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学制”的内涵、操作范式与意义

2021-03-15 21:18陈家梅
江苏教育 2021年23期
关键词:学习力

【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推进教学改革的主战场,只有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领学制”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变教师教学为学生领学,变独学为合学,以小组群体领学全班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和良好品格,让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地生根。

【关键词】“领学制”;育人方式;学习力;良好品格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86-0007-03

【作者简介】陈家梅,江苏省泗阳双语实验学校(江苏泗阳,223700)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每一个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一帆风顺,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在育人观念层面,重智育轻德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培养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当下,仍有不少教师存在功利思想,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育人,导致高分低能的学生仍然大量存在。

其二,在育人方式层面,重讲授轻自主。这主要是由成人本位思想造成的,教师不相信学生,不敢放手。教师讲授多,学生探究少;教师主宰多,学生自主少;教师控制多,民主和谐少;学生独学多,合作交流少;等等。这样培养出来的儿童缺乏主动进取与创新精神,缺少责任与担当、勇敢与自信等品格。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涉及人的观念层面,必须进行一场结构性变革,才能实现育人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德与智并重,知与能并重。“领学制”根植于学生的天性,通过领学变革独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地生根。

二、“领学制”的内涵与基本操作范式

(一)“领学制”的概念

“领学制”就是以制度化的形式,按照一定的规则(轮流制、报名制、竞争制等),由小组群体带领班级其余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以领学为手段,以挑战为抓手,以问题为驱动,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相互协商形成的规则、规范和分工下互学、合学、竞学。其中,承担领学任务的组是“领学组”,其余组是“学习组”。这里的领学有三层意思:一是教師领领学组;二是领学组领学习组;三是组内个体领学,个体之间领学的学生称为领学者,被领学的学生称为学习者。

目前,“领学制”主要在中、高年级数学学科教学中施行,低年级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其部分思想。

(二)“领学制”的基本操作范式(如图1)

[(图1)] [研习交流] [小组领学] [组际挑战] [教师挑战] [领学新知] [答疑解惑] [目标检测]

其一,研习交流。课始,学生组内展开交流(主要交流课前的探究预习成果)。领学组主要讨论如何领学,并设计目标检测题;学习组主要是一对一或一对多进行组内帮扶,并筛选出组际挑战题;教师主要走进领学组,针对学习目标进行重点点拨,引导其进行领学。

其二,小组领学。一是领学新知,领学组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组内成员相互补充;二是答疑解惑,在上述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学习组若还有困惑,则反馈给领学组,领学组负责对学习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三是目标检测,领学组与学习组共享其目标检测题。

其三,组际挑战。教师出示学习组筛选出的组际挑战题,让学生进行价值甄别,评定星级,并展开组际挑战答题。组际挑战题属于提高性的,高于目标检测题。

其四,教师挑战。教师出示其课前设置好的具有拓展性、开放性、综合性、生活性的挑战题,面向全班学生,满足部分数学爱好者的学习需求。

(三)小组设置原则

一是合理性原则。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1)学生的学习能力,组与组之间成员的学习能力水平要相当;(2)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学习能力弱的不同原因;(3)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前两点的基础上,考虑兴趣爱好相似、强弱搭配组合。

二是自愿原则。教师只指定组长,其余均由组长和组员自行协商决定。教师适当调配,但须事先与组长、组员协商,征得双方同意方可调配。

三、“领学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学习力的发展

1.“领学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始,领学组和学习组分别带着不同的任务进行研习探究。领学组有领学任务;学习组要确定组际挑战题等。任务驱动使任务变成了动力,促使学生更加有激情地研习探究,且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经历自主探索与尝试、观察与发现、猜想与推理、交流与合作的过程。

2.“领学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

两千多年前,我国教育家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领学制”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问题性”,让学生每课一问,每天一问。领学者领学提问,学习组困惑提问,使课堂成为质疑、释疑的对话场和问题的思维场。用问题引领课堂发展,使每一堂课都有精彩问题诞生,促进学生的思维开阔起来,学习高效起来。

3.“领学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指出,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经过课前的探究预习,领学组和学习组都是带着“分享”和“问题”走进课堂的,大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互相分享、互相启发,实现与他人的交往与对话,使课堂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让学习深度发生。

“领学制”的实施,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提问中学习,在交往中学习。课堂上的交流与碰撞、协商与对话、补充与思辨、批判与质疑,使学生具备数学的头脑,学会数学的语言,拥有数学的眼光,不但提高了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更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力。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1.“领学制”让学生更加自信。

“领学制”强调,人人争当领学者,人人都要登台,人人都是课堂的中心。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可以优先选择领学内容、领学伙伴等。同时,以小组集体为学习单位,组内的互帮互助、团结协作能让学生有安全感、归属感。通过登台领学,学生变得勇敢自信、樂观大方、活泼开朗,由原先不敢登台逐渐变得想登台、敢登台、愿说话、敢说话,由原先不敢发言逐步变得敢于提问、质疑、发表意见。

2.“领学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领学制”规定组长负责制,组内成员的组合、分工等均由组长与组员商量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决定。每次领学时需要哪几个人上台、每个人领学什么内容,也是由组长和组员商量确定,教师不得随意干涉。更重要的是,在运作过程中,组长要协调组内外各种关系,如组内的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各个成员进取精神的激励、部分成员的帮扶以及与其他小组的合作互动等,均需组长随时调控。这就要求组长具备知人识人能力、统领全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因此,“领学制”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

3.“领学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群体动力学理论认为,群体目标与成员的个人动机是密切相关的。当所有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他们互勉、互助、互爱,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造就总和大于部分的力量。“领学制”倡导学生的所有评价均不与个人挂钩,全部是小组成绩。这样捆绑评价,能促进小组成员拧成一股绳。所以,大家都以同伴的学习、共同的成长为重。同时,每个人都想着把自己的领学任务、学习任务完成好。这成为驱动学生努力向上的不竭动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团结与合作的精神。

总之,“领学制”引领学生把注意力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其自身,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与交往中学习,在同伴互助与支持下学习,在团队协作与协商中学习。师生、生生共同探寻真理、共思共享、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2]朱卫国.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江苏教育研究,2019(4):3-10.

[3]陈家梅.数学课堂“领学制”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2019(81):32-34.

3791500589207

猜你喜欢
学习力
大学生学习力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学习力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学习力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学习力影响因素研究
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习力的论证研究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