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毒梭菌中毒症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2021-03-27 19:00李小婷
中兽医学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肉毒梭菌病牛

李小婷

(甘肃省临洮县中铺镇畜牧兽医站,甘肃临洮 730512)

肉毒梭菌中毒症是一种常见的中毒性疾病,牛因摄入肉毒梭菌毒素,运动神经被麻痹,直接引发间歇性神志不清等症状[1]。这种疾病在世界各个地区都常有发生,因此养殖者只有科学掌握肉毒梭菌中毒症的发病原理和流行特点,才能准确掌握其诊断方法,最终实现有效预防。

1 发病原理

肉毒梭菌属于芽孢杆菌的一种,具有腐生性。与普通菌群有所不同,肉毒梭菌可以产生相似药理学,是菌群的集合体。该菌无荚膜,能运动,有鞭毛,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2]。因为带有腐生性,肉毒梭菌具有厌氧特征,多寄生于变质的青贮饲料或腐肉、尸体中,从而产生多种毒素,形成传染源,在动植物中大量繁殖,衍生细菌。肉毒梭菌的血清型种类繁多,大概有7 种,可产生芽孢。不同的菌种对生长温度的要求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讲,30℃~37℃最为适宜。自然居留场所以土壤为主,其中B 型和E 型菌种常常寄生于潮湿性土壤中,D 型菌种常常寄生于碱性土壤中,C 型菌种则习惯寄生在酸性土壤中。感染了肉毒梭菌的病牛一般不会将病毒传染给健康牛,因此,病牛并不是肉毒梭菌感染源,而是食入肉毒梭菌的动物或带有病菌的感染体。肉毒梭菌对胃酸、胃蛋白酶和胰酶有较强的抵抗性,因此该种毒素在病牛的消化道系统中不易被破坏,直接在体内增殖,引起中毒症。

2 发病症状

肉毒梭菌的潜伏期较长,一般维持在15 d 左右,即病牛在感染后不会及时出现发病症状[3]。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出现超级感染病例,发病时间将大大缩短,基本维持在数小时内,机体迅速麻痹,在未出现典型发热症状的情况下死亡,死亡时间最短为12 h,部分急性感染病例发病缓慢,死亡时间在18 h 之内。感染肉毒梭菌中毒症的病牛,临床表现为头颈部麻痹,只有沿头颈部蔓延至四肢和侧卧,这种渐进性肌肉麻痹会直接让病牛间歇性神志不清,吞咽咀嚼困难,在患病中后期,可能会出现起卧困难、站立不稳、大量流涎、运动失调等情况,最终食欲废绝,舌头常垂于口外,严重者还会呼吸困难,甚至不食,瞳孔散大,多用腹式呼吸,前肢外展,排尿减少,并伴有严重的呼吸音,直至呼吸衰竭。只有个别感染轻微的病牛,在患病后1 个月左右能够自行康复。

3 流行特点

母畜和公畜的发病率不同,一般来讲,母牛比公牛更容易受到肉毒梭菌感染。病牛排出体外的肉毒梭菌,可以长期与带有污染的土壤共存并形成芽孢,当健康牛摄入之后,就会引发中毒症。该病症无传染性,基本以病牛和病毒为感染源,多发于春夏时节,冬季的暴发率较低。这是因为夏季(或者5 ~9月份)温度高,空气湿度大,并伴有自然降水,因此,牛的饲料(玉米、青稞、大豆等)容易发霉、腐烂和变质,滋生肉毒梭菌,在牛体内大量繁殖。

4 诊断方法

4.1 病理变化

肉毒梭菌毒素直接影响的是牛的运动神经,而非中枢神经系统,加之很多病牛在病死后不会发生特异性病变,因此,养殖户难以通过明显的病理变化判断出牛是否感染肉毒梭菌中毒症[4]。一般而言,病牛因为食道麻痹,所以在日常饲养可能伴有恶臭味,养殖户可以观察到其口腔内部会有部分蓄积食物。

4.2 病理解剖和诊断

在病牛解剖时会发现非特异性病变,如肺水肿或充血,心内膜、心外膜出血,实质器官小肠黏膜肿胀性病变,肠黏膜炎症等。在诊断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该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因素进行实验室诊断,在病牛胃肠内做毒素试验,将肠胃蓄积物与2 倍生理盐水相混合,静置1 ~2 h,保证其在充分研磨下释放毒素,将混合物分为2 份,第1 份不加热,第2份加热对照,不加热的1组供毒素试验,加热的1 组在100℃的温度条件下静置30 min,并用小白鼠作为实验,如果在注入第2 份混合物之后出现死亡,而注入第2 份混合物的白鼠没有明显症状,则可以确定病牛患有肉毒梭菌中毒症。

5 防治措施

肉毒梭菌中毒症具有发病时间短、病情进展快的病理特征,应及早治疗,并注重病毒防御,将严防严控、疫苗注入、药物治疗、药剂治疗相结合,以提升肉毒梭菌防治效果。

5.1 日常管理

首先,养殖人员要加强预防措施,尤其要加大对牛饲料的保管力度,确保饲料储存在干燥、通风、清洁的地方,防止饲料发霉,在喂养过程中及时发现饲料霉变程度,禁止给牛喂养变质饲料、干草,以免引起肉毒梭菌的大量繁殖。其次,养殖人员还应做好饲料调制,适当补饲,根据牛的每日营养摄入标准,均衡摄入食盐和微量元素,科学配置饲料营养比例,保证钙、磷、钾等微量元素,尤其是磷元素的供应,防止牛出现异食癖,避免其喝脏水、食腐肉、舔尸体的行为。再次,要加强肉毒梭菌疫病的宣传,让养殖户提高对肉毒梭菌的重视,对病死的牛羊进行消毒深埋处理,确保尸体处理的无害化,并对其粪便、骨骸、圈舍及时消毒,及时清理圈内垃圾,做好日常灭鼠、灭蚊、灭蝇工作,保证牧场周围的水源和水草的清洁,有效防止肉毒梭菌的寄生与传播。最后,要科学选择养殖方式,在春夏季应以放牧方式为主,秋冬应以圈养方式为主。

5.2 疫苗注射

在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应该根据“六不漏”原则,定期为牛注射免疫疫苗。肉毒梭菌并不具有传染性,只是会出现中毒症状并伴有散发性特征,因此,养殖人员应每年对牛进行2 次免疫接种,可有效预防肉毒梭菌的发生和传播。对于健康牛群,可在其体内注射灭活疫苗,紧急接种C 型肉毒梭菌菌株,以C62-6 和C62-4 为主,防止牛群出现C 型肉毒梭菌中毒症,经过甲醛溶液灭活脱毒,结合氢氧化铝胶制出液体,免疫期为1年,接种时采用皮下注射,注射计量维持在10 ml 即可达到防治效果。有些牧民对疫病防控的了解程度不够,因此容易忽视疫苗注射的重要性,建议当地疾病防控部门要积极宣传,广泛传播科学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升高密度肉毒梭菌疫苗的注射率,从而提升免疫质量。

5.3 药剂治疗

肉毒梭菌中毒症一般具有发病快的特点,因此养殖人员除了加强日常巡视,加大养护力度外,还应该及时采用药物治疗,在确诊后及时静脉注射多价肉毒梭菌抗毒素血清药剂,每只成年牛注射800 ml,最低不能少于500 ml,每日1 次,可以有效缓解中毒症状。在确定毒型后可以使用抗毒素,达到中和毒素的效果。肉毒梭菌对碱性环境的生存率不高,毒素容易被破坏,因此可以用0.1%高锰酸钾溶液、硫酸镁溶液等腹泻类药剂,对病牛进行灌肠洗胃,有效清除病牛肠道内的残留毒素。对于呼吸困难的病牛,养殖人员应使用呼吸兴奋剂。对于阵发性痉挛的病牛,可给其服用镇静剂或者强心补液治疗,增强其体质,调节胃肠功能和呼吸道功能。用1 000 ml 的5%葡萄糖盐水+50 ml 的5%碳酸氢钠注射液静脉滴注,也可以缓解病牛状况[5]。对于体温较高,具有继发性发热现象的病牛,可以注射磺胺类药物来预防肺炎;还可以使用抗菌素类药物,如青霉素、土霉素等,或利用盐酸进行辅助性治疗,剂量为l mg/kg,可有效缓解病牛的麻痹症状;还可以使用单醋酸芽碱,或者盐酸胍,有效增强病牛的肌肉紧张性,从而缓解麻痹症状。

6 结束语

患有肉毒梭菌中毒症的病牛,严重时会直接引发死亡,是一种常见的中毒性疾病。血清型种类繁多,潜伏期较长,超级感染病例的发病时间较短,在患病前期、中期、后期各有不同表现和症状。因此养殖户应该科学规避肉毒梭菌中毒症的发生,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加大对牛饲料的保管力度,及时注射疫苗,并做好药物治疗,以降低肉毒梭菌中毒症发生率,提高其治愈率。

猜你喜欢
肉毒梭菌病牛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复合丁酸梭菌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牛瓣胃阻塞的发病机理和治疗
秋季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探讨
牛呼吸道感染诊治
A型肉毒毒素联合透明质酸注射治疗面下1/3皮肤衰老
西藏牦牛肉毒梭菌中毒病的防治
A型肉毒毒素联合眼袋整形术治疗眼周皮肤松弛
A型肉毒毒素联合减张压迫法在面部整形切口的应用
慧眼识病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