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体系的整体性构建

2021-04-16 23:36
关键词:矛盾时期话语

谢 海 军

(郑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走过百年风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理论成果。其中,贯穿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话语主线之一,就是关于社会矛盾话语体系的构建,分别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矛盾话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三种话语形态。这三种社会矛盾话语形态既一脉相承,又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属性和特征;既体现出社会矛盾话语体系的阶段性特征,又有宏大叙事的整体性构建。梳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体系构建的脉络、阶段性特征及其整体性构建,把握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整体性构建的经验和规律,对于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更好地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有其特殊的借鉴意义和深刻的历史启迪。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历史演进的脉络

话语是特定社会发展阶段及时代背景下话语主体与话语客体之间语言表达的方式,其要素包括话语生成场域、话语范畴、话语属性、话语特征、话语权等要素。当一个话语主体具有自觉意识,在客观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系统性、逻辑性的观点体系时,话语就上升为理性的话语体系,常常以学术性或者理论的载体形式表达出来。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以建立共产主义为目标的使命型政党,极其重视理论武装及其理论创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梳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关于社会矛盾话语的不同理论形态,对于正本清源,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构建的历程及其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的探索

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矛盾话语构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社会矛盾话语体系构建的起点,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矛盾话语构建既具有内在关联性,又有较大的差异性。谈到中国革命时期社会矛盾话语构建就不能忽视其话语源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源头,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宏大叙事。但这些经典理论只能为中国共产党人在解决中国社会矛盾中提供理论指导,不能照搬照抄。中国共产党在批判中国革命的右倾机会主义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其中,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贯穿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全过程。

1.把判断中国国情作为阐释社会矛盾话语构建的依据和前提条件

在正确阐释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和国情的基础上,科学判断中国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伟大创造。认清中国革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和国情是科学判断中国社会矛盾的前提条件、依据和基础。“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P633)认识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国情,核心是认清中国社会性质。经过两次大讨论,中国共产党科学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科学论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人民大众与官僚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从而为科学阐释中国革命时期革命主体、对象、动力、目标等提供了依据。

2.把主要矛盾作为贯穿解决中国革命时期社会矛盾的主线

首先,中国共产党从哲学认识论高度创造性地阐释了主要矛盾在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中的功能和地位,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科学判断主要矛盾提供了方法论。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了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的功能和地位。“由此可知,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2](P322)。主要矛盾观点的提出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时期面临纷繁复杂的矛盾拨开云雾,抓住主要矛盾来带动其它矛盾解决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告诉我们的方法。”[2](P322)抓住主要矛盾来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种复杂社会矛盾,是中国共产党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革命时期复杂矛盾的主线。

其次,中国共产党灵活运用主要矛盾的方法论,科学判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从而正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当着帝国主义不是用战争压迫而是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进行压迫的时候,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阶级就会向帝国主义投降,二者结成同盟,共同压迫人民大众。”[2](P321)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官僚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同时,中国共产党又不拘泥于本本主义的束缚,根据历史条件变化,灵活地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尽管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一直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社会主要矛盾具体表现形式却在发生着变化。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我国主要矛盾从人民大众与官僚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根据社会历史条件变化和阶级矛盾关系的变化,科学分析不同历史阶段我国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变化,从而根据主要矛盾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建立和引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

3.社会革命是解决纷繁复杂社会矛盾的主要手段

社会革命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社会革命是指社会领域的历史性变革,广义社会革命是指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历史性变革。本文语境下的社会革命是指广义的社会革命。1927年国共合作分裂导致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道路。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推翻国民党统治、获得政治合法性的基石。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革命既包括摧毁国民党统治上层建筑、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政治革命,还包括社会领域的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汲取了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教训,彻底摧毁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的上层建筑。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政治革命的同时,通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革的伟大社会革命。“我们党进而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P121)

4.通过自我革命增强中国共产党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

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国共产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延安整风运动等形式,以刀刃向内的精神,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在批评与自我批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方面实现浴火重生。通过自我革命增强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了中国共产党自身抵御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能力,也提高了中国共产党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种复杂社会矛盾的能力。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话语的构建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阶级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国社会矛盾从以阶级斗争为主要形式转变为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社会主义是否存在矛盾、存在什么样的矛盾和如何处理社会主义矛盾”问题上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性的贡献,澄清了国际共运史上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存在矛盾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开创性地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新的话语形态。

首先,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从哲学方法论高度,运用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提出了社会主义存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运动和发展,纠正了斯大林长期不敢公开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的错误认识。“斯大林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上出现了承认—否认—勉强承认的思想反复。”[4]只有在承认社会主义普遍存在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才能为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提供前提条件。

其次,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观点。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提出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5](P32-33)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存在什么样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只有笼统的、零碎的、抽象性的预测。因此,国际共运史上普遍存在着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的错误认识。而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则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6](P214)基本矛盾范畴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话语,同时,澄清了社会主义和私有制社会制度下基本矛盾具有性质不同的区别。这样既承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其它社会形态基本矛盾存在着普遍性,又指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私有制社会基本矛盾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从而把社会主义矛盾和资本主义矛盾区别开来。“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6](P214)

再次,在“社会主义存在什么样的矛盾”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根据矛盾对抗性与非对抗性标准,区分为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毛泽东把矛盾的政治属性作为首要标准,把社会矛盾区分为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又辩证看待两种性质矛盾在特定条件的相互转化,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当,在特定条件和背景下,可以转化为对抗性矛盾。相反,敌我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显示出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的灵活性。

最后,在“如何处理社会主义矛盾”问题上,提出了依据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分别对敌人实行专政和人民内部开展“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进行处理。同时,在不同类型人民内部矛盾上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具体处理方法。分类处理不同类型社会矛盾,成为中国共产党处理纷繁复杂社会矛盾的工作方法之一。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话语的创新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继承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基础上,依据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话语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了与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话语形态。

首先,在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政治立场上,构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观,先后提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等新范畴,把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作为处理社会矛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赋予了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政治立场的新内涵和新蕴意。

其次,打造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新的标识性话语范畴。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人民利益矛盾”“改革发展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治理”“总体国家安全观”等新概念和新范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矛盾观的标识性范畴,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话语的基石。这些新的概念范畴,超越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政治类概念范畴,形成更为多元化的利益性、社会性的概念范畴,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理论话语的概念谱系。

再次,依据时代和实践变化,提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恢复并完善了党的八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观点。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观:“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7](P839)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论断,确立了社会主义矛盾存在的历史方位,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实现现代化100年左右时空领域。同时,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P9)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新变化和新特征的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多元化的观点。

最后,在“如何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观。在矛盾认识论上,提出了处理社会矛盾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在矛盾方法论上,提出了“整体性”和“重点论”,既要从矛盾整体性、关联性和系统性上把握矛盾,又要抓住全局性、关键性矛盾。在矛盾演变态势上,提出了我国长期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辩证论断。在矛盾重点论上,通过改革和发展协同发力,把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作为全局性、关键性矛盾进行解决。在矛盾治理环节上,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相结合。在矛盾治理手段上,从侧重行政手段,向经济、法律、教育、心理等多元手段综合施策,同时,突出法治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功能和作用。在矛盾治理方针上,从过去单纯的矛盾化解向社会治理制度构建,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大格局带动矛盾化解。在矛盾治理目标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使社会成为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的有机统一。

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演进的阶段性特征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构建并不完全是同质构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三种社会矛盾话语形态在生成场域、属性、范畴、特征等维度上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构建的基本特征

首先,阶级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决错综复杂社会矛盾的主要手段。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时空场域中,人民大众与官僚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之间的阶级矛盾是所有矛盾的总根源,阶级斗争的暴力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推翻三座大山、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本手段。

其次,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矛盾话语构建最鲜明的属性和本质特征。无论是中国共产党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推翻三座大山的暴力革命和阶级斗争、改变中国社会关系的土地革命,还是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无不显示出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构建的革命属性。

再次,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构建了若干标识性的革命话语范畴,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矛盾话语的基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构建上,形成了若干中国特色革命话语范畴,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概念。如武装斗争、暴力革命、阶级斗争、土地革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等话语,既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理论中社会矛盾的话语范畴,又是指导中国革命解决复杂矛盾的实践指南。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构建的基本特征

首先,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话语生成场域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开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产物。因此,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既有开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话语属性和特征,又不可避免遗留有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话语特征,这是因为任何理论产生都是该时代背景和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始,社会主义阶级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等属性和矛盾还没有完全展开,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话语不可避免受到不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利益关系的制约。

其次,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话语的政治属性凸显。属性是一个事物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话语有一个内在属性,就是政治属性。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关于两种性质矛盾话语的区分标准,两类矛盾话语属性,两类矛盾性质的转化,两类矛盾的处理方法,均贯穿着政治属性,即敌人—人民两分法。

再次,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话语打造了新的标识性概念。人民—敌人,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等一系列社会矛盾话语范畴,成为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构建的话语基石,又是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区别于其它社会矛盾理论的显著标志,同时,还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话语的标志性成果。

最后,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话语从革命性向政治性转变。伴随着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疾风暴雨的暴力革命结束,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最突出的话语特征就是从革命性转向政治属性的凸显。以政治属性为统领,同时伴随着思想、利益等次要因素。尽管人民内部矛盾政治属性凸显,但并不是政治属性遮蔽和排除了其它属性。例如,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思想教育为主,在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发生相互矛盾时,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方法。因此,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话语属性并不是完全单一属性,而是以政治属性为统领,兼顾人民性、利益性、思政性等要素。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构建的基本特征

首先,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构建的实践场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现代化建设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由此导致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实践场域从社会主义建设场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场域转变,由此带来改革开放后社会矛盾发生了一系列具有新时期和新时代特点的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构建在守正创新中,既继承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根据话语实践场域的变化提出了与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话语相区别的新话语形态。

其次,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的话语属性从政治属性向经济属性为主兼顾社会、法律、利益要素的综合性属性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战略,导致我国社会矛盾政治主导性向经济主导性转变,社会矛盾的话语属性呈现出利益属性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矛盾属性是人民利益矛盾,特别是大部分属于物质利益矛盾,而不是政治利益矛盾。在宏观上表现为分配制度的效率与公平之间矛盾,在中观上表现为城乡、区域、群体、职业收入分配的差距,在微观上表现为个人之间或者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以及强调法治化解社会矛盾权威作用,体现出社会矛盾治理的法律属性。注重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领域的社会矛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蕴含着矛盾的社会属性。

再次,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内涵上提炼了若干规律性的经验。关于社会主义矛盾治理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矛盾治理理念,成为贯穿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红线。根据社会发展动力和平衡机制,提出了“改革发展稳定”的规律性经验。“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8](P259)在社会矛盾治理上,从“管控”“管理”到“治理”的路径演进,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秩序。在矛盾治理手段上,从过去单一治理手段为主,到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依法治理的转变。

三、贯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体系的共同要素

作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治理理念、目标、策略、方式等方面整体性构建,必然有贯穿其中的共同要素。从阶段性特征中提取其共性,分析其本质和规律,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整体性构建的深层次理论问题。

(一)百年来贯穿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构建的主题

百年来贯穿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构建的主题就是中国社会是否存在矛盾、存在什么样的矛盾和如何处理社会矛盾。当然,这一主题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关于中国社会是否存在矛盾、存在什么样的矛盾和如何处理社会矛盾的争议,是区分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试金石。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人民大众与三座大山之间的压迫和剥削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通过革命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成为党内共识。

第二个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的主题发生了变化,贯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是否存在矛盾、存在什么样的矛盾和如何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尽管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运用矛盾普遍性原理解决了“社会主义是否存在矛盾”的争议,但“存在什么样的矛盾、如何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会呈现不同阶段性特征,并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构建的主线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社会矛盾纷繁复杂的局面,抓住不同时期的关键性、全局性矛盾,来带动其它社会矛盾解决。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通过暴力革命,推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通过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通过三大改造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生产力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抓住新民主主义时期主要矛盾,通过解决人民大众与官僚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为基本矛盾解决提供条件和路径。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抓住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两条主线,协同发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通过改革来解决不适应生产力的经济基础,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动力机制。同时,通过发展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以主要矛盾解决带动其它社会矛盾解决,同时,为社会基本矛盾解决提供了条件。增强解决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使改革动力和发展牵引力之间协同、相互发力,实现帕累托最优。“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9](P5)

(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认知的属性与特征的变迁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面对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社会实践,关于社会矛盾话语属性认知存在着重大的差别。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属性的核心维度是革命属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属性特点是政治属性。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矛盾话语属性是利益属性,特别是物质利益属性。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特征以革命话语为核心,向外散射着阶级话语、斗争话语、政治话语等内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话语特征从革命话语向政治话语转变,同时,兼顾人民话语、民主话语、思政话语。改革开放后,由于社会矛盾复杂化,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特征,从政治话语向利益话语核心转变,同时,兼顾物质利益话语、社会治理话语、政治话语,形成复合型话语内涵。

社会矛盾话语属性与特征变迁,折射出社会矛盾话语背后的中国社会实践变化。从革命话语到政治话语再到利益话语变迁,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和改革开放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及其伟大实践。革命话语反映出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暴力革命是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不二选择,是对倡导“告别革命”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回应。政治话语反映出社会主义制度刚刚确立,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大规模阶级斗争的隐退,人民性话语的上升,革命话语的惯性还没有完全退场。利益话语的出场并占据主流舞台,显示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梦为目标,物质利益话语成为社会矛盾发生发展的主导范式。

(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守正创新中形成三种社会矛盾的话语形态

纵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的阶段性变迁与整体性构建,在社会矛盾话语变迁中存在继承与发展两条脉络。继承性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贯穿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社会矛盾的变迁。发展性就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实践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依据中国国情和社会实践重大变化,形成了具有不同理论形态的社会矛盾理论。即新民主主义社会矛盾话语、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矛盾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矛盾话语包括:对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国情认识,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社会矛盾的基础和条件。人民大众与官僚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暴力革命是改革中国社会性质、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途径。改变上层建筑的政治革命和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社会革命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基本手段。抓住主要矛盾,并根据时代背景变化调整主要矛盾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处理纷繁复杂社会矛盾的主线。

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既不同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矛盾的理论成果,又不同于苏共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话语,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原创性使其达到了同时代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高峰。至于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政治性凸显,缺少利益属性,处理社会矛盾的法律手段不足等,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经济关系、利益关系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来苛求当时理论成果的完整性。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基础上,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成了既与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一脉相承又有重大区别的社会矛盾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在话语生成的场域、话语属性、话语特征、话语内涵等方面有其独特性创造。特别是在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怎样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上有原创性的发展。

总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矛盾话语体系的构建,呈现出三种不同社会矛盾话语形态,体现出社会矛盾不同的阶段性成果,折射出不同社会矛盾话语生成场域的时代背景和现实依据,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继承性,形成了社会矛盾话语主体、主线、变化方式等整体性宏大叙事。

猜你喜欢
矛盾时期话语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