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反思

2021-03-18 16:28万梦婷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30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学科核心

万梦婷

摘 要: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落实中存在教学概念混淆、教学目标不明、教学方式运用等诸多误区,如何更好地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继“三维目标”之后更高更新的目标要求。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达到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需要有与之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回归学科知识;大概念、回归生活和口述历史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学科思维,以拓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途径。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反思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0.039

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成为推动课程改革深化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被纳入了核心素养体系,历史课堂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版)》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五大内容。要达到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需要避免新课改误区,需要有与之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应当做到“抓两头,顾中间”即将回归学科知识作为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将掌握学科方法作为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将发展学科思维作为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探究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路径。

一、核心素养的价值地位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素质教育探索。三维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始,为了能在教育改革大潮中抢占先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上日程。核心素养理念被解读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从三维目标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从理念到理论,从理论到标准,层层分解,逐渐具体。在此过程中,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思潮一直贯穿其中,涉及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作为人才发展的总目标,学生核心素养符合中国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着重培养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误区

(一)教学概念误区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视为同一个概念。其实不然,这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不同层次上的概念。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立德树人任务的载体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单个学科课程中的具体内容,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相比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養为所谓的上层概念,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的方向指南,是我国理想人才的标准。

(二)教学目标误区

相当部分的教师都陷于三维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之中,尤其体现在写教案时。原因在于三维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表现为教学目标时,不能一一对应。相比较而言,三维目标的理论基础分别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三种主义本身带有矛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侧重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更习惯用强化原则来规范学生的学习。而学科核心素养理论偏向于人本主义,强调以学生为本。有学者指出在历史核心素养内涵中,唯物史观对应三维目标的“双基”层即知识与技能;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对应三维目标的“能力”层即过程与方法;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对应三维目标的“思维”层即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深层解读,是三维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具体的体现,既有重合部分,又有各自的侧重。实际教学中,可以依据课程标准、单元主题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所含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学科知识为依托或者有选择地提炼三维目标,将其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方式误区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的融合更是还停留在浅层。缺乏对内容深层次地思考,不顾及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更需要具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导向下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是研究型、创新型和合作型三合一的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强调教师内心的自我驱动和终身学习的思想。教师需自省内心,寻找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师生互动中发掘教学研究价值、通过不断实践和摸索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特点、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风格。

三、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反思

(一)回归学科知识,奠定核心素养的基石

自核心素养理念提出以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核心素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的地位进一步被弱化,历史知识是全面提高学科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由此可见,不管高考如何改革,回归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依然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形成历史关键能力”,“提升历史学科素养”的基石。

教学活动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绝对的依赖性,对于历史学科知识而言,指的是熟悉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与轨迹、通晓历史长河中主要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和规律。将学科知识落实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就需要在过程与方法中运用知识。回归学科知识并不是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理应是教师促进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从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过渡到提高技能并最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掌握科学方法,把握核心素养的关键

基于新课程改革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杜绝灌输式课堂的声音层出不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才是改革的核心;掌握历史学科学习方法才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

1.大概念教学

以历史教学为例,把握历史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在大概念上下功夫。这里指的是课堂教学目标需联系课程目标、单元目标,理清整节课,整个单元与其他单元的联系,以便找准本课在整本书中的定位。从大方向和大范围上把握章节内容,提炼相关学科核心素养。

2.归回生活

历史知识是对过去人类生活的研究,过去性是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历史课堂是对人类历史继承与发展的场所,如何更好地发展与创新是历史课堂不可忽视的责任。学史明理、学史力行,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事实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生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师生互动中可进行类似家谱史、校园史、村史等史实资料整理,或是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活动。

3.口述历史教学

相比其他类型的史料而言,口述历史是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更为生动真实,故事也更跌宕起伏,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在进行《抗日战争》教学时,借鉴崔永元《我的抗战》书中的口述资料,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体会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口述历史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历史事件,进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三)发展学科思维,凸显核心素养的核心

新课改以来硕果累累,存在的问题也凸显出来。核心素养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要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得在基础教育的不同阶段,抓住关键能力发展关键期。学生有了思维能力,就有了想象能力,就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我国古代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就是学思结合进行思维训练。高中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成熟期,也是辩证思维快速发展时期。历史知识的学习,就像是带着透镜看问题一样,不同的人、不同的透镜,会有不一样的看法。课堂上教师适当的留白是给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是更多可能的开始。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事情,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新的问题与挑战层出不穷。基础知识的回归是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教学方法的尝试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学科融合的切入点。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立足核心素养的培育,才能切实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才能探索中国教育发展的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喻平《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与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1期。

[2] 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教育研究》2015年第9期。

[3] 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1期。

[4] 王德民、李应平《指向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历史教学问题》2019年第2期。

[5] 黄爱民《回归“必备知识”  提升“核心素养”——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探讨》,《教育科学论坛》2018年第25期。

3256501908296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学科核心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品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