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产业视角下平泉特色饮食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2021-03-30 04:06戴克良牛振泽
现代食品 2021年1期
关键词:御膳平泉德才

◎ 戴克良,牛振泽,赵 灿,刘 通

(1.河南城建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2.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河北平泉历史文化悠久,有“契丹祖源,圣地平泉”之美誉,特别是在清代康乾时期,距离陪都承德很近,受皇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成为承德地区文化气息最浓厚的县市之一。脆嫩的改刀肉,酥甜的御膳糖饼,醇厚的八珍御酒,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美食。本文从康养产业的视角出发,对平泉皇家特色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与建议等作一粗浅探讨。

1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康养产业的关系

康养产业以大健康产业为背景,以滋养生命、滋养身心健康为特色,是一种服务性、体验性产业。它以健康为开发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健康产业为核心,将健康、养生、养老、饮食、医疗、休闲和旅游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的生态环境较好的特色项目。

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健康与养生需求和供不应求的市场现状,为康养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延伸出无限的市场空间。继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平安中国”之后,2015 年“健康中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中,要求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此“健康中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启了“大健康”时代新格局。

合理的饮食是健康的基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里也蕴含着大量养生元素。我国古人在丰富饮食实践基础上,经过不断的理论探索,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文化。饮食养生主要体现在饮食有节、五味调和、顺时养生等方面。总之,中国饮食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它的许多理论和原则都渗透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相应、五行相调观念,在某种意义上表达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艺术思想,在指导中国人民健康生存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它渗透于原料组配、饮食结构、饮食习惯、饮食方法、饮食卫生以至丰富多彩的各类食品之中,具有丰富、深邃的科学内涵,其正确性和价值性正逐步为现代科学证实,并将随着科学、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在当今我国康养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平泉皇家特色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2.1 改刀肉

平泉特产改刀肉是将肥瘦相间的猪肉、竹笋切成细丝,放入油锅中翻炒,待肉丝炒干后,放入葱、姜等调味品,加入高汤,用淀粉勾芡收汁,盛入盘中。成品改刀肉外形犹如一座金字塔,笋丝柔韧,肉丝筋硬,味道鲜美,爽口而不腻[1]。

关于改刀肉的起源,有一个历史传说。清朝道光皇帝在位时,吃腻了山珍海味,想换口味。御膳房中的御厨精心烹制的菜肴不能引起其食欲。一天,主厨师刘德才突然想到,竹笋鲜嫩可口,与猪肉丝搭配,一定美味无比,并将该思路分享给其他同事后,便开始试制。初始,由于刀口不对,或下料不当,竹笋浸泡不好,肉搭配不得当等,炒成的菜色、香、味、形都与同类菜肴存在相似之处。刘德才反复思考,吸取失败教训,终于掌握了用肉、竹笋、刀口、调料以及火候的最佳技术,试制出了最满意的佳肴。这道菜肉丝、笋丝浑然一色,人口绵软,口感筋道,味道鲜美,并且回锅后味美如初,皇上食用后很高兴,便询问菜名,刘德才心中想到:它不是改了很多才做成的吗,就叫“改刀肉”吧。

后来,刘德才因年老退休出宫,孤身一人流落到八沟(今平泉)。这座塞外山城,是东北通向口内关外的重镇,行旅过往,客商云集,颇为繁华。刘德才便在这里开了一座小餐馆。由于他烹调技艺超群,很快引来各方顾客。他烹制的改刀肉更是有口皆碑,山东省、山西省、北京市、内蒙古等地的许多旅客在此就餐之后,把改刀肉带回家中给亲友品尝。内蒙古的王爷每年进京,也从这里带上改刀肉,用以馈赠亲朋好友。

随着生意日渐兴隆,刘德才又先后收了五个徒弟,把自己烹制改刀肉和其他御膳名菜的技艺传给了他们。道光二十四年(1844),76 岁的刘德才病逝,临终前再三叮嘱五个徒弟:“好好干,不要散伙。”徒弟们牢记师傅遗嘱,同心协力办好饭馆,并把饭馆起名为“五魁园”,还请当地举人任继风用隶书写了匾额。以后,师兄弟五人又各收有门徒,就这样代代相传,历尽沧桑,终于使“改刀肉”流传了下来。

如今,改刀肉已经成为平泉乃至承德的招牌菜肴,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欢迎和赞誉,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于2007 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其进行保护、开发和传承,有着深远的历史价值和可观的经济价值。建议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将美食与养生进一步结合起来。

2.2 御膳糖饼

平泉御膳糖饼制作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平泉及周边地区很有名气。它外观呈圆形,色微黄,层数多,层薄如纸,每层不过1 mm 厚,微风一吹就能刮掉一层,其口感香而不腻,酥甜可口。1985 年被载入《国家食品大全》,1992 年获河北省优秀食品“金鼎奖”,并于2009 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关于平泉御膳糖饼的起源,也有历史传说。在清朝道光年间,道光皇帝的御厨中有一位面案师傅,其聪明伶俐、心灵手巧,为了讨皇帝的欢心,不辞辛苦地创作出御膳糖饼,皇帝吃后非常高兴,定为宫廷“御膳糖饼”。后来,这位糖饼师傅跟随一位大臣私访路过八沟(今平泉),在这里停留了几天。看到路边有一牌匾写着“五奎园”三个大字的饭馆,他就进了饭馆。饭馆服务人员向其推荐了饭馆的招牌菜——改刀肉。这位厨师便想到了刘德才厨师。可此时刘厨师已过世,御厨非常悲伤,于是将宫廷御膳糖饼传授给刘德才的徒弟,从此“御膳糖饼”的制作技术在平泉流传下来。

如今,御膳糖饼在平泉县城及周边地区很有名气,是平泉人喜爱的一种特色食品,也是来平泉旅游的游客均会品尝的美食,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开发前景。但是掌握平泉御厨糖饼制作技艺的工艺人员偏少,难以更大范围内传承下去;且平泉御厨糖饼存在保质期短、外销难度大、经济效益较低、产品类型不够丰富等问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或周边地区的山杏、板栗、食用菌等资源和食材,开发出更多的种类,将美食与养生进一步结合。

2.3 八珍御酒

八珍御酒是清朝康熙皇帝钦定的酒名,至今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于2012 年被列入河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名称中的“八”,有以下寓意。

(1)契丹八部。《辽史·地理志》记载:“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3]马盂山在今平泉境内,“契丹八部”的传说在平泉县源远流长,影响很大,2011 年5 月23 日,契丹始祖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八沟御称。康熙皇帝驻跸承德避暑山庄,经过八条山川到平泉巡游,以平地涌泉之意修建了水泉,故御称平泉镇为“八沟”。“八珍御酒”是清朝康熙皇帝钦定的酒名,康熙皇帝每天必饮“八珍御酒”,此酒是参照清代宫廷秘方,经发酵陈酿而成的典型滋补酒。

(3)八类产品:平泉产品种类较多,根据其产业现状和发展规模,可梳理成“食用菌类、杏仁类、活性炭类、林果类、特色畜禽、设施蔬菜、杂粮、特色食品”八大品类。

(4)八大特性。平泉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处冀北燕山丘陵区,蜿蜒起伏的层层山峦之间,是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沟谷盆地,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是老哈河等五大河流的发源地,全境无客水流入,河流无污染。土壤多为沙壤土,富含有机质,无工业污染源。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空气清新,利于农产品生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注重品质和口碑,使得这里出产的“八珍御酒”完美体现了净水、净土、净空、净源、品德、品控、品质、品牌的“四净四品”八大特征[4-5]。

八珍御酒实际上是一种药酒,清代用粮食酿酒,有养生、保健功能,20世纪60年代以后,粮食供不应求,制作成本过高,就改用果汁为原料,采用安梨作为酿酒原料产生了用梨汁酿酒的新八珍酒,改变了粮食酿酒的传统。1981 年酿酒传承人不断检验分析成分,得出了酸甜度的最佳配比。但是由于市场欠佳,特别是消费者的观念发生了一些改变,人们逐渐开始认为粮食酿酒好于果酒,度数高、口感好,所以它的认可度变低。再加上它的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等问题,逐渐被淘汰,现在已经不再生产。但笔者认为,在当前健康养生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药酒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建议相关生产厂家在发掘恢复古法、传承传统酿酒技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养生与医疗文化理念,研制开发出具有开胃健脾、润肠通便、降脂降压、补益气血、舒筋活血、养心安神、强身健脑、增强免疫等功能的系列产品,走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相信定会开辟出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猜你喜欢
御膳平泉德才
画家 孙德才
孙德才·美术作品欣赏
平泉市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做实联动监督“后半篇文章”
平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略述现代餐饮经营御膳的几点要素①
躬耕教苑 德才双馨
吴德才
平泉:以五大理念为引领加速县域经济绿色崛起
平泉发改局:打好立县富民“三张牌”
平泉御膳糖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