进入有机会做国家级重大项目的国有企业。有的企业建议政府增加重点企业的人才公寓房源分配数量,或提高重点企业人才排队优先级,适当增加公租房年审批次数,减少排队时长。有的企业反映上海最低工资和社保基数高,希望能够适当降低。还有建议政府出台关于弹性工时的相关条例。

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十分重视推动深入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一是会同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政府相关部门、各区负责人共同开展调研,力求当场回应、协调解决问题。二是就重点问题听取专题汇报并批转相关部门研究处理,积极推动化解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三是及时跟踪问题和诉求的办理反馈情况,协调推进政府对企业经营及重点产业整体发展的服务与支持机制,切实把中央和市委的相关工作方案部署落到实处。对于走访企业反映的每一个问题,都由市委统一明确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办理责任单位,一项项落实推进并反馈,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市人大常委会立足立法、监督职能,在深入调研中发现问题、了解需求、联系群众,不断以调研推动破解难题、促进成果转化、提升工作实效。在了解企业反映的共性问题和有关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将最能有效解决困难的政策制度化,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外商投资条例、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为本市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必要的法治保障。在立法出台后,即推动监督,特别是在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通过后,各委员会到一个个政府部门上门督促,对照一个个条文询问检查,推动相关政府部门抓紧制定法规配套文件,确保本市营商环境实现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持续提升。截至2020年10月底,共计有32个市各相关部门制定和修改347项配套政策,其中经上门督促、在条例实施后出台116项。2020年12月10日,80个条文和347个配套文件以表格形式全部在上海人大公众网上公布,接受公众监督,接受企业查询,确保条文落实落地。

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坚持人民至上、发挥制度优势、围绕中心大局,结合今年立法监督项目,加大跟踪协调力度、推动问题解决,更好以法治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力上海在新发展格局中担纲好國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猜你喜欢
建议企业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我建议,你也想我一下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过剩的建议
2018上海企业100强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三代人的建议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