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回应性教学的内涵、价值及实现

2021-03-18 12:40陈银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习情境文化差异

摘 要 文化回应性教学是指教师能很好地利用学生的文化差异而展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具体来说,它是关照具体情境的教学,是具有人文情怀的教学,是体现教师真心的教学。它有利于学生多元视角的形成,有助于增进学生的成就感,有益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文化回应性教学的实现要求教师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有效运用课堂提问,确保学生参与机会最大化,关注和利用“文化差异”开展教学,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

关键词 文化回应性教学 文化差异 学习情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视同一课堂中的学生为同一‘类型的人,按照这一‘类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同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采取相同的学习方式,最终达到相同的学习目标”[1]。可见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文化身份,忽视乃至无视学生的文化差异。实际上,学生的文化差异能够成为且应当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资源。上述教学将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所教内容,甚至还會消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这些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极为不利。文化回应性教学则试图将学生的文化差异视为有利的教学资源,从而确保关注和实现所有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文化回应性教学的内涵及其解读

文化回应性教学这一概念较早是由格罗里娅·拉德森—比林斯(Gloria Ladson-Bilings)提出来的,主要是指“通过使用与文化有关的事物传授知识、技能和态度,使学生获得智力能力、社交能力、情感能力和政治能力的教学方法”[2]。另一学者盖伊(Geneva Gay)认为,文化回应性教学是指“利用不同学生的文化知识、先前经验、行为方式,让他们的学习变得更为关联、更为有效,教学要建立在学生文化的优点之上,并增加他们的优势”[3]。古德文(A.Lin.Goodwin)认为,文化回应性教学是一种能够帮助移民学生从已知、熟悉的相关经验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方法[4]。综上,格罗里娅·拉德森—比林斯的定义从较为宏观的文化背景上强调教师应当具有文化回应的教学意识,盖伊则关注较为具体的教与学,古德文则更聚焦为某一族群的教学,三位学者对文化回应性教学的理解虽然视角不同,但都强调文化对于学生学习的意义与重要性,注重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价值观的塑造作用。基于已有研究的理解,本文认为文化回应性教学是指教师能很好地利用学生的文化差异而展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1.文化回应性教学是关照学生学习情境的教学

教育总是与具体的情境有关,教学也是如此。由于每一个情境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因而教师面对的不是抽象的学生,而是具体情境中的具体个人。同时“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吸收价值观、实际技术、形成习惯和进行批判性的反思”[5]。也就是说,学生都是带着不同的经历进入学校和课堂,他们在民族、文化、学习方式、认知发展等各方面与教师或其他学生都不同,每一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去感知、理解和认识世界,且每个学生的学习速度与学习效率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应全面而深入了解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注重识别学生的优势与需求,并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天赋与需要提供适合的教育教学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展。寻求适合学生的最佳教学方法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而这就体现了情境性。

2.文化回应性教学是一种具有人文情怀的教学

文化回应性教学反对将课本知识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学生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为在这种预设高于一切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将个人的人生经验、生活感悟等附加于课程内容之中,也不能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或重组等,更不会认为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等对于课堂都是有意义的,这是一种形式上有人参与而实际上无人参与的教学。由于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被“看到”,因而“教师不仅看到了她的孩子们,而且也让孩子们完全体验到了被‘看到的感觉。被‘看到不仅仅是被认出来。对一个孩子而言,被老师‘看到的感觉意味着承认是一个存在着的人、一个独立的人和一个成长中的人”[6]。正是在这种被尊重与欣赏的环境里,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轻松和自信,且这样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而这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意义感、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就体现出一种人文情怀。

3.文化回应性教学是体现教师真心的教学

文化回应性教学是体现教师真心的教学。有学者指出,“真正的教育乃是深入我们的心灵、长久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并且催人向善的事物”[7]。其实对于教学来说也是如此,真正的教学都来自教师的内心,体现教师真心。在文化回应性课堂里,“你教什么,你就是什么”[8],因而教师乐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生涯带来的成就感、所教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尊重和关怀所教学生,进而将自己和教学科目与学生融为一体。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真心,是指教师自身生命的整体融入,真心地喜欢教学,以教师真实的内心感受去回应课堂,回应学生,唯有如此,才能激励、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感动人的灵魂。

二、文化回应性教学的价值

文化回应性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有利于学生多元视角的形成,有助于增进学生的成就感,还有益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1.有利于学生多元视角的形成

拥有多元视角是指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件、行为或者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由于长期以来一些根深蒂固的价值和观念在影响着我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或者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唯一正确的方式,而通过多元视角看待事物就意味着要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信仰[9]。通过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他人以及认识自己,同时通过对自身文化与他者文化的了解,可以增进学生对自身文化独特性的认识,进而帮助学生对不同文明的文化与精神价值的理解与欣赏。在文化回应性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善于利用学生自身的文化身份帮助他们建构意义并理解世界。

2.有助于增进学生的成就感

在文化回应性的课堂里,教师要关照每一个学生的文化差异,把学生的文化差异看作是学生取得成功的优势。某民族地区一位教师的做法对我们很有启发,在上口语交际课关于“故乡”这一主题时,她给不同民族的学生安排不同的任务来介绍他们的故乡,侗族孩子可以唱侗歌来表达对家乡的感情,苗族孩子可以展示他们的刺绣来表达他们对家乡的热爱,汉族孩子可以通过诗歌的朗诵来表达对家乡的赞美之情。这位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她善于理解与发现学生极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并将其视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切入点,利用学生的文化强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个人生活联系起来,让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这种被包容、被认可环境里成长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等都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3.有益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不仅具有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还具有知识学习的关联度,是一种超越表层符号学习的学习方式[10]。由于表层符号学习将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的知识体系,因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表现为如何设法更有效地传递“特定内容”,这种过于强调“特定内容”的掌握可能得到有效的教学,但它忽略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忽略对知识内涵的掌握。深度学习则不同,它认为学生通过知识学习进而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可见深度教学注重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进而增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全局性理解。在文化回应性教学中,教师善于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去建构新的知识经验,领悟知识所蕴含的真谛,从而更好地走进知识的内核。因此,文化回应性教学有益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文化回应性教学的实现

文化回应性教学的目的是确保所有学生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和学业的成功。为此,教师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有效运用课堂提问,确保学生参与机会最大化,关注和利用“文化差异”开展教学,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

1.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学习机会公平是课堂教学中过程公平的基本体现,而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如何公平而有效地组织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对促进学生学业的成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在轻松活跃的氛围里,学生有安全感、受欢迎和被尊重,因而就会自由地表達自己。同时课堂教学围绕真实的、与他们真正关心的东西而展开,尽可能地让他们去体验与思考,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与发现,从而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其次,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由于“‘真正的问题的价值在于,激励我们探究某个问题情境的多种表述方式,从中寻找能够提供真知灼见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11]。通过对不同情境的思考,学生对相关问题的主动探索能促进更好的学习。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勇于提问而且还要激励他们善于思考与提问,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所学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判断。

2.关注和利用“文化差异”开展教学

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有这些都导致学生看待问题与理解世界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必须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文化差异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以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尊重和利用这些差异,并为所有的学生创造平等的教育机会。对于学生而言,学到反映他们文化的内容是重要的,教师应设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由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领域或活动对象是多样性的,学生学习活动的领域和对象也应该是多样性的”[12]。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研究什么样的学习是具有生活价值的,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适合学生的,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总之,在文化回应性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尽可能地走进每一个学生独特的“逻辑世界”,尽可能地给他们呈现不同的观点和视角,永远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让他们明白“理解世界有许多途径,每种途径都有它自己的特殊贡献”[13]。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教育教学必须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而展开。“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各种才能,并在课堂上使这些才能得以发挥。所有学生都要对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充满信心。”[14]要实现这一愿望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有“一种去理解所有学生需要的态度,判断他们在学习中的位置,并且诊断、应对他们的需要”[15]。教师应该常常问自己这些问题:这个学生与其他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他(或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我应该做些什么来帮助这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这样做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人经验、个性特长的尊重,也鼓励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获得最好的发展,同时也给每位学生提供理解、欣赏和学习他人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曾继耘.关于差异教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08).

[2][9] 威廉·A.豪.多元文化:当教师遭遇新挑战[M].刘清山,译.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7:218,143-144.

[3] Gay,Geneva.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Multicultural Education Series,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0:29.

[4] A.Lin.Goodwin.Teacher Preparation and the Education of Immigrant Children[J].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2002(02):156-172.

[5] 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75.

[6][8] 范梅南.教育的情调[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45,99.

[7] 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8.

[10] 郭元祥.深度学习:本质与理念[J].新教师,2017(07).

[11] 珀金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M].杨彦捷,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93.

[12] 陈佑清,罗祖兵.走向“多样性”的学习——五种新的学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15(09).

[13] 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李雁冰,主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56.

[14] JamesA.Banks.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M].

荀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05.

[15] Linda Darling—Hammond主编.有力的教师教育:来自杰出项目的经验[M].鞠玉翠,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3.

[作者:陈银河(1982-),女,贵州天柱人,贵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博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学习情境文化差异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探讨数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实践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