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海理论探讨腹部推拿治疗慢性下腰痛所致抑郁*

2021-04-17 20:24苏志超杜鑫闫华琼卢燚赵娜李华南
河南中医 2021年8期
关键词:冲脉脑髓血海

苏志超,杜鑫,闫华琼,卢燚,赵娜,4,李华南,4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3.天津市天津医院,天津 300211;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手法生物效应三级实验室,天津 300193

慢性下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是一种腰部疼痛综合征,涉及腰骶部肌肉筋膜、韧带、关节以及椎间盘等结构的病损,病程持续时间较长,通常在3个月以上[1]。该病是临床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的特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下腰痛是导致有工作能力的人群丧失工作能力的首要原因[2]。然而,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腰痛患者伴发精神类疾病概率较高。研究表明,慢性疼痛患者中30%~60%有抑郁、焦虑障碍,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左右[3]。慢性下腰痛患者的个性特征常包括疑病、抑郁、癔病即神经三联征,而抑郁是慢性疼痛的直接后果或固有的一部分[4]。慢性疼痛不单是生理学的感觉问题,也是心理学的复杂情绪表现。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顽固且不易根治,容易滋生负性情绪,以抑郁症状多发[5-6]。

腹部推拿在治疗慢性疼痛及情绪障碍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易于被患者接受,无不良反应[7-9],《指压疗法》一书更是强调:“腹为万病机”,腹部推拿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脏腑经络学说,在人体体表运用推拿手法,以调理脏腑,防治疾病的一种特色疗法。有研究显示[10],腹部推拿被广泛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笔者基于中医四海理论,通过阐述四海与慢性下腰痛所致抑郁的密切关系,强调慢性下腰痛所致抑郁基本病机为气机失畅,五脏元气失充,脑髓不足,元神失司。现将慢性下腰痛所致抑郁与四海理论的相关性总结如下。

1 慢性下腰痛所致抑郁病机

慢性下腰痛属中医学“腰腿痛”“痹症”“郁证”“百合病”等范畴。下腰痛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导致全身气血失和,气机失畅,五脏元气失充,脑髓不足,元神失司,而导致精神、情志异常。“气机失畅,五脏元气失充,脑髓不足,元神失司”是慢性下腰痛所致抑郁的基本病机。

久病多郁,《灵枢·本神》曰:“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可见若气机郁滞,则全身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郁而化热,上扰神明,则出现失眠、心烦等症状。《丹溪心法》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久病必虚,慢性下腰痛疼痛病位主要在腰。腰为肾之府,在脏属肾,大多数患者都存在肾气不足之证,而肾主骨生髓,与脑髓相通,主神。而《灵枢·海论》有云:“脑为髓之海。”《医学衷中参西录》曰:“人之元神藏于脑”。传统中医学认为,脑髓为五脏所产生的气、血、精、津液所化生而来,脑髓之盈亏影响着“脑主神明”的功能。《太平圣惠方》云:“五脏虚邪之气,干淫于心。心有忧恚,伏气于胆……盖心气忧伤,肝胆虚冷,致不得眠也”。指出郁病的根本病因为脏虚。因此可见,五脏虚进一步导致髓海不足,元神失司,从而出现精神、情志异常。故其治法多以调补五脏气血,调畅气机,调神定志为主。

2 四海理论

《灵枢·海论》言四海:“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胃为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之源。胸部为气海,又名膻中,实际反映的是心与肺的功能。“气海不足”表现为忧愁悲苦,生气不足之象。《勉学堂针灸集成·人身四海腧穴》言:“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皆灸气海”。情志病较轻证阶段,气海为首选要穴[11]。《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脑为精明之府、元神之府,神气之本源,脏腑经络活动之宰,与水谷之海、气海、血海相互联系,水谷之海化生气血,上输于气海,下输于血海,气血之精华又再上聚于髓海[12]。

四海理论是腹部推拿治疗的指导理论之一。津沽腹部推拿提出了“三焦通四海”的治疗思想,三焦化裁为穴分别指(膻中-气海、中脘-脾胃、冲脉-血海),而三穴又是四海在人体的主要体现,因此,基于四海理论所指导的腹部推拿手法,其主要作用于胸腹部腧穴,有调理全身气机,促进气血生成输布,补虚泻实,调和阴阳之功。

3 慢性下腰痛所致抑郁与四海理论

气机升降,重在中焦。《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脾胃中焦联通上焦、下焦,是一身气机之枢纽。中脘为足阳明之募穴,又称“腑会”。《灵枢·海论》云:“胃者,水谷之海。”津沽腹部推拿认为,中脘穴具有“斡旋”人体中焦气机的特殊功效。

冲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可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灵枢·五音五味》言:“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冲脉起于胞中,其上行的主干分为前后两支:后支入脊内,与督脉相并上行,又称为“伏冲之脉”。《素问·疟论》亦称“伏膂之脉”。《灵枢·岁露论》云:“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类经》注:“伏冲之脉,即冲脉之在脊者,以其最深,故曰伏冲。”前支循腹挟脐,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素问·骨空论》言:“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而津沽腹部推拿层按法以按至应手为基准,按压中脘或气海穴,可调整冲脉气血。冲脉为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脉之海,直接影响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气血。

《类经附翼》名膻中穴为“上气海”,气海穴为“下气海”,膻中穴属于任脉,八会穴之气会,宗气会聚之处。腹部推拿之捺法作用于膻中穴,可畅通胸膈,调理上焦气机,促进全身气血运行与生化,诸证得解。气海穴与丹田相通,可培补元气,通过对气海穴施以层按法,可以达到引气归元之功效。

四海无论位置还是功能均与人体五脏六腑有着密切联系,腹部推拿通过对胸腹部穴位的刺激以及对气海-膻中穴,水谷之海-中脘,血海-冲脉的刺激,进而影响五脏六腑以及全身气血,调畅气机,调补五脏元气,上充脑髓,起到调神定志解郁之效[13]。

4 “脑肠轴”学说

“脑肠轴”是脑与胃肠相互作用的桥梁,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肠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与认知和情感中枢相联系的双向交通通路,也叫“脑肠互动”[14]。5-羟色胺是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类重要的神经传导物质,也是脑肠轴中的重要神经递质,参与对疼痛和抑郁的调节,广泛存在于胃肠道及脑组织中[15-16]。5-羟色胺在抑郁和疼痛的病理生理学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羟色胺是两者共享的神经回路和影响神经系统的重要化学物质[4]。近年来,有研究显示,腹部推拿疗法不仅用于治疗失眠、紧张性头痛等内科疾病,还用于治疗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其可能机制是通过调节脑肠肽如5-羟色胺(5-HT)水平而实现[7,17-19]。

5 小结

慢性下腰痛所致抑郁作为临床常见病的精神类疾病,往往影响患者的功能活动和生活质量。其病因病机复杂,且尚无统一认识。目前对其治疗,无一种方案的治疗效果和方便程度令人满意。西医治疗主要以抗抑郁药物为主,配合非甾体抗炎药及心理治疗等,但只有40%~60%的患者疼痛和抑郁得到缓解但有一定不良反应[15]。中医对于慢性下腰痛所致抑郁的治疗常选用中药内服或针灸疗法,常常忽视腹部推拿。慢性下腰痛所致抑郁病情复杂,常规推拿只能解决疼痛或抑郁一方面问题,而未能整体考虑患者两种问题的内在联系。因此,探求该病病因病机,提出合理解决方案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冲脉脑髓血海
伍大华应用脑髓理论治疗痴呆经验*
中医名言拾粹
中医名言拾粹
活血化瘀按血海穴
由释名探析冲脉之循行
基于脑髓生成理论探讨补肾化痰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的应用
手机“血海”:中小品牌末路将至?
小议冲脉
血海穴相关研究进展
以脑髓理论为指导探讨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