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科书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呈现特征研究

2021-03-31 12:24焦林峰刘兰
地理教育 2021年1期

焦林峰 刘兰

摘 要:人教社2019年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的表层系统反映出教科书的编撰者在组织教材内容时,始终秉持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传播。地理教科书中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呈现也存在过度集中和二元化问题。为了更好地传播可持续发展目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设置情景综合呈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并重视“问题研究”栏目的作用。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高中地理教科书

2015年9月,由193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迅速引起全世界的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如何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各学科都在积极探索这一热点。议程提出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城市和人类住区、工业化、海洋、生态系统、能源、气候变化、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和平与正义等都与地理课程内容息息相关。国外研究者对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地理课程存在的关系有相似的看法:尽管地理学科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密切相关,但地理课程和教科书并不总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1]。本文以国内地理教科书为例,尝试分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地理教科书中的呈现特征,并据此提出教材使用中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传播的建议。

一、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有关的内容甄选

本文选用的教科书是2019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第一册和第二册(以下简称“人教版”)。由于教科书中较少直接呈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了甄选出教科书中隐含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容,依据问题—目标—行动—结果的逻辑链条,教科书中凡是满足以下条件的内容均可认为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

条件一:揭示了当前可持续发展遇到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目标除了行动指南外,也可以认为是当前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目标1体现了贫穷问题,目标2体现了农业问题等。因此,教科书中凡涉及诸如上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内容被认为是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

条件二:明确要做到的目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以第一册第二章“问题研究”栏目的“何时蓝天常在”为例,就是典型地呈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容。

条件三:为了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采取的行动。这种行动可以是过去已经开始的,如第四章第一节中有关青藏铁路、沪昆铁路的施工情况的介绍,体现了缩小地区差异、减少贫困人口的目标;也可以是正在进行和计划要进行的行动,如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介绍等。

条件四:已经取得了某种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成就。如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中的插图展示了兰州污水处理厂的景观图,村民广场上的健身器材景观图等,表明了这些地方在提供清洁饮水和保障良好健康福祉方面的努力。

二、可持续发展目标呈现特征

依据上述甄选标准将教科书中涉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容进行频数统计,为了避免有些目标呈现次数多但程度较浅,而有些目标呈现次数少但程度深的情况,又对不同程度的内容进行赋分,以此更合理地展现各目标的呈现程度。为了简化研究,笔者将每一页(除去页边距)划分为六小块,每一小块用1分来表示,通过简单的割补和测量,并将图表所占的篇幅也计入其中。教科书中涉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页面占据了多大面积就赋予其相应分数,其中不足1分的以1分记。最后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教科書中的频数和赋分情况进行图表化和数据化处理,分析得出以下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呈现特征。

1.不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呈现程度差异大

教科书对于目标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目标9(工业、创新与基础设施)、目标12(负责的消费与生产)等目标呈现的次数多、程度深,而有一些目标却没有得到呈现。通过模仿经济学中有关产业集中度的计算公式CRn=[inSi]来计算17个目标的集中度情况,通常选用CR4作为指标进行分析,CR4为排名前四的得分之和占总得分的比重,可得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集中度约为54.76%,集中性较高。而目标5(性别平等)和目标16(和平正义与强大机构)在教科书中没有得到体现。

通过对那些出现频次高、涉及程度深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分析,可发现这些目标都与某一章节的内容紧密联系,如目标1(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社区)就与第二册的“乡村与城镇”关系密切,目标9(工业创新与基础设施)则与“3S在自然灾害中的应用”一节紧密联系。另一个特征是那些涉及章节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能较好地呈现,两册书总的章节数为11个,目标11涉及了6个章节,目标9涉及了4个章节,目标12涉及了5个章节。实质上说明与高中地理知识产生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够获得更多关注,但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长期在教材和教学中缺位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以目标5(性别平等)为例,不仅高中地理教科书中没有这一主题的内容(图1、表1),且其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五门课程标准中也没有得到重视[2]。

2.注重创设情境自然呈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地理教科书始终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并不是为了传播可持续发展目标而编写。但教科书的编撰者在组织教材内容时,始终秉持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传播。这在“问题研究”栏目中得到了深刻体现。两册书共有11个“问题研究”,其中涉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就有10个,并且在“问题研究”中讨论有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话题时,往往会提供足够多的阅读材料、情境化的问题以及有实践导向的任务。以“能否淡化海冰解决渤海沿岸地区淡水短缺的问题”为例,来看看“问题研究”如何有意创设情境,自然呈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教科书首先讨论了为什么要淡化海冰——淡水短缺、淡化海水成本高、南水北调工程不能覆盖所有地方等来引入问题,并给出了这一课题的探究思路;接下来提供给学生有关渤海海冰资源量的图文资料,且提出了“渤海海冰资源是否可以开采,为什么”“产生的高盐度海水如何处理”等问题;但教科书没有止步于此,又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海冰开采的利与弊,形成自己对于海冰开采解决淡水短缺问题的看法。

这一“问题研究”的主题与目标6(为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管理)契合,又避免了没有实质内容的呼吁和道德化批判,且图文资料和问题设计考虑全面,没有出现预设的目的——让学生肯定海冰淡化或者否定海冰淡化,这一点在其他“问题研究”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因此,十分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观点和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这样的呈现对于地理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是有利的。

3.可持续发展目标呈现具有二元化特征

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呈现程度来看,第二册呈现的目标类别、目标总数、总得分均高于第一册(表2),用目标总数除以总页数得到目标密度,从结果来看,第二册的密度是第一册密度的一倍,即第一册大约每四页才会出现一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而第二册则大约每两页出现一次。篇幅占比通过总得分计算,将一页分为六份,每一份1分。因此,将总分除以6就能得到全部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页数,用其除以总页数就能得到篇幅占比的数据,从结果来看,篇幅占比依旧是第二册大于第一册。

这一情况是地理教科书二元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现象投射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呈现上的结果。第一册中呈现较多的目标有目标9、目標15、目标6、目标11,目标涉及的内容多与自然地理要素相关,如目标15(陆地生物)、目标6(清洁饮水)就涉及了土壤、植被、水等自然要素;第二册中呈现最多的是目标12、目标11、目标9、目标1,目标涉及的内容多与人文地理内容相关,如目标12(可持续的消费与生产)、目标1(消除贫困)就与民生和社会生产生活联系紧密。

每一册也都有未呈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有些只在某一册得到了呈现,这种情况多与这些可持续发展目标很难和某一册教科书内容融合相关(表3),如体面工作与经济增长就很难在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的第一册中呈现,而廉价和清洁能源也很难在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的第二册中呈现。这样的情况实际上也反映教科书受地理二元论思想的影响,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融合方面仍需努力。

三、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传播的建议

1.深入挖掘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关联的教材内容

教科书的许多地方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容,有些是直观的表达,有些则隐含在图像系统和活动系统中。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发掘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容,才能把隐含在教科书中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效地展现出来。当然,教师仅仅有意识是不够的,仍需加深对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解,转变环境教育就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固有观念。另外,教科书中也有许多可以呈现但没有得到呈现的目标。尤其是“性别平等”这一能与教学内容产生紧密联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教师应有意识地弥补教科书在这方面的缺憾,发掘中学地理课程与性别平等的联系,不仅要将其纳入地理课程中,更要以多样化的形式来表达这一目标,而不是口号式的简单呈现。

以“性别平等”为例,简要介绍“人口”这一章节如何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系。首先,从教学目标角度入手,在“人口”的教学中应考虑将 “性别平等”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随后,从教材本身内容出发,找到与“性别平等”产生联系的知识点——人口金字塔与人口性别比;再基于上述知识点补充具有针对性的外联资料,如国家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政策实施的背景、重男轻女观念下的“光棍村”、高额彩礼等社会现象;在进行话题讨论时多用讨论法,精心设置问题链等,以此促进学生对“性别平等”的深刻理解。另外,还可以开展基于“性别平等”的专题教育活动,如在各种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国家节日和世界节日期间,以专题形式进行教学[3]。

2.设置情境综合呈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不是孤立的,但教科书受限于单元主题,对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呈现多是单个、孤立的,两册教科书的二元化现象也使得两本教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呈现各有侧重。因此,教师在对教科书二次开发的过程中可以用情境化的“问题”或“任务”作为结合点,借助相对复杂的问题和任务来呈现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此来增加目标呈现的综合性。

仍以“人口”为例,除了对“性别平等”的关注,结合“人口”这一章中涉及的非洲各国人口过快增长导致饥饿现象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非洲地区为什么容易产生饥荒?非洲的饥荒是否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救助?如何减少饥荒发生的频次等,学生在思考上述问题的同时,如目标1消除贫困、目标2消除饥饿、目标15陆地生物、目标17伙伴关系都将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而自然地呈现出来。

3.充分重视和发挥“问题研究”栏目的作用

“问题研究”栏目历来是人教版教材研究的热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学的“冰点”。在这一版教科书中,“问题研究”是教科书呈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窗口,重视“问题研究”栏目才是真正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笔者认为教师应重视问题研究的以下三点:①重视“问题研究”中多样化的问题和任务,这意味着教师要从不同维度来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了解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专注于总结和再现信息。②重视“问题研究”的生活化导向,这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生活素材和经验积累,也要求学生关注身边那些可持续发展问题。③重视“问题研究”的过程性,提倡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时要让学生主动,而教师要提供足够多的、有效的背景资料,做好课堂活动的引导,促进观念的生成而不是灌输。

参考文献:

[1] Thao Phuong Nguyen. Reviewing Vietnam Geography Textbooks from an ESD Perspective[J]. Sustainability, 2019(11):2-16.

[2] 黄忠敬,吴洁,唐立宁.中国离2030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还有多远——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9(02):140-148.

[3] 吴霞,张胜前.中学地理教学培养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策略探究——以“人口的数量变化”为例[J].地理教育,2016(1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