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当工人:中国制造业的压力与挑战

2021-04-16 07:26杜连森
职教通讯 2021年3期
关键词:零工工人职业院校

杜连森

自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各国经济受到重创。中国通过实施严格的防疫政策,较早地控制了疫情,使制造业得以迅速复工生产,在满足国内物资需求的同时,成为向全球供应卫生防疫产品的主力军,其强大的产能令各国侧目。然而,随着后疫情时代各国产能的恢复,中国制造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与国际竞争压力并行的是,中国制造也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国内挑战,其中主要的挑战之一是劳动力的匮乏。近年来,年轻人不愿意进入工厂工作是一个可以被显著观察到的社会事实。有学者研究发现,快速发展的零工经济正在对制造业形成“虹吸效应”,各类互联网平台新增劳动力中很大比例来自传统生产制造业,过去活跃在工厂生产线的青壮劳动力正源源不断地从线下走到线上,以至于著名企业家曹德旺疑惑道:“当下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去送快递,也不愿意去工厂了,这是目前国内制造业的困境。”因此,对中国制造业来说,“谁来当工人”是不得不面对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广大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技术工人队伍的主要来源。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的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教育是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供给者。因此,当制造业高呼“谁来当工人”时,我们需要反思这一问题背后所反映的一些新变化,并思考职业教育可以做什么。

首先是零工经济对劳动人口的影响。2000年以后,中国的人口红利便已持续衰减,适龄劳动人口的下降是工厂“用工荒”的一个基本原因。但是,这不足以解释为何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却似乎并不担忧“用工荒”的问题。在互联网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服务业发生了巨大变革,形成了包括快递、外卖、驾乘、家政、维修等领域的新型零工经济。尽管全国的适龄劳动人口在逐年下降,但是零工经济的从业人员却在不断上涨。这些增加的从业者自然会挤占制造业的劳动人口,也即对制造业劳动力形成“虹吸效应”。许多学者研究认为,零工经济的劳动模式具有不稳定性,零工者一般缺乏劳动保障,且行业进入门槛较低,技能要求不高。以往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不高深为大家所诟病,我们认为这是制造业缺乏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做一个“外卖小哥”并不能带来比技术工人更高的声望和劳动保障,而大量的年轻人仍然趋之若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现象和问题。零工行业在劳动报酬、劳动方式和劳动体验等方面有哪些可取之处?了解零工行业的优势可有助于我们反思和重塑制造业的吸引力。

其次是青年劳动群体的变化。与老一辈产业工人相比,青年劳动群体在生活水平、教育水平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劳动者的收入期望和职业期望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对80后、90后产业工人的调查研究表明,青年劳动群体在物质和精神享受上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更加认同中产阶级式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但对重复劳动和艰苦环境的耐受力更低。他们要求工作能够给他们带来新鲜感,并且能拥有自主支配的时间。因此,青年劳动群体之所以更加倾向于现代服务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平台劳动模式下,他们的工作时间较为灵活,而且与不同的客户打交道也能够减少工作的乏味感。据调查,外卖员群体的平均年龄在26到30岁,35岁以下的人员更是占比近七成。由此可见,零工经济主要吸纳了劳动观念已发生变化的年轻人。

在笔者看来,职业教育要应对制造业的人力困境,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认真研究制造业企业的人力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技能人才。实际上,在“機器换人”和产业升级背景下,许多重复性劳动的岗位已经大量消失,自动化和新科技增强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系统新工艺的诞生。职业院校需要研究这些新工艺对技能人才的要求,鉴别哪些是制造业中真正的人才需求,哪些是“伪人才需求”,以免造成人才供需错位。二是研究职校生的工作期望和劳动观念,加强校企全周期合作。在顶岗实习中常见这样的情况,学校明明给职校生联系和推荐了还不错的企业,但最后却没有多少学生留下来,这通常是因为双方期望不匹配造成的,所以学生的工作期望实际上也需要在真实的工作体验中进行调整。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每个阶段都需要相应的企业见习时间,这有助于他们适应技术工人的角色。如果等到最后一个学期才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的适应周期将被大大缩短,实习效果自然变差。因此,加强校企全周期合作,将更有利于企业留住学生,留住工人。

猜你喜欢
零工工人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油田工人
酒厂工人
零工经济面临哪些人力资源挑战
零工经济
超能零工战队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零工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