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产业链增长空间测算

2021-04-12 03:37塔坚
证券市场周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味业海天消费量

塔坚

根据欧睿国际和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数据,中国2019年酱油行业市场规模(出厂口径)约为664亿元,2006年至2020年,酱油行业出厂口径收入复合增速为10.7%。按照消费者关注因素来看,这个领域的龙头品牌会强者恒强。

我们选取龟甲万、海天味业(603288.SH)、中炬高新(600872.SH)、千禾味业(603027.SH)作对比。

增长仍可持续

酱油属于典型的刚需、必选消费赛道,有提价逻辑,因此,我们从量和价,两个维度来看这个赛道的逻辑,用公式表示如下: 酱油行业规模=人口×人均酱油消费量×酱油均价。

先看人口因素,根据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 的预测数据,中国人口数量将于2030年达到峰值,约14.16亿人,之后可能会缓慢下降。

再看人均消费量。2018年,国内酱油行业主要的消费群体分为餐饮、家庭和工业三大渠道,其中餐饮占比60%,家庭和食品加工分别占比30%和10%,我们重点看餐饮渠道、家庭渠道。

餐饮渠道是人均酱油消费量提升的核心驱动。餐饮消费更加注重产品的口感,相较于家庭的调味品用量会更多,根据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的数据,一般在外就餐每公斤消耗的调味品重量,约是家庭烹饪的1.6倍。 餐饮渠道的增长驱动主要看外食率提升。外食率,是指餐饮市场规模/(餐饮市场规模+家庭食品饮料支出)的比值。根据华创证券测算,中国当前外食率为38%,对比美国(50%)、日本(42%)、韩国(45%)外食率水平,仍有差距。

外食率提升主要来自消费水平的提升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外卖的发展。其中,根据统计,城镇地区居民平均每周外出就餐次数是农村地区的2-3倍。国内城镇化率目前在60%,未来仍有提升空间,相应可以带来外出就餐比例的持续提升。 而餐饮外卖快速发展,2015年至2018年,外卖复合增速高达121%,截至2019年底,外卖行业市场渗透率达13%,比2018年底提升2.2个百分点。 目前外卖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收入占比60%以上),随着家庭构成小型化,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人烹饪技能弱化,预计仍有较大的渗透空间。

再看家庭消费。酱油的渗透率已经接近100%,家庭酱油消费的增长,主要来自酱油品类的更替和使用功能的不断细分。酱油从“散装酱油—淘大黄豆酱油—老抽—生抽—鲜味酱油”,钠含量不断降低,相同口味下每千克食物酱油用量增加,推动酱油人均消费量提升。 酱油功能越来越细分,促使消费者购买多瓶酱油来满足不同烹饪需求,带来酱油购买量上升。据统计,上海家庭户均拥有两瓶酱油的占比达到90%,广州、福州、武汉、杭州等地的占比也超过了50%。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增长逻辑在餐饮消费中也适用,但是,外食率的提升会替代部分家庭消费需求,因此,餐饮消费需求增速大概率会高于家庭消费。 酱油人均消费量的上升空间,对标日本来看,日本酱油行业成熟期人均消费量13.23kg/年。由于0-14岁的儿童以及65岁以上的老人对于调味品的摄入量相对青年人通常会更低,1990年代后,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大,日本人均酱油消费量开始下滑。根据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对中国人口结构的预测,15-64岁的人口结构占比预计将在2030年附近达到峰值。假设中国酱油人均消费量从2017年的7.55kg/人,上升至日本酱油行业成熟期人均消费量13.23kg/人,复合增速为4.8%。

再接着看价格变动逻辑。酱油的价格主要受原材料价格、产品升级影响。酱油的主要成本是黄豆、白糖、包装材料,占比80%左右,原材料上涨,会倒逼酱油厂商提价。从代表厂商的提价周期看,一般两到三年提价一次。 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大豆价格由3926元/吨上升至5112元,涨幅超过30%。

从行业提价历史看,成本端提升时,一般是龙头率先提价,其他品牌跟随。根据海天味业近期的业绩交流纪要,因为卫生事件的影响,餐饮等行业还没有完全恢复到此前的水平,监管层都在采取多种刺激政策来帮助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等发展,所以暂时不考虑提价。

再看产品升级,酱油升级路径是,酱油→生抽、老抽→鲜味酱油→高鲜酱油→零添加→有机酱油,整体的驱动是口感更鲜美,产品更健康。 电商渠道数据显示,“零添加”酱油的单位售价一般是“一级酱油”的3倍以上,有机大豆生产的“有机酱油”的价格则是4倍以上。从日本酱油消费升级来看,其大体经历了丸大豆酱油阶段(20世纪90年代-2000年前后),有机酱油阶段(2000年前后-2010年前后),鲜榨酱油(2010年前后-至今),2015年日本酱油技术中心的数据显示,特级酱油占据约74%的份额。 中国正处于由老抽、生抽向高鲜酱油的发展过程中,按照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高端酱油目前的占比约为22%,提升空间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消费端酱油单次用量不大,调味品占家庭食品开支的比重不足2%,因此对于提价不太敏感,产品升级相比注重成本控制的餐饮消费端更容易实现。也就是说,提价逻辑在家庭消费端更强。 2012-2017年,海天酱油均价复合增长3.13%,同时期CPI复合增长1.92%,同行业竞争对手美味鲜酱油均价复合增长0.34%。假设未来酱油行业价格按照CPI增速2%提升,计算下来,2030年,中国酱油出厂口径市场规模达到1282亿元,复合增速为6.8%。

渠道优先

从竞争格局来看,国内市场比较分散,根据出厂口径市场规模及各公司收入测算,2019年,行业CR3约为25.85%。其中,海天味业市占率达到17.51%,其次是中炬高新(4.34%)、李锦记(约4%)、千禾味业(1.26%)。家庭渠道競争相对激烈,海天收入市占率15.58%,第二品牌美味鲜市占率10.49%。 C端的家庭渠道消费者易受品牌宣传和促销活动影响,竞争更为激烈。

而B端的餐饮渠道量大、稳定,消化速度快,品牌黏性较强,易守难攻。因为厨师选择用什么样的酱油,通常源于自身日积月累的职业习惯,一旦形成使用习惯或者涉及招牌菜,转换成本高。 海天味业市占率处于领先位置,主要得益于渠道搭建(尤其是B端餐饮渠道)以及产品定位。

渠道,是新品放量的基础,即 “平台+应用”的增长逻辑。因此,酱油这个赛道,是得B端渠道者得天下。

从渠道广度、深度、销售人员投入等方面看,海天味业高于千禾味业(经销商领先)和中炬高新(销售人员投入领先)。 海天味业主打中低端市场,以餐饮渠道为主,占比大约60%,地级市已经实现全面覆盖。千禾味业定位中高端,注重线上渠道和零售渠道,其中家庭渠道收入占比93%,截至2019年经销商超过1100家。中炬高新主要在东南沿海,偏重于中高端市场,以零售渠道为主,过去几年已经加大餐饮渠道投入,餐饮渠道占比提升至24%。截至2019年经销商达到1051家。

酱油行业,是一门以销售费用(渠道、品牌)换预收、换毛利的生意,对比来看,单位销售费用带来的预收账款方面,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千禾味业,单位销售费用带来毛利,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千禾味业>龟甲万。

成长趋势

成长方面,主要看三点:品牌认知度、产能、新品类。

通过对比线上平台粉丝数量,看一下各家品牌影响力。整体来看,海天味业>千禾味业>中炬高新(含厨邦、美味鲜)。 海天味业在微博、京东上领先,粉丝数分别达到71万、208万,千禾味业在天猫的粉丝数达到109万,高于海天味业和中炬高新, 短视频平台方面,酱油厂商投入较少,粉丝数在1万左右,中炬高新旗下厨邦赞助厨艺达人“厨邦大师开饭”,粉丝数达到83.4万,品牌推广效果较好。从淘宝系平台酱油市场份额来看,海天线上市场份额长期领先,市占率在30%左右,千禾和李锦记交替领先,市占率在15%-20%之间,厨邦的线上份额较低。

现有酱油产能: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千禾味业,规划产能增速方面,千禾味业>海天味业>中炬高新。 海天味业2019年产能215万吨,预计未来将逐步实施高明调味品扩建项目,其中酱油规划产能约为150万吨,未来5年规划产能复合增速为10.79%。 中炬高新2019年酱油产能40万吨,预计未来5年规划酱油产能约36万吨,未来5年规划产能复合增速为13.7%。 千禾味业2019年产能22万吨,募集资金新建25万吨的项目中一期已经投产,2021年第二期有望达产,整体来看,未来5年预计酱油扩产20万吨,复合增速为17.75%。

品类拓展方面,从品类布局上看,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千禾味業。

作者微信公众号:并购优塾

猜你喜欢
味业海天消费量
千禾味业的“零添加”发展路径
千禾味业:套现狂欢后原形毕露
江益忠
画与理
面对大山喊一声
2016年11月马来西亚天胶产量及消费量情况
全球棉花产需预测继续下调
2014年全国纸及纸板生产量为1.0470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