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儿童立场 涵养文化认同

2021-03-15 21:18陈桂萍
江苏教育 2021年23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 要】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进行此类题材的教学时,教师应从儿童立场出发,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提升儿童的文化素养,增强儿童的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儿童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86-0051-02

【作者简介】陈桂萍,南京市浦口外国语学校(南京,210031)校长,高级教师。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国家和时代的要求,也是课程本身的应然追求。教学中,教师应从儿童视角出发,珍视儿童的独特体验和生活经验,尊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面向儿童的未来和发展可能,引领他们在生活情境中理解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价值取向。

统编《道德与法治》五上《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一课围绕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字展开,这些文字共同书写了中华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在这些文字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知道汉字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同时凝聚着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熔铸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并在历史长河中对东亚地区诸多国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汉字又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丰富多样的文字”和“古老而优美的汉字”这两部分内容作为第一课时,将“意蕴隽永的汉字”和“影响深远的汉字”两部分内容作为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是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感受汉字的魅力;了解造字原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教学难点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一、优化教学内容,尊重儿童认知规律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认识世界、了解自我的独特方式。针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对本课内容进行了优化。

1.深入解读教材。

在“古老而优美的汉字”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笔者结合学情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以溯汉字之源、寻汉字之变、赏汉字之美的逻辑链处理这一部分内容,这样的教学逻辑和层次更加清晰。通过引导学生看视频了解汉字的起源、传承与发展的过程,欣赏历代书法名家作品,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2.有效链接生活。

由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大多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很难产生共鸣。因此,教师要选择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如选择学生了解的水、林、山、象等象形文字作为课堂教学范例,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短片的形式进行呈现,引导学生走近甲骨文,探究甲骨文。再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富有童趣的活动——将教材中的阅读角“甲骨文中的十二属相”变成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的探究活动“找一找自己和家人属相的甲骨文”,这样就与学生产生了联系,学生也才会对古老的文字产生研究的兴趣。

3.注重情感熏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所以更注重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及价值引领。例如:在备课时,教师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写道:“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教学时,教师出示这段话,同时出示世界上已经消亡的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美洲的玛雅文字,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认识甲骨文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转化学习方式,呵护儿童探索天性

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为了让五年级学生体会汉字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感受汉字的独特内涵,教师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平衡好呈现与探究。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呈现一些案例,呈现的目的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本课,教师开展了“找一找自己姓氏的前世今生”活动,通过呈现某个姓氏的字体演变过程,学生一方面了解到汉字历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基本发展过程,同时也对自己姓氏的来历产生了探究兴趣,对汉字的表意功能产生探索的意愿。虽然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对这些内容都进行探究,但探究的种子已经埋在他们的心里。

2.处理好识记与审美。

在《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既要教授相关知识,也要着眼于学生审美体验的获得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展示历代书法家的作品时,可以通过古典音乐和解说,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进而生发对汉字的喜爱之情。

3.运用好感知与体验。

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运用感知类和体验类活动。围绕“汉字”这个主题,教师和学生一起溯源汉字的产生过程,一起探索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一起欣赏汉字的外形之美……这些是以感知为主的活动。而引导学生找找自己和父母属相的甲骨文,让小书法家聊聊自己眼中的书法之美、自己学习书法的体验等,则是以体验为主的活动。既有感知又有体验,学生才会在悟汉字之源、寻汉字之变、说汉字之美的过程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三、活化学习情境,激发儿童参与热情

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是非常可贵的,也是教师需要运用情境这一载体进行激发的。由于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字有所了解,所以一位身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教师在《美丽文字 民族瑰寶》一课的导入环节中,展示了店铺的招牌和企事业单位的名牌,引入蒙汉两个民族的文字标识,学生一下子就产生了亲近感,课堂上顿时有话可说,也有话想说。这样的导入就是立足儿童视角。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入在人民币上找各民族文字的小活动,依托人民币这一学生熟悉的载体,儿童感兴趣、有体会,也愿意去表达。在这些基于儿童立场、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字丰富多样、各具特色这一特点。此外,其中蕴含的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也能在潜移默化中进入学生的心田。

情境要发挥其拉近学生和学习内容距离的作用,就要有代入感,那么,如何增强情境的代入感呢?首先情境要贴近儿童当下的生活;其次情境要能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搭建儿童经验与道德学习的桥梁;再次情境要能引发儿童的反思和自省;最后情境要能引发儿童对道德的认同并产生道德行为。

四、深化目标达成,聚焦儿童德性成长

《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一课的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层次性、综合性,同时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以价值引领为导向。如在该课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授课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组建汉字探寻团,选择“礼、孝、诚”等汉字,了解这些汉字的起源、演变、字理等,然后找找这些汉字的内涵,并到课本或者名人故事中找找这些汉字的身影及其有关的故事、美德等,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小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学生纷纷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这些汉字所蕴藏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这是一个综合性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它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或者技能实践,而是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课本、走进社会,在查询中思考,在合作中探索,在协商中解决问题,深度思考汉字的造字原理,感受古人的创造智慧,领悟汉字中蕴含的道德标准、思想价值、文化内涵的过程。这样的教学不再单一指向知识本身,而是指向学生文化观、民族观、历史观的培养,致力于增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自豪感。

【参考文献】

[1]章乐.儿童立场与传统文化教育——兼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8):21-26.

3891500589264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