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流研究综述

2021-03-25 06:36李会文
关键词:个体挑战技能

李会文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1 福流的概念界定

20世纪70年代,Csikszentmihalyi 最早提出了Flow这一概念。他指出Flow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当个体沉浸在当下所进行的活动中时,注意力完全集中,意识狭窄,只对该项活动有反馈,并不自主地过滤掉一切与该项活动无关的信息和知觉,无暇顾及与之无关的事情,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并且对当下所进行的活动有指向性和操纵感。[1]中国学者对Flow也进行了研究,并把它翻译为福流、福乐、沉浸、心流、流畅等。清华大学的彭凯平教授首次将其译为“福流”,并指出专注地沉浸在某一项工作或活动中,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常常能给我们带来“福流”体验。无论是在音形意的结合上还是在翻译信雅达的标准上都更加贴切。但就福流的具体概念而言,国内学者至今没有明确界定。

笔者认为,福流是一种感觉、状态和体验。它是个体基于对某一事物的兴趣而自发自觉地投入进去,并完全陷入其中,同时产生了一种忘我的愉悦体验。同时伴随对目标的关注、充实感、时间感知能力的降低等表现。

2 福流的特征和产生条件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福流有 9 个关键特征:在活动中的享受、任务难度与个体能力匹配、目标感、行为自动化、反馈即时、对任务的把控、注意力集中、忘我性、时间丧失感。

国外学者Greetham认为福流具有四个特征:内驱力、对从事活动的控制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兴趣及好奇。[2]

国内学者任俊在其《积极心理学》中指出,福流的产生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一,对活动本身而言,要有明确的结构化构成。第二,个体意识到的挑战和技能之间,应是相对平衡关系。由于个体意识到的任务难度与自身能力的关系,他会产生焦虑或无聊等情绪反应。这些不同的情绪反应,为个体提供了反馈线索,并迫使个体对自身进行调整,从而避免更令自身不舒服的主观体验,调整自己,重新进入福流状态。同时,也有学者指出技能和挑战水平相匹配并不是福流产生的必要条件。第三,福流的发生也与个体特质有关。福流体验的强度和水平是存在个体间差异的。

3 福流的理论模型

Csikscentmihayi 指出个体感知到的自身技能与面临的挑战能否达到平衡状态,是有无福流体验一个重要指标。只有当个体的技能与挑战要求相适应时,个体才能产生福流体验。同时,他也指出挑战和技能是否能平衡,是个体自身体会到的,并非指客观意义上的自身技能与任务难度水平。他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福流的三区间模型。之后又有心理学家提出了四区间、八区间的福流理论分割模型,这些模型都是从技能和挑战的关系角度建构的。[3]

三区间模型认为,在个体知觉到的环境挑战与个体知觉到的自身技能相平衡的情况下,不论二者是高或低,只要二者相当,那么福流体验就会产生。当感知自身技能远高于任务时,个体就会感到无聊;而当感知到的挑战任务难度高于自身技能时,个体会产生焦虑感(如图1所示)。但是后来在 Csikszentmihalyi (1990)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时发现,技能和挑战平衡时,个体不一定产生福流体验;当技能和挑战不匹配时,个体也有可能产生福流体验。因此,Csikszentmihalyi 对该模型进行了重新修订,提出随着情境的不同,个体的福流体验也会发生变化(如图2所示)。个体一开始可能因为技能和挑战相匹配,从而进入福流体验中。而一段时间过后,个体可能会产生无聊抑或焦虑感,如果感受到无聊,个体会自主地增加任务难度;如果感受到焦虑,可能会提升自我的技能水平或者让自己重新回到低挑战层次上。此时,当个体技能与任务难度再一次平衡时,人们会重新感受到福流。但是也有研究者提出不同观点,认为当个体重新回到较低的挑战层次时,此时是否处于福流状态值得讨论。因此又提出四区间模型(如图3所示)。后来, Carli(1988)等又对四区间模型进行修正,定义为八区间模型,他们将挑战和技能分别分为低、中、高三个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个体感受到的挑战和技能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如图4所示),并且提出福流体验仅存在于高度技能和高度挑战的情况中。同时,他们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八区间的福流模型是更加科学的。

图1 福流体验原始模型

图2 修正后的福流体验模型

图3 福流四区间模型

图4 福流八区间模型

但是福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及感受,仅仅采用以上简单且机械化的操作定义,以此为依据就判定个体是否产生了福流体验,并将福流的研究仅限定于高挑战性的活动中,也难以解释人们在进行低挑战性任务(如从事娱乐活动)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有福流体验这一现象。冉俐雯、刘翔平(2013)在对344名全职工作者调查时发现,低挑战的娱乐活动同样也能给个体带来福流体验。他提出,任务难度和能力水平都处于高程度时,这样的匹配平衡的确能带来高的福流体验,但这并非产生福流体验的唯一充要条件,对任务的兴趣倾向同样是福流能够产生的必备条件。当个体对活动或任务有兴趣时,即使没有达到挑战与技能无法同时达到高水平而匹配,也可以获得较高的福流体验。[4]

4 福流的测量

4.1 访谈法

Csikszentmihalyi 就是采用访谈的方法,提出了福流这一概念,并由此确立福流的几个基本动力学特征。在访谈之前,研究者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同时根据被试的情况,作出相对具体的变动,这样的方法,有助于研究者对被试的福流体验有真实而细致的了解,但另一方面,该方法容易受到“实验者效应”的影响。

4.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是研究福流的一个较为普遍的方法。研究者也用此方法来确认福流的维度。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福流量表主要有Jackson和其同事共同编制的福流状态量表(Flow State Scale, FSS)和倾向性Flow量表(Dispositional Flow Scale,,DFS)。[5]FSS由一开始测量运动中的福流,发展到可以测量更多领域的福流,它在研究福流水平上得到广泛使用。DFS主要是对福流的倾向程度进行评估,用来测量个体参与某项活动时,产生福流体验的可能性以及福流状态高低。国内的学者刘微娜(2010)也将此量表进行了中文化,编制出《简化特质流畅量表》和《简化状态流畅量表》。[6]

4.3 经验抽样法

该方法可以很好地收集被试的即时体验,了解个体真实的体验及体验水平。它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要求被试即时报告其注意力集中的水平、参与度和喜悦程度,三者相加进而得出测量结果。尽管它比访谈及问卷调查更加客观,也更加精确。但在研究中学者们也发现,该方法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它在收集被试体验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影响被试的行为表现,尤其是在测量运动员福流体验和发挥程度时,该方法很可能会影响到运动员的水平发挥。

5 福流体验的相关研究

关于福流的研究大致主要集中于五个领域:

5.1 体育运动中的福流体验研究

在体育运动中对运动员福流体验的研究相对较多,这些研究集中于揭示影响运动员福流状态的因素,以及福流体验水平与运动员成绩水平的相关性。胡咏梅、孙延林(2004)通过研究发现,参加比赛的良好动机、赛前的身体及心理准备状况、计划准备、自信水平和积极的态度、赛前唤醒水平是诱发福流体验的主要因素[7]。喻晶(2006)对我国优秀的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进行研究,着重探讨其在赛场上的福流体验以及产生该体验的影响因素,结论表明在赛场上运动员产生了福流体验,并且受到7个因素的影响,包含比赛前恰当的心理准备状况、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该项运动上的个人能力、高峰体验、教练的指导作用、自身战略措施、裁判的现场影响等。[8]肖复明(2014)在基于福流理论,揭示篮球运动进球时的福流体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他参考重新编译过的 《流畅状态量表》,对量表进行重新修正并检验。研究得出运动锻炼的年限不同人们的福流体验也有所差异的结论,这一结论体现在目标情绪、愉悦舒畅两个维度上,男生女生在福流体验中的挑战技能平衡上存在性别上的差异。肖复明指出,社会和学校应该从福流角度出发,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提倡篮球运动,把该项活动融入到大学生课余休闲活动中,促进其获得福流体验及身心健康发展。[9]

5.2 教学过程中的福流体验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福流理论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王铮芳对学生数学考试中的福流成绩研究表明,高动机的学生更乐于接受挑战,并且比低动机的学生更多地体会到福流;学生数学考试中,其福流状态的得分只与数学学习的内部动机有显著正相关,与外部动机没有关系。[10]同样,朱津沙(2008)也研究了长沙964名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福流体验。其研究表明在外语教学与学习中福流体验同样存在,这种体验不存在年级上的差异。小学生的福流体验水平与其考试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福流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内部动机,从而使学生们学习外语的兴趣得以保持,进一步提升其学习效果和成绩。[11]毛春梅认为福流体验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中意义重大,要通过提升学生的专注力、掌握学习规则、明晰自我定位、习得反馈中帮助学生营造学习福流体验。[12]

5.3 休闲活动中的福流体验研究

部分研究者对休闲活动中的福流体验进行了研究。蔡肇建(2014)在研究老年人休闲娱乐活动中的福流体验时,得出老年人在休闲中的福流体验与其休闲满意度、主观幸福感都成正相关关系,并且福流能够预测其主观幸福感的结论。[13]曹花蕊、杨铠(2013)研究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福流体验,证实在旅游中的福流体验影响游客的态度及后续行为,试图探讨游客福流的主要特征,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影响游客福流的机制模型,该模型对旅游企业管理的实践有很大意义。[14]苏榆(2013)对跳广场舞人员在跳舞过程中的福流体验以及幸福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跳广场舞时的福流体验与幸福感有显著的正相关。[15]

5.4 艺术活动中的福流体验研究

有人对特殊的艺术活动,比如在书法创作、美术创作或舞蹈过程中的福流体验及影响因素作了研究。王洪等人(2005)指出,在绘画过程中,绘画年限的不同,在福流体验上也有差异。5年以上的绘画者,比5年以下的有更高的“平衡感” “明确的目标”“清晰的反馈”和“协调感”的体验。[16]鲁春霞等人(2012)对不同等级舞蹈比赛中舞蹈运动员的流畅体验进行研究,发现临场环境氛围、对方选手名气和教练员的情绪和指导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舞者在舞蹈比赛时的福流体验状态。[17]

5.5 福流体验的跨文化研究

关于福流体验,还有学者对其进行了跨文化研究。Massimini 研究挑选了多个国家地区的人群进行福流体验研究,其研究证实,不管是位于意大利的乡间小镇,还是泰国曼谷、还是美国亚历山大,人们均证实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过福流的产生,并且被试们所形容的自身感受与Csikszentmihalyi的福流理论模型基本吻合,所以,Massimini 认为不分年龄、文化特征抑或健康状况,福流是全世界所有人类都可以体验到的经验特质。Moneta(2004)采用经验抽样研究法对比研究了中国和美国高中生的福流体验特征。结果表明福流存在文化差异:中国人更可能在低任务难度和高技能的匹配下得到福流体验,而西方人更可能在任务难度和自身技能都比较高的匹配中收获福流体验。Moneta 认为,这可能是由长期以来形成的中美文化差异导致的。所以,文化背景因素不同的情况下,福流体验的不同是存在的,故而,福流体验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的自我成长和社会文化的演变及融合。

6 研究展望

在未来,我们需要对福流进一步明确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福流的维度进行测量,构建适合中国的本土化的福流结构模型,并制定本土化的测量工具。同时根据切合自身的福流模型,找出中国人在进行各种任务时福流体验的影响因素,从而进行更好的干预与对策研究。关于福流的研究成果为多个实践领域提供了积极的启发和现实的指导。我们应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对工作者或者学习者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拓展福流的研究领域,比如应用领域,小到指导一个人从事任务时如何提高福流体验,大到福流体验研究在教育领域中深层次挖掘,这必将为我们的教育提供更好更多有针对性的指导。

猜你喜欢
个体挑战技能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