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中药防治疫病应用探析

2021-03-25 12:20姜立娟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石菖蒲苍术艾叶

姜立娟,魏 岩,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疫病又称“时行”“时气病”,是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死亡率较高的一类疾病[1]。芳香中药气味芳香,又称“香木”“芳草”“薰草”,其性辛温香燥,升散走窜,具有芳香避秽、开窍化湿、宣清化浊、通调气机等功效,在疫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笔者对芳香中药在防治疫病源流、应用及作用机理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芳香类药物在疫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芳香中药防治疫病历史溯源

芳香药多为植物药,具有芳香特质,但并不是所有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都能归入芳香药的范畴。中医学的“疫病”属于现代医学传染病范畴。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文献记载用苍术、石菖蒲、白芷、降香、木香、丁香、艾叶、硫磺烟熏以“避秽驱邪”。《山海经》中记载:“薰草……佩之可以已疠”;《中藏经》记载“丁香花、檀香、麝香等”制成香囊佩戴以防疫。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采用搐鼻、涂鼻、佩香、烟熏芳香类药物防治外感温热病,如用赤散搐鼻,雄黄散涂鼻,太乙流金散烟熏等。此外,《千金翼方》记载,可内服“大金牙散”“小金牙散”以防疫。宋代芳香疗法盛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圣济总录》记载了诸多芳香逐疫方药,如正气散“顺气宽中,辟除瘟疫”,香苏散“治四时瘟疫、伤寒”。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上品》记载木香、麝香等药具有防疫辟秽作用,“ (麝香)香者……正气盛,则自能除邪辟秽也”“(木香)主邪气,辟毒疫温鬼……气极芳烈,能除邪秽不祥也”。明清开始,成药广泛应用于疫病预防,《温疫萃言》之避忌法载“张三丰方,治天时温疫疠气,用孩儿菊,俗名醒头草,取叶塞鼻中,秽气不染”。吴机提出“以绛囊盛七宝如意丹佩胸前预防疫病”。陈可冀《清宫配方集成》中收录的芳香避疫方“避瘟散”,全方20多种药,绝大部分是芳香药,如苍术、白芷、薄荷、石菖蒲、木香、草果、藿香等[3]。

2 芳香类中药防治疫病的作用机制探讨

2.1 芳香类中药防治疫病的中医理论基础

“伤寒之邪自毛资而入,时疫之邪自口鼻而入”。正气虚衰、运气异常、气候失常、外感邪毒等都会导致疫病的发生,吴鞠通认为:“疫为秽浊之邪,自口鼻入里,循经传腑,每多变化。”其发病与湿热、湿浊、寒湿之气密切相关,其中多兼夹湿邪。湿邪为病,常犯脾胃,致脾不运化;湿邪重浊黏腻,易阻滞气机,脾功能失常,气机不运,兼夹他邪,导致病情复杂多变。芳香药能够化脾之湿邪,通肺之气机,使脏腑功能正常,则正气充足,邪不可干。《药品化义》记载“香气入脾”“香能通气,能主散,能醒脾阴,能透心气,能和合五脏”。徐大椿认为,“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强调“芳香之气助脾胃”“中气不运,皆属于脾,故中焦气滞宜芳香,以脾胃喜芳香也”。芳香中药气味辛香,性温善通,辛能行气,香能通气,易于从口鼻吸入,能够外走肌表、内助脾胃、宣畅气机,具有疏理气机、健脾化湿、开窍醒神、避秽防疫等作用,能够固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邹滋九总结曰:“夫疫为秽浊之气,古人所以饮芳香,采兰草,以袭芬芳之气者,重涤秽也”,契合疫病病机,被广泛运用于疫病的治疗与预防中。常用芳香之药有佩兰、藿香、郁金、降香、石菖蒲、白豆蔻、草果、丁香等。

2.2 芳香类中药防治疫病的现代机制研究

芳香类中药防治疫病的主要药理机制是抗菌、杀菌、消毒、抗病毒、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诸多研究证实,芳香中药的挥发油可经口鼻吸闻、皮肤渗透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挥药效,增强人体防御能力,从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4]。艾叶挥发油、艾叶提取物、艾烟对多种细菌、真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5],艾叶挥发油能够体外抑制流感病毒(IFV)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6];艾条熏蒸有很好的灭菌效果[7],艾绒烟熏对ICU空气中自然菌有很高的抑制率,且对皮肤、黏膜无刺激性,对人体危害性较小[8];北苍术烟熏杀菌效果明显,杀菌率为70.8%[9];苍术中的苍术酮对乙型流感病毒和H3N2、H5N1甲型流感病毒均有杀灭作用[10];艾灸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及抗体的形成,促进人体内环境稳定,增强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11];广藿香芳香化浊、和中化湿,其提取物广藿香油和广藿香醇具有显著抗菌、抑制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的作用[12-13];预防性地使用雾化吸入中药熏香剂(藿香、苍术、艾叶、肉桂、山萘等)挥发油,可以缓解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免疫力低下[14];柴胡挥发油提取物具有抗炎、抗细菌和抗病毒作用,能干预c AMP及抗病毒蛋白的合成及分泌等,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15]。

3 芳香中药防疫的具体应用

芳香类中药防治疫病有外用和内服之分。内服方药剂型丰富,包括丸、散、汤、膏等。外用主要有烧熏法、香佩法、沐香法、取嚏法、涂抹法等[16]。

3.1 内服法

刘奎《松峰说疫》记载:“治法于未病之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认为内服芳香药,能够芳香避秽、固护正气,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书中记载福建香茶饼能“辟一切瘴气时疫,伤寒秽气”,将麝香、冰片、沉香、白檀、儿茶、粉甘草等药研为细末,以糯米汤调,丸黍米大,含在口中使其溶化。《备急千金要方》、《肘后备急方》记载用白芷、石菖蒲、干姜、蜀椒、桂心、细辛等预防瘟疫。丁尧臣记载:“五月五日午时,多采苍耳嫩叶阴干收之服二钱,或水煎服亦可”以辟疫。 此外,还有屠苏酒、椒柏酒、豉术酒、松毛酒等。

3.2 香佩法

香佩法是利用悬挂或佩戴含挥发性的中药来防御传染病邪侵袭的方法,佩带的部位一般是胸前、臂上及门、床角等。古代用于佩戴的复方有老君神明白散、太一流金散、赤散、辟瘟杀鬼方、除秽靖瘟丹等。现代人们常用的药物包括芳香化湿类的藿香、佩兰、苍术、草果;芳香行气类的檀香、沉香、木香、橘皮、甘松;芳香开窍类的麝香、苏合香、石菖蒲等;芳香疏散类的香薷、白芷、辛夷;芳香散寒止痛类的干姜、丁香、高良姜、花椒,制作成各种香囊随身佩戴,或悬于门户、床角等地方,或制作成香药枕头等用以辟秽防疫。

3.3 烧熏法

烧熏法是将药物燃烧,取其烟气上熏,改变疫毒存在的环境以消毒防疫的方法[17]。《松峰说疫》记载了许多烟熏防疫的方剂,以及焚烧丁香避瘟、焚烧降真香避天行时气等。《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记载的避瘟丹由乳香、降香、苍术、细辛、川芎等组成,并谓:“此药烧之能令瘟疫不染,空房内烧之可避秽气。” 烧熏法燃烧的药物可以是单味香药,也可以是多种香药混合,常用的药物主要有艾叶、苍术、降香、白芷、高良姜、石菖蒲、芸香、檀香、沉香、安息香、香附、藁本等。

3.4 沐香法

运用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沐浴发挥其清洁、祛秽、温经、散寒的作用。如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白茅香、茅香、兰草,并煎汤浴,辟疫气”。《松峰说疫》载有煎汤沐浴祛秽避瘟的方剂,如“于谷雨以后,用川芎、苍术、白芷、藁本、零陵香各等分,煎水沐浴三次,以泄其汗,汗出臭者无病”。或用艾叶或姜片等煮水泡脚,散寒化湿,振奋阳气,抵御外邪。

3.5 取嚏法

取嚏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是用药物刺激鼻腔,使不断地打喷嚏,通过宣发肺气,以达到防疫目的的一种方法[18]。可用搐鼻散、透顶清凉散、通气散等嗅鼻,或用雄黄和麻油涂鼻。亦有用孩儿菊、花椒、苏叶、降香、檀香、雄黄、马尾松枝、菁草等塞鼻以杜染。常用的药物有皂荚、薄荷、川芎、细辛、冰片、鹅不食草等,单味便可取效,方剂有通关散、上清散等。

3.6 药物涂抹法

雄黄散研末,用水调涂于五心、额上、鼻人中及耳门等处,以灭菌杀毒,防止呼吸道传染病。

4 小结

芳香类中药作为治疗新型冠状肺炎等疫病的潜力药物,其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仍存在一定空白,还需更多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行证实。

猜你喜欢
石菖蒲苍术艾叶
端午佳节话艾叶
苍术行情疲软运行
我向往石菖蒲 一样的人生
石菖蒲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析
GC法同时测定不同种类苍术中6种成分
HPLC法同时测定艾叶中7种成分
石菖蒲挥发油SFE-CO2萃取工艺的优化
关苍术根茎中苍术酮含量及变化规律研究
萆薢、石菖蒲药 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最佳配伍比例的药效学研究
艾叶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