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法指导探析

2021-03-22 05:45梁碧玉
清风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法教师应教材

文_梁碧玉

新课程重视学生的主体精神,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提高是借助科学的学习方法实现的,从某种程度来说,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某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如同找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教师应以语文新课程理念为引领,从语文教与学的情况出发,重视对学生语文学法的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包含学习方法、学习程序与学生智力。任何一种特定的学习方法都包含一定的程序,同时又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末。因此,对学习过程的把控能让学生主动地掌握相关学习方法,增强其灵活性。个别语文教师易满足于学生的标准答案,至于学生为何这样回答,则置之不理或全然不顾。事实上,教师不仅应让学生“知其然”,还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教学《跳水》一课时,当学生认为课文中船长解救孩子的方法最佳时,教师应持续向学生追问:“你是如何判断的?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问题一经抛出,学生纷纷陷入沉思,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回答不拘一格,表扬有独创性的学生。这一教学不仅让学生自主归纳学习过程,还让学生间展开对学习方法的交流。

利用迁移规律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学习迁移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学习迁移应是多元化的、多层面的包括对学习知识技能、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迁移。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两种。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在本质上而言,便是一种学习的迁移。有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通常都善于学习迁移,将学习到的新经验、新方法、新技术、新思路、新想法迁移到新的语文学习情境中,因而其语文学习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扣准教学目标,为指导学习迁移“定向”。教学目标的功能是多样化的,能使教学要求系统化、具体化。要使迁移方向明确、具体而科学,就要研究语文教材的教学要求在全册教材乃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研究课文传授的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这样便能明确这篇课文与前后课文在教学目标上的关联性,为指导学习迁移“定向”,并为后续学习奠基。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上有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教材的内容。显然,“一边读,一边想”,理解重点词句是这册教材重点训练的项目。通过深刻认识教学目标,学生在后续学习中便能举一反三地运用“边读边想”的有效方法。

探寻新旧知识“链接点”,实现知识的“纵向迁移”。

小学语文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在知识与能力上都存在必然联系。在学习新课文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指导学生探究新旧知识的内在链接点,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小学语文某册教材第四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样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再提升,同时又是后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教学目标的“基石”。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分析《白杨》这篇课文,并从中让学生自主理解什么是内容,什么是内容所需表达的思想,让学生明白该怎样从具体内容中体会教材蕴含的思想。显然,学生必须依托旧知(“边读边想”“理解重点词句”)学习新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此时,学生便可以自主地将旧知有效地迁移到新知学习中,理解“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基本方法之后,又会为后续进一步学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真正认识新旧知识的关联,有效地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为后续的语文学习迁移打下基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语文学习进行学法指导,教学生如何学语文比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这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氛围,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以实现学习的迁移。教师应深入钻研语文教材,尤其应重视教法与学法的融合。教必须为学而服务,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以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此外,学法指导还应重视课内与课外的融合。

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且要善于运用学习迁移规律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不断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让学生收获语文学习的精彩。

猜你喜欢
学法教师应教材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教材精读
目录式问题导学法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目录式问题导学法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赵学敏学法作品《沁园春·雪》
体育学法基本定位及其理论建构的必要性(一)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