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试题对农业的考查例析

2021-04-09 08:36高峰史先芳张富现
地理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考试题粮食安全

高峰 史先芳 张富现

摘 要: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中农业部分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文章通过梳理2020年各地高考地理真题,发现农业部分考题具有以下特点:关注农业耕地保护,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发挥农业区位条件优势,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视农业地域类型,凸显人地协调发展;改造农业自然条件,科技助力持续发展。在高考备考中应夯实基础,注重学科主干知识;加强培养学生的四项地理基本能力;不断总结积累试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审题、答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考试题;粮食安全;人地协调

在历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农业部分一直是高频考点,其中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等考点更是重中之重。试题关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结合现实情境,以区域农业发展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农业区位等原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农业部分的重要地位在2020年各地高考试题的选择题和综合题中均有体现,分值也较高,如山东卷即占21分,总体难度适中,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一、关注农业耕地保护,保障粮食供给安全

2020江苏卷第17题以我国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为切入点,关注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立足综合思维核心素养,考查学生获取图表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年均温升高、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是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1]。

例1.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图1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据此回答问题。

(1)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

A.华北平原            B.东北区

C.西南区                D.东南沿海区

解析:由图1可知,东北地区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不断升高,且幅度最大,说明东北地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不断增大。华北地区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先升高后降低。西南区和东南沿海区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均为持续降低。故选B。

2020山东卷第3~4题以我国北方“农地杨树化”现象为切入点,反映当今社会生产生活中突出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引导学生立足综合思维核心素养,从地理视角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措施,考查学生利用地理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粮食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例2.家住北方某县的小王夫妇,效仿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在自家5亩耕地上栽植杨树后就外出打工了。八年后,小王夫妇将已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 000元。与原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相比,这些收入虽不丰厚,但他们还算满意。据调查,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这种“耕地杨树化”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据此回答问题。

(1)当地“耕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态效益高            B.木材销路好

C.劳动投入少            D.种树有补贴

(2)针对“耕地杨树化”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A.加大开荒力度                B.增加木材进口

C.增加粮食进口                D.鼓励农地流转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年轻人在耕地上种植杨树后外出务工,待杨树成材后出售,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这个过程中,劳动投入少,还可以兼顾务工(且以务工为主),因此,“耕地杨树化”现象突出,并不是因为其生态效益高或是木材销路好。材料中并无信息表明种树有补贴故选C。

第(2)题,“耕地杨树化”使得耕地资源浪费,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可通过鼓励农地流转,减少耕地资源浪费。一方面,当地农民可在耕地流转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收入。另一方面,可通过实行农地流转,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当地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不足,部分耕地弃耕,才会出现“耕地杨树化”的现象,并非当地耕地不足,也不是当地木材不足或糧食缺口,因此,并无加大开荒力度、增加木材或粮食进口的必要。故选D。

二、发挥农业区位条件优势,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天津卷第16题以山东特色农业发展为背景,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核心素养,难度适中。

例3.读图2、图3及文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当地政府扶持下,山东寿光地区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大力发展温室蔬菜种植,成为我国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地为武汉及其他地区提供了大量新鲜蔬菜,保障了民生。

材料二:茶树一般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山东日照市原本无茶树生长,通过“南茶北引”,现已成为“中国北方绿茶之乡”。与南方产茶区相比,当地气候条件独特,茶树生长缓慢,生产的绿茶具有叶片厚、香味浓、耐冲泡的特点。

(1)说明寿光成为我国重要蔬菜供应地的有利条件。

(2)日照绿茶特色鲜明,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应主要从蔬菜生产条件和生产规模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而蔬菜生产条件应从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两方面进行分析。由于蔬菜生产条件好,生产规模足够大,能为市场供应大量的蔬菜,因此,成为我国重要的蔬菜供应地。

第(2)题,日照绿茶特色鲜明,叶片厚、香味浓、耐冲泡,这些特点与茶树的营养物质积累量有关。日照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与南方地区相比,降水少、晴天多、光照条件较好、昼夜温差大、积温较低,茶树生长缓慢,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因此,日照绿茶较南方茶具有更多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对人体有利的微量元素。

2020江苏卷第29题以我国咖啡种植的区位条件、咖啡生产消费特点及发展措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图表的阅读和应用能力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核心素养。合理发展农业类型,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树立人地协调观,彰显地理学科特色,难度适中。

例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咖啡原产于非洲,现在我国云南、四川、海南、福建和台湾等地均有种植,但90%以上种植面积集中于云南。圖4为“咖啡原产地非洲某地的咖啡种植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咖啡种植已成为我国云南部分地区的支柱产业、出口创汇产业和农村扶贫产业,2014年被农业部列入重点支持发展的特色产业。目前,我国咖啡生豆产量位列全球第13位,但人均咖啡消费水平低,产业利润丰厚的加工、流通环节多为外国品牌控制。图5为“我国咖啡种植面积和生豆产量、出口量、消费量统计图”。

(1)结合咖啡原产地和我国的种植状况,概述适宜种植咖啡的地区应具备的自然条件。

(2)简述近十年来我国咖啡生豆生产和消费的主要特点。

(3)简析我国发展咖啡种植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4)为提升我国咖啡产业水平,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可从气候(热量、降水)、地形方面分析种植咖啡的有利自然条件。从图4的原产地分布图和我国咖啡种植区的分布可知,咖啡种植区应具备以下自然条件:气候为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并具有高温多雨气候特征;地形以山地丘陵、山地为主;海拔在1 000~2 300米最适宜。

第(2)题,根据图5可知,种植面积波动增加,产量持续增长,消费量波状上升,2012年后消费量明显低于生产量,但由于部分生豆出口,导致国内咖啡仍需进口。

第(3)题,可从劳动力、市场、政策等方面分析我国咖啡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我国人口基数大,国内咖啡消费市场潜力大;我国大力支持发展特色农业,有相应政策扶持。

第(4)题,可从技术、产业链、品牌市场等方面分析提升我国咖啡产业水平的措施。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加强种植技术研究,提高种植技术;对咖啡生豆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专业化生产,扩大种植规模;树立品牌意识,创立自主品牌;加快构建和完善国内咖啡销售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国内市场。

2020江苏卷第21~22题以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为情境,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以及综合思维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脱贫攻坚战略,体现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例5.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桑蚕产业由长江中下游和珠三角地区逐渐西移。2005年以来,广西蚕茧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桑蚕业助推35个石漠化贫困县脱贫致富。图6为“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双选题)。

(1)广西发展桑蚕业得益于

A.土壤肥力高,桑叶生长快

B.热量条件好,结茧次数多

C.地表水资源多,桑枝萌叶多

D.土地资源丰富,宜桑面积广

(2)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的优势有

A.桑下种薯,延长了产业链

B.桑枝育菇,发展多种经营

C.薯、丝加工,增加附加值

D.菌基回田,提高土地利用率

解析:第(1)题,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土地资源丰富、宜桑面积广,适宜种植桑树、发展桑蚕业。广西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土壤较为贫瘠,地表多裂隙,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资源不多。故选B、D。

第(2)题,小产业,大文章,桑下种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没有延长生产链。桑枝育菇,实现了桑蚕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利于发展多种经营。薯加工成淀粉、粉丝,丝加工成丝绸,延长了生产链,增加了附加值。菌基回田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但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故选B、C。

三、重视农业地域类型,凸显人地协调发展

2020浙江卷第13题立足地理基本原理,以美国农业带为背景,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核心素养,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的“基础性”特点,难度适中。

例6.图7为美国本土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甲农业带中的大牧场放牧业

A. 投入劳动力较多     B. 专业化程度低

C. 产品商品率较低     D. 以牧牛业为主

解析:美国西部高原地区的大牧场放牧业,以牧牛为主,当地人口稀疏,投入劳动力较少。美国农业发达,专业化程度高,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故选D。

2020山东卷第18题以人地协调观为主线,结合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从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两个方面,围绕区域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形成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地协调观。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核心素养,难度较大。

例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可可为常绿乔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之间的地区,对生长条件要求严格,干季、湿季过长均不利于其生长。可可幼苗生长时需要荫蔽条件,收获时需要迅速采摘晾晒,防止霉烂(图8)。加纳位于非洲西部,可可产业是该国支柱产业之一。自十九世纪中叶可可从中美洲引种到加纳之后,在中南部地区形成了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种植方式,并逐步发展成可可种植带(图9)。当地农民多在3月将可可幼苗随同谷物一起播种,直到五年后可可开始结果时才停止混播,加纳可可种植带降雨量与农业生产活动安排密切相关(图10)。加纳可可种植带以北的热带草原区则以薯类和谷物种植业为主,农忙主要在其湿季。

(1)说明加纳可可带农业生产活动的优点。

(2)每年9月至次年1月,加纳北部热带草原区的农民大规模移动到可可带,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可借鉴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生产活动的优点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可可和谷物混播,能充分利用土地,谷物生长期可以为幼苗遮挡部分光照,提供荫蔽环境,利于幼苗生长。可可与谷物两种作物播种、收获时间不同,忙季、闲季基本错开,有利于农民合理安排农事,充分利用农时,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

第(2)题,可从可可收获时对劳动力需求大,以及北部热带草原区有剩余劳动力的角度进行分析。每年9月至次年1月,是可可收获的忙季,此时降水较多,是雨季,可可收获时需要迅速采摘晾晒以及大量劳动力;北部草原地区此时正值干季,是农闲季节,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四、关注农业自然条件的合理利用,科技助力农业持续发展

2020全国Ⅱ卷文综第3~5题以巢湖平原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为依托,探究农事活动中的地理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关注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综合考查科学技术发展对自然条件的利用和改造以及土地流转,考查学生从试题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思维核心素养,树立人地协调观,难度适中。

例8.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图11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打沟主要是为了

A. 灌溉   B. 排水    C. 防虫害 D. 通风

(2)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产量                 B. 减少水土流失

C. 降低生产成本           D. 减少蒸发

解析:第(1)题,巢湖平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1 000毫米。近年来实行水稻—小麦轮作,小麦是旱地作物,而该地降水较多,水稻收割后土壤含水量较高,因此,种植小麦时需要打沟,进行排水,使土壤湿度适宜,创造高产的土壤条件,而不是为了灌溉、通风、防虫害。故选B。

第(2)题,翻耕可以调节土壤水分,增加表层土壤的肥力,提高产量。由试题材料可知,当地劳动力缺乏,劳动力成本较高。由于种植小麦收益低,农机翻耕的费用较高,收割水稻后翻耕播种会增加生产成本,导致利润下降,因此,不经翻耕播种小麦可降低生产成本,而不是为了减少蒸发。巢湖平原地势平坦,水土流失较弱。故选C。

2020全国I卷文综第36题以“西欧顺坡垄葡萄种植”为情境,考查科学技术发展对自然条件的利用和改造,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核心素养,反映农业生产特征是一定地域人类与地理环境长期协调的结果,引导学生建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理念。试题立意高、素材活、情境新,小切口、深挖掘,展现地理学科的思想、方法,体现地理学科的魅力,让人眼前一亮。问题环环相扣如抽丝剥茧,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思考、合理推因,从而得出结论。试题突出对逆向思维能力的考查,让学生由“顺坡垄”的地理现象倒推“降水特点”,探究意味浓厚。虽然难度大,但思想深刻、意境深远,问题设计匠心独具,必将对引领中学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例9.葡萄喜光,耐旱。图12为某坡度较大的地方采用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的景观。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据此分析该地区的降水特点。

(2)指出该地种植葡萄宜选择的坡向,并分析与梯田相比,顺坡垄利用光照的优势。

(3)说明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的理由。

解析:第(1)题,可利用逆向思维,根据顺坡垄种植的结果来推测该地区的降水特点。顺坡垄的走向与坡向一致,水流速度较快,不利于保水保土,且灌溉不便。结合材料,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应位于温暖湿润的西欧,因此,该地区降水应具有以下特点:降水频率高,即经常降雨,强度小、少暴雨,每次降雨量较小,对土壤的冲刷能力较弱,故可不考虑保土保水的作用,降水量季节分配较均匀,也可不考虑灌溉的问题。

第(2)题,由材料可知,葡萄喜光,种植葡萄宜选择向阳的南坡。该地位于52°N附近,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与梯田相比,顺坡垄可加大阳光与坡面的夹角,单位面积接受光照多,且不易形成遮挡。顺坡垄葡萄之间的阻挡少,可接受阳光照射的角度较大,植株和垄接受光照的面积较大,利于葡萄的生长。

第(3)题,考查知识迁移,需对比温带湿润地区和温带半干旱地区的降水特点。温带半干旱地区偶有暴雨,顺坡垄加重了水土流失,不利于保水保土;降水量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种植作物需要灌溉,而坡地顺坡垄灌溉不便。故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

预计今后高考地理仍会从区域动植物的生长习性立意,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运用农业区位原理分析农业发展问题,或以典型农业地域类型为切入点,考查其对农业发展模式的评价能力。在备考中,建议从以下方面着力:夯实基础,注重学科主干知识,这是能力提升的根本;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注重图文材料中有效信息的提取、分析,注重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关注生活、联系实际,注重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不断总结积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審题、答题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安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高考试题粮食安全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及相关试题的归类分析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
巧用高考试题,让高三哲学复习课堂灵动起来
利用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能效比”
浅析高考试题中的差异充气电池
对一道高考试题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