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1-03-30 02:20杨勤飞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3期
关键词:头颈部低剂量剂量

杨勤飞

(云南昆钢医院影像科 云南 安宁 650382)

CT血管造影(CTA)是无创影响检查技术的一种,不仅扫描时间短,辐射剂量低,而且图像处理功能强,在动态增强扫描技术与造影剂团注技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检验出头颈部血管疾病,是DSA诊断的重要补充方式,在当前临床应用中十分广泛。另外,CT血管造影的空间、时间与密度分辨率较高,螺旋与波动伪影相对较小,在头颈部检验中的影像学成像范围偏广,亦可帮助临床医师及时监察出血管壁及其相邻性骨结构,应用相对普遍,但有报道称[1]:患者影像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的辐射剂量可线性影响人体癌症的发生风险,所以CT扫描辐射剂量问题在现阶段临床中备受争议。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放射学界学者提出了“CT低剂量”概念,认为可以在保证临床检验图像质量与临床诊断结果准确的基础上,遵循最小有效剂量(ALARA)原则。故本文尝试把低剂量CT扫描技术用于2019年1月—2020年4月在我院实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试验纳入2019年1月—2020年4月我院收集的头颈部CTA检验患者50例,以不同的扫描方式为分组依据,分成两个组别,每组25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3:12,年龄区间40~59岁,中位数(45.02±3.05)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4:11,年龄区间38~60岁,中位数(45.05±3.02)岁。比较两组基本资料,提示差异不敏感(P>0.05),可比。医学伦理委员会认可此项试验的开展,且患者与家属均明确表示同意参与试验。

纳入标准:(1)经患者身高与体质量计算,BMI数值低于22.9 kg/m2;(2)高度怀疑患者头颈部血管性病变;(3)临床资料并不完整。

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患者;(2)临床资料不完整或者不配合者。

1.2 扫描方式

使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对照组接受常规剂量CT扫描,观察组接受低剂量CT扫描。检验前叮嘱患者取下金属与饰品,患者仰卧平缓呼吸,重点扫描机体颈动脉至颅顶下1 cm部位,首先平扫,确定主动脉弓降区域,设置相关扫描参数:阈值与触发扫描延时分别是4.5 s、120 U;层厚1.25 mm;重建层厚4 mm;旋转实际速度0.6 s/圈;管电流250 mA;矩阵512×512;窗位180HU;窗宽度600 HU。两组对比值用量与管电压设定如下:对照组80 ml、120 kV,观察组50 ml、80 kV。应用碘佛醇进行比对,注射速率保持在4.5 ml/s即可,把扫描数据信息传送至系统操作站中,并给予最大密度投影和再现容量法加以处理,判断患者颅内血管分布与组织结构。选择2名检验工作经验丰富且高年资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并评价图像质量,共同讨论出一致意见。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辐射剂量评分,指标如下:有效剂量值ED;CT剂量指数值;剂量长度乘积值。该项评分越低,代表应用价值越高。

比较两组患者图片质量评分,以优、良、差三项级别进行评定,MIP与VR处理技术可获取清晰且完整的图像,不会影响临床诊断即为优;MIP与VR技术处理获取模糊图像,不会影响临床诊断即为良;MIP与VR处理技术获取图像模糊,影响临床诊断即为差。图片质量优评分占比+图片质量良评分占比=图片质量总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借助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α=0.05为试验检验标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辐射剂量评分

观察组辐射剂量评分中,有效剂量值ED(0.74±0.19)、CT剂量指数值(4.40±1.25)、剂量长度乘积值(215.68±14.02),相比对照组的(1.78±0.44)、(12.79±1.55)、(594.79±14.38)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辐射剂量评分比较()

表1 两组辐射剂量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有效剂量值ED CT剂量指数值 剂量长度乘积值对照组 25 1.78±0.44 12.79±1.55 594.79±14.38观察组 25 0.74±0.19 4.40±1.25 215.68±14.02 t - 10.850 21.067 94.384 P - 0.000 0.000 0.000

2.2 对比两组图片质量评分

观察组图片质量评分是100.00%,其中,图片质量评分优例数共计14例,图片质量评分良例数共计11例。与对照组质量评分是76.00%(包括优例数10例,良例数9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两组图片质量评分比较[n(%)]

3 讨论

头颈部血管病变症状在现阶段临床中的检验方式较多,例如血管内超声、DSA以及CTA,其中血管内超声的操作相对简单,普遍用于颈部浅表血管中,但是并不适用于深部与颅内血管疾病中。头颈部血管严重病变疾病有动脉狭窄病变、急性脑梗塞等,致死率较高,所以临床学者判定DSA为这类血管病变的重要检验标准,但是这一检验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有创性,无菌性操作要求,并发症状频发以及检查费用高等,在不少患者中难以推广。

近些年,我国医学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带动了CT扫描技术的完善性,在现阶段临床中备受好评。经临床实践调查发现,CTA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诊断符合率可达92%,一直被临床认定为头颈部血管疾病检查的首选方式。头颈部CTA检查是针对机体头颈部位血管所实施的造影检查,以此判断机体有无血管性疾病。虽然这项技术无创、便捷且经济成本低,在疑似头颈部血管疾病诊断中应用普遍。但有临床学者经研究证实,恶性肿瘤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便是辐射,且辐射越大,机体患有恶性肿瘤的风险越高,在实施头颈部CTA检查过程中,受层厚薄且范围大特征的影响,患者头部会遭受严重的辐射影响,所以临床应如何降低头颈部血管疾病CTA检查的辐射损害,保证临床诊断效果成为了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话题。基于此,临床在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重视图像质量,还需要关注患者放射剂量问题,尽量选择最小有效剂量进行CT扫描[2]。

传统降低X剂量的方法主要是降低管电流,但是盲目把管电压与管电流数值降低,会大大减少射线剂量,但是管电流的减低也会增加图像噪声,降低对比分析力,影响图片质量,减低对比度,不利于正确诊断血管细微病变,尤其是在人体主动脉弓及分叉部位的差异相对明显,导致临床诊断结果出现差异。BMI作位脑卒中的重要危险性因素,其水平越高,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也就越高。X线穿透力很容易遭受受检人员的体积、皮下脂肪以及肌肉厚度的影响,两者之间往往呈现负相关关系,即受检人员的体积、皮下脂肪和肌肉厚度越大,X线的穿透能力越弱,基于此,临床在实际检验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受检者的个体状况,给予合适的X线剂量需求量[3]。而在头颈部动脉成像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受检者的个体质量,选择不同的管电压,设计良好的扫描方案,保证方案的合理化与个性化,如遇BMI小的受检人员,需要保证图像诊断质量且均衡性控制个体射线剂量[4]。通常情况下,合理的CT扫描图像伪影与噪音是被接受的,噪声在27HU以下并不会影响诊断结果,所以这一数值也是临床设定的接受噪声值。目前,放射科医师必须完成且重点关注的任务便是保证良好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辐射剂量。在此种状况下,有临床学者提出了低剂量CT扫描。低剂量CT扫描技术主要依托低管电压的技术性手段来有效降低总辐射剂量,图片清晰度更高,准确且完整的判断出机体病灶实际部位,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性参考依据,可作为临床CT扫描头颈部CTA的重要方式[5]。

在本次试验中,相比对照组,观察组辐射剂量评分中的有效剂量值ED(0.74±0.19)、CT剂量指数值(4.40±1.25)、剂量长度乘积值(215.68±14.02)与图像质量评分100.00%(25/25)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表明临床在头颈部CTA患者检查过程中,选择低剂量CT扫描技术的价值更高,有助于临床医师正确诊断头颈部疾病,便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制定。

综上所述,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头颈部低剂量剂量
·更正·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生菜管道水培的影响
90Sr-90Y敷贴治疗的EBT3胶片剂量验证方法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腹部中的应用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头颈部鳞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头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
低剂量辐射致癌LNT模型研究进展
正常和慢心率CT冠状动脉低剂量扫描对比研究
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