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议题式”教学模式研究

2021-03-25 06:36梁丽圆
关键词:议题学科核心

梁丽圆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进入了新时代。新的时代对教育理念也有了新的要求。2018年1月17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与表述。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政治学科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研究新的热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在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该何去何从?朱明光教授指出:“把思想政治课塑造成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时代必然趋势,学科活动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1]“议题式”教学模式则是对活动型教学要求的具体落实。涂小云、兰清认为:“议题式教学便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行之有效的一种形式。”[2]那么,什么是“议题式”教学模式?为什么要构建“议题式”教学模式?如何构建“议题式”教学模式?这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所必须正视和回应的关键问题。

1 核心素养理念下思想政治学科“议题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随着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公布和核心素养的提及,学界对“议题式”教学模式的探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为进一步探讨思想政治学科关于“议题式”教学的内涵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和参考。周军海从课堂教学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本质两个方面揭示出“议题式”教学模式是以“议”实现核心素养的一种活动型课程载体。[3]基于此,本文所指的思想政治学科“议题式”教学模式是指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活动议题为纽带,创设教学活动情景,以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为前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感知学习与实践操作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四个核心素养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1.1 “议题式”教学模式的理念是核心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4]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与立德树人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立德树人要求突出育人价值,强调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同时注意引领学生的理想信念、传递价值追求等。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要求的具体化。“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科学精神”关乎学生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与能力;“法治意识”关乎学生捍卫尊严、守护正义的价值观;“公共参与”关乎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应有的能力和态度。“议题式”教学模式必然以核心素养为理念指导。[1]培育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点是对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郑玉群认为:“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有利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5]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说的观点,人的认知领域划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级,从“识记”层级到“评价”层级,是一个从低级能力到高级能力的变化过程。目前,高中政治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重心多放在“识记、领会、运用”这三个层级,而忽略了对“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能力的培育,即课内对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帮助较少。而“议题式”教学模式则是强调通过课内的议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创造等高阶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教学模式与“议题式”教学模式在能力培养上的对比图

传统教学的话语权多在教师手上,是“讲授型”课堂,偏向于理论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长此以往容易造成两方面的后果:一是使得部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渐渐失去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尝试,不利于思想政治学科的发展;二是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属性产生误解,以为政治课就是一个只需要背背就过的课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议题式”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与自主性,以开放性的态度开展课内议题活动,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强调发挥学生的高阶能力,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强调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

1.2 议题载体是学科活动

思想政治学科“议题式”教学模式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强调以更开放的态度开展课内议题活动,侧重在课内进行高阶能力培养,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这样的语境下,学科活动则显得尤为重要,学科活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卢梭认为 “经验和感觉是人类真正的老师”,[6]强调了经验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重视通过个人的经验来学习,也就是强调活动的重要性。杜威在卢梭等前人的学说基础上,构建了活动教学完整理论体系,他提出的“做中学”的主张对近代教育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这里作为“议题式”教学载体的活动,旨在培育学生发展的学科核心素养,目的是促使教师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对周围的生活和社会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探索的过程中感悟生活、获取知识、培育素养,从而促进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强调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2 “议题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2.1 “议题式”教学模式是核心素养理念落地开花的实践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自1996年教育部提出素质教育至今我国已经进行了八次教育改革。2013年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历时4年之久,最终2018年1月16日公布了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此次课标的核心在于明确规范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体系,其中倡导的“构建活动型思想政治学科”成为最大的亮点。课标对政治课程提出了培育核心素养要求,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全面发展,强调把“学科活动”放到至关重要的地位。[7]从这一课程理念可以看出活动对于高中政治课的重要性,而“议题式”教学则是落实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要求的具体形式,“议题式”教学含义中“以活动议题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是使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开花的追求和实施。

2.2 “议题式”教学模式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8]恩格斯将这些需要分为生存、享受、发展体力和智力。作为具体存在的自我,也在实现这些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其丰富性。自我的全面发展就是在发展丰富的社会关系和满足丰富的个人需要中获得的。教育以生为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归根结底在于是否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有需求得到满足,人们才会更为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作为政治教学的新模式,“议题式”教学模式将议题融入贯穿到教学内容里,强调学生参与,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从而实现个体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3 “议题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策略

“模式”其同义词是“模型”“范式”,意思是指事物的标准样式。根据教育家威尔、乔伊斯提出的教学模式理论,可以得出“议题式”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主要是理论支撑、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议题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等于说放弃原来的教学模式结构,而是基于原有的教学模式基本要素以构建新的教学模型。本文围绕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阐述 “议题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3.1 教学目标的确定以核心素养目标为导向

依据最新公布的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是一门综合性、活动型的学科,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目的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那也就意味着,高中政治课除了要完成学科知识的任务,还承担着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德育功能。所谓德育功能,就政治课而言,就是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议题式”教学模式最终目的是学生通过围绕议题展开活动,在过程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这里强调的素养目标,是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与此前所提的“三维目标”有明显的区分。“三维目标”通常上是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观目标三个层次,从划分的标准来看,是强调素养的层次。“核心素养”目标首次提出是在2014年,而后逐渐完善和普及。“学科核心素养(思政)”划分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方面,划分标准则是以素养的内容为参考。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目标,是从层次到内容的深入,两者的出发点是学生,落脚点依然是学生。但不同的是,前者学生主体性较弱,后者主体性较强,是从“注重多维知识的教学”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发展过程,体现了“核心素养”对“三维目标”的跨越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来说是存在包含、批判以及发展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目标关系图

与三维目标对比,“议题式”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体验性,而传统三维目标的设置具有相对局限性,倾向于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学习课本知识,然后运用知识分析事件。这样的流程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利于学科素养的培育。而“议题式”教学模式下的目标制定则要求始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是教师死板地讲解知识,套用知识分析事件,而是学生从自身出发,去思考个人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强调给学生更多的主体活动和感悟,也就是从“注重多维知识教学”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在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指导、选择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学生的素养可以转化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促使其追求崇高的理想,如此则我们所说的德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3.2 构建“共情”情景

3.2.1 课前确定活动议题

最新公布的课标(政治)倡导“内容目标—活动议题”的模式,也就意味着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牢牢抓住内容目标这一依据。因此,“议题式”教学模式中的活动议题构建必须以培育核心素养为旨向,以课标和教材、学情分析为依据和前提。以高中人教版新教材《思想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中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例,教师可以确定议题为“中国梦,谁的梦?”,以培育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素养为目标,以梦想为主线即从个人梦出发——探索中国梦是什么梦——思考中国梦与世界梦又有什么联系——最后落脚回到自己如何处理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关系。这样就变抽象的内容为生活化的议题,学生在多元化的亲身体验中更有利于增强认同感,也就进一步达成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养成。总的来说,活动议题的确定并不是任意的,是以一定的教学目标——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这也就说明了教学目标与议题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教学目标指导议题的设置以及议题活动的开展,议题活动开展的过程又能恰当地反馈出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3.2.2 课中以“学科活动”为载体

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活动,离不开实践,而思想政治课的活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议题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是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就是构建“学科活动”,构建“学科活动”的前提是要确定有效的活动议题。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着重讲述教学内容,是偏向于分析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的“讲授型”课堂。这也就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弊端,教师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中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议题式”教学模式则把“活动”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在这里,要明确“议题式”教学中的“活动”是什么意思。第一,这里的活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如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形式单调的课内活动,而是采用“内容目标—活动议题”模式,将活动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之中,既要求活动化课程,也倡导课程化的活动。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历练过程中既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又能够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感悟中逐渐内化为自觉的价值取向,即强调知识的发生、素养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第二,尊重个性发展,开展多元化的学科活动。“议题式”教学模式构建强调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开展多元化的学科活动,不仅是落实课内的活动要求,更是要做到课内、课外活动多元化。第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所建构的“议题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学生及其学习的主体性和双向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他们自己建构新知和旧知之间的联系,去主动发现问题,思考和解决政治观点或社会现象,从而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3.3 教学评价以多元化为原则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需要借助与此相对应的评价体系来检验。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根据,以评价标准为原则对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进行量化分析,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受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大多教学评价采用传统的直观的书面测试形式,如课堂检测、单元测试和期末考试,只注重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记忆情况,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品德素养方面的评定。这显然将评价结果与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行为、情感表现相割裂,既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应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形式。教学评价应该与素养目标同步,与学科素养理念相匹配,与教学活动过程相呼应,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首先,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议题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课堂上学习行为的表现,因此评价不应该单一地限制于只有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应将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纳入评价环节。但由于学生的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和主观性,教学评价应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为辅。

其次,评价方式要多元化。“议题式”教学模式的多元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课后作业和课堂情况考勤这样的形成性评价,更多关注他们在学科活动过程中的状态,并应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评价方式上也要采取更多样的策略,既有形成性评价也有终结性评价等评价方式。

最后,评价内容要多元。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学评价不单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和情感表现,因此对其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

4 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议题式”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普及,与此相适应的“议题式”教学模式的探讨也逐步深化,而该教学模式在构建、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挑战。如何有效运用“议题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学校、教育者、受教育者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本文着眼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议题式”教学模式的构建,针对教育者这一主要主体提出此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4.1 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巧设议题

“议题式”教学的关键点在于“议”,在于议题的设置是否合理、有意义。能引起学生参议热情的议题是合理的议题,能让学生在参议过程中内化生成素养的议题就是有意义的议题。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准确把握素养理念,巧妙设置联结课程内容和核心素养的“可议话题”。这样才能确保“课程内容活动化”的实效性,避免学生在开展“议”的活动中偏离主题。

以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为例,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以“畅谈新时代”“解读新时代”和“践行新时代”为线索,设置对应阶段议题,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议题探究过程中使核心素养目标落地生花。课例议题设置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课例议题设置流程图

4.2 主动打造活动课堂,寓教于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认识脱离不了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外界物质与意识的相互作用;没有相互作用,也就形成不了认识,也就改造不了世界。传统的教学是建立在“传授—接受”教学模式基础上的注重教师如何传授知识的方法体系。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着重讲述教学内容,分析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讲授型”课堂。因此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弊端,就是教师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学习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议题式”教学模式则把“活动”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采用“内容目标—活动议题”模式,以学科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在过程中培养学科能力、学科素养。同时强调,学科活动并不局限于40分钟的课内,还应结合具体的主题将其延伸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指导、选择自己的行为,进而转变为自身的行动信念,以此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的素养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崇高的精神追求,逐渐内化成一种人格力量,德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以《思想政治》教材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七课“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中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通过参观纪念馆、重走长征路、收集资料等方式围绕课程主题进行活动参与、体验的交流、分享,从而激发学生对“什么样的精神才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思考。相比纸上谈兵平淡的故事讲述,学生在多元化的亲身体验中更有利于增强认同感,进而进一步促进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养成。

4.3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立德树人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要靠教师去落实。教师作为传道者,承担着传授知识、铸魂育人的重任,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道德情操。“议题式”教学模式,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议题的选择与设置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信仰马克思主义,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教师要心系家国情怀,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自身特点,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新课堂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议题形式达到育人的效果。

猜你喜欢
议题学科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