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更新让教学之树茁壮成长

2021-03-24 05:57周丝雨
中国教师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情境教学目标

周丝雨

【摘 要】站上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是教师的追求。而要站稳、站好,对教师来说,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至关重要。本文着眼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让教学目标扎根沃土”“寻找适当的教学情境”“以有效教学方法为养料”“对教学提问应答加以修剪”四个方面结合具体教学课例进行详细分析,期望给教学实践带来启迪。

【关键词】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 教学方法 教学提问应答

如果你要养树,你得明白根系发达、环境适合、有效施肥、修枝剪叶是根本;如果你要教学,你得知晓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方法、教学提问应答是发力点。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笔者通过参与《做负责任的人》展示课的教学改进,深刻理解了教学理念的更新对于一名教师的重要性。课程打磨过程中的不断思考,让笔者逐步领会了《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教学必须以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做指引。对此,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教学改进过程中的反思,谈谈对教学的感悟,以期给各位同行提供参考。

一、让教学目标扎根沃土

教学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和导评三种功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对于教学素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组织,都要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根本的指向和依据。无论是目前初中仍在使用的三维目标,还是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所强调的素养培育目标,都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具有“定位”的功能。只有将教学目标定在实处,教学才有了自己的“根”,教师才有了施展的空间和条件。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中《做负责任的人》强调责任担当,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在初备时,笔者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为:明确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进行正确评估、合理选择;自觉承担非自愿选择的责任;向履行社会责任却不计代价与回报的人学习;提升素质,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的计划是以知识为逻辑,以抗疫为主线,采取一个知识点对应一个教学案例的方式,边分析边学习,分析案例得出结论。整堂课讲下来,虽然知识点比较全面,但是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学习收效甚微,课后反馈也不够理想。

在正讲时,笔者调整了设计思路。首先设计教学目标时,努力跳出“知识”圈,主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侧重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根据这一目标,笔者调整了教学流程,课堂教学仍以抗疫为主线,但从原来的简单对应知识,调整为让同学讲述亲人奔赴武汉的故事。由个别同学谈疫情期间对父母的守护,触发情感,再由点及面,延伸到无数抗疫英雄的责任担当。由学生讲述身边的战“疫”事迹,提升生命价值,启迪智慧。情感一层层铺进,感悟一步步习得,课堂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比较初备与正讲,笔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上的差异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同。正讲更凸显“人文情怀”,而不是只教给学生抽象的知识。在不断的情感体验中,学生自然而然领悟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从这一转化中笔者也深刻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积极促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初备的设计运用时政教学明晰责任,具有新鲜感,但学生的切身体验感不强,难以落地。正讲的设计充分注重调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以学生为主体,落实教学目标,课堂效果也有了完全不一样的呈现形式。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应把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拓展到学生的日常实践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以说,对课程理念的认知转化,让笔者实现了教学目标设计的华丽转变,实现了这节课的改进与优化。

二、寻找适当的教学情境

“南橘北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表明了环境的重要性。教學情境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亦如此。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选取合适的教学素材,为教学情境添砖加瓦,就成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不二选择。

在《做负责任的人》的初备设计中,课堂导入的情境笔者选用了抗疫期间白衣战士不辞辛苦的画面,包括脸上的勒痕、剪去的秀发、隔窗的泪水……还使用了战士请战、抗疫志愿者奔波的视频以及抗疫前线“00后”们的故事。从数量上来说,素材和情境不可谓不丰富。笔者想用这些丰富的内容打动学生,但在实际教学展开过程中,笔者明显感到,因为信息量较大,情感不聚焦,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

反思初备效果不佳的原因之后,笔者进行了试讲的调整。为了让学生增强切身感受,笔者挑选其中一些画面,采取了由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的形式,安排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演绎白衣战士奔赴武汉前与家人的不舍,以及疫情期间英雄子女照顾家庭、承担责任等画面。之后,由学生分享抗疫英雄故事,并展示自己在“停课不停学”期间助力防疫、抗疫的作品。教学形式虽然比较丰富,也触及学生自身的实际,但是这些情境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仍有一段距离,教学效果虽然比初备有所改善,但依旧不够理想。

基于以上情况,在正讲中笔者再次做出调整,精选学生身边的抗疫情景,用最真实的故事打开学生心扉。笔者择取本土资源,由亲身体验的同学讲述家人的抗疫故事,让学生用最真实的感触分享生活中的感动。由个人到社会,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课堂终于呈现出笔者期待的样子。

反思这三次的设计,笔者认为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教学与学生距离的一次次拉近。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核心,也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抗疫素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引领作用,尤其适合责任担当的话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标的要求,以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为依据,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思维碰撞,自主建构,内化价值。只有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的基础,我们才能找到教学展开的发力点。

就本节课而言,三次设计都是社会中的真实情境,但与学生的相关性显然不同。初备的教学设计选取的情境对学生而言更多是在电视里,理解度不够;试讲的设计选取的情境发生在学生的表演里,但学生认知度、感知度也不够;正讲的设计选取的情境发生在学生的生活里,是发生在身边的真事,学生很快接受并认同。

此外,情境教学本身就应具有“人情味”,要有共情性。触及灵魂深处的东西才最让人印象深刻。以情感知,同频共振,调动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认知的深入发展。电视里的故事学生大部分未曾经历,自然也很难扮演。身边当事人的动情讲述,再加上外在渲染,更能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架起情感交流的桥梁。

情境教学还必须贴近学生实际,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理解的情境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加以思索,由感性认知进入理性认知。这三次设计中,初备的设计显得“高高在上”,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不了解的角色,学生虽然很敬佩,但因为很疏远,所以很难进行判断选择。比如,抗疫中党员的担当,学生虽然在生活中听过中国共产党,了解一些,但初二的学生还未系统学习,理解起来有难度。试讲的设计,讲述抗疫英雄故事,学生容易陷入“英雄主义”的约束,而忽视身边不计代价与回报的平凡人物。正讲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又延伸出新的知识点,让学生真正实现在体验、探究中理解,“跳一跳摘桃子”,效果大不一样。所以,适当的教学情境,需要紧密切合学情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以有效教学方法为养料

肥料好不好,得看会不会用。过度施肥,适得其反;合理布施,更胜一筹。教学若是过于追求形式华丽,而教师的专业素质没有跟上,结果肯定不尽人意。

《做负责任的人》在初备阶段采取的是辩论活动的形式,围绕着“面对严峻的武汉疫情,如果你是医生,该选择承担国家责任还是家庭责任”展开论述。教师本来的预设是正反双方从不同角度论证和说明各自观点的合理性,让学生在辩论中渐渐明晰承担责任有代价也有回报,需要正确评估,合理选择。但在实际操作中,正反双方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争论不休,学生的思维未完全打开,观点不鲜明,甚至出现了钻牛角尖的文字纠缠,完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基于学情考虑,在正讲的教学设计中笔者放弃了辩论的形式,而以小组讨论取而代之。同时,讨论的核心观点变为:承担责任要付出代价,不能有回报;承担责任要付出代价,就要有回报。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例分析,谈谈对前述观点的理解。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责任意识,知道承担责任需要付出一定代价,但是受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所限,他们的责任意识还不够强。在小组讨论的思维碰撞中,学生从生活中提炼、获取新知,从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辩论和小组讨论,从形式和效果上看,显然辩论更能吸引人的眼球,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教学方法是“点睛之笔”,如果“睛”没“点”好,可能适得其反,变成“瞎”龙,这是一定要避免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学方法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学内容基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依托课标和学情,学情不准,养料不对,成长甚微。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应该借鉴普通高中的理念创新,力求“学习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真正落实素养培育。如果学生很少经历辩论,采取这种方式的所谓“新颖”教学则可能碰壁;如果学生思维跟不上教学呈现和推荐的速度,教学可能变成只为少数同学展示才艺而准备的舞台。而小组讨论将学生置于学生的角色而不是医生的角色,基于学生自己的生活阅历而不是想象的或者看到的场景,引导学生围绕观点展开分析,学生思维得以激活,课堂充满生机。以有效教学方法为养料,教师需认真备课,这也是笔者的一条重要结论。

四、对教学提问应答加以修剪

在呵护大树的时候,会修剪是基本功。残枝败叶既不美观,也影响树的生长。时不时修枝剪叶,才能让大树在阳光下焕发生机。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教学。教学要充满力量,也需抓住核心,把握细节,对教学提问应答加以修剪。具有指导性的教学提问应答,应兼顾学生参与的全体性、全面性,以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在初备阶段“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的提问设计,一开始便陷入“灌输”困局。“你認为故事中的这位医生奔赴武汉时会付出什么代价?又会获得什么回报呢?”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立刻应答到位,而对于一些反应比较慢的学生则变成了知识的给予。

在正讲阶段,笔者将问题变成:“如果你是这位医生,面临武汉疫情,你会怎样选择?为什么?”“如果你是医生子女,知道爸爸要奔赴武汉,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这样的设计有了很强的张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处在矛盾纠结中,然后经历思考,做出选择。经过这样的调整之后,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得以提高,同时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等都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知识也在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教师的有效点拨中自然生成。

此外,处理学生的课堂应答也非常需要技巧。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的观点往往出乎意料。例如,关于“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有的学生在讨论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承担责任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也会伴随一定的回报,比如抗疫中白衣战士会付出代价,也会得到国家补助,但是患者给的红包万万不能拿。这位同学的观点具有一定创新性,如果教师简单点评“该同学观点非常棒,做出了合理判断”,那么学生的满足感、观点的价值性都会被削弱。笔者在教学中对这位同学给出如下点评:“这位同学准确把握了回报的界限,对补助与红包的区分正是我们讨论代价与回报的关键点,为你鼓掌!”这位同学在全班的注视下,自我效能感得到增强,这必将对他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及时抓住教学中学生的亮点,给学生以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使知识内涵得以深化,学生认知显著提升。

所以,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和应答需精雕细琢。提问富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用已知探未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要做有心人,对学生的应答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在深化教学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求知欲。通过师生的高效互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认可与巩固,师生在交流、启发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相长。

总之,让教学之树茁壮成长,教师在教学中需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运用适当的教学情境,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精细打磨教学提问应答。教学本是精细活、耐心活。无数教师终其一生探索最优解,以满腔的热情孕育三千桃李。教无定数,学无止境。不论如何教学,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一致的追求。愿教师们乘风破浪,收获成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

zhaojy@zgjszz.cn

猜你喜欢
教学理念教学情境教学目标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