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实践逻辑

2021-04-22 17:49张聪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1年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班主任

【摘 要】面对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深刻变革的特殊国情,积极开展班级劳动教育,有助于推动优秀班集体的创建,夯实劳动教育的实践基础,提升时代新人的关键能力,并进一步提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班级生活;劳动教育;优秀班集体创建;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5-0041-04

【作者简介】张聪,东北师范大学(长春,130024)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

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锤炼学生的劳动品行、强化学生的劳动能力,已经成为培养时代新人的必备内容。面对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深刻变革的特殊国情,仅仅通过中小学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来推动劳动教育坚实地落地、生根,恐怕还不够,必须直面班级这一学校教育的基本载体,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因此,我们亟须通过“班级劳动教育”这一新路径,拓宽劳动教育的新视野,提升优秀班集体建设的新境界。

一、班级劳动教育是基于中国班级生态建设实情而形成的一种实践过程,有助于推动优秀班集体的创建

在当今世界的基础教育版图中,只有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以班级为基本单位来开展育人实践,并积极致力于构建优秀班集体,实现培养人的基本过程。为什么中国这样重视班级呢?这恐怕要从中国现代教育格局的产生,尤其是基础教育的近代化转型说起。某种意义上,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反抗史,也是一部教育逐渐走向现代的变革史。100多年前,当夸美纽斯所提出的“班级授课制”传入中国时,中国的教育正从传统的儒家私塾渐趋转型。面对世界教育的巨大变革,中国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方式来应对。但在1949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苏联教育实践的巨大影响,我国非常重视班级生态的有效创设,并通过积极班级生活来影响人、教育人。实际上,这里主要建构的是一种能够引导人成长的班级生态。这种班级生态,既包括教室、黑板、讲台、桌椅、门窗等物质生态,同时也包括有关班级纪律、卫生、学习等多方面的制度生态,还包括班级小组、班委会、少先队等不同形式的组织生态。“班级生活并非是一种松散的、被动的生活形态,而是一种有着高度组织性、制度性的集体生活”[1],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育人生态。那么,如何利用班级生态实现人的发展呢?这里就涉及班级生态建设中的多种教育过程。

班级劳动教育是在班级内开展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过程,也是班级生态建设的一种实践过程。劳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日常的课堂教学,能够通过劳动意识、劳动素养、劳动过程等角度实现班集体建设。例如,在打扫卫生时,学生们通过明确任务分工,团结协作,逐渐完成各项劳动任务,实现劳动目标。这种最为常见的班级劳动过程,实际上也是班集体生态建设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完成既定任务的过程中,同时与他人进行不同程度的互动,获得自身的成长。另外,个体的表现也成为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由此,班级劳动教育提升了班级生态建设的品质,推动了优秀班集体的积极构建。

二、班级劳动教育是基于中国学校劳动教育实情探索出的一条实践路径,有助于夯实劳动教育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经济日渐深入的发展态势,如何更好地阐释新时期“劳动”的内涵与价值、更深入地推动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劳动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战略的高度对大中小学如何实施劳动教育进行了引领。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重点对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规划与实施、条件保障与专业支持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指导。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贯彻和落实好教育政策和要求,切实抓好、落实好劳动教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面临的重要议题。

实际上,中小学校对于劳动教育并不陌生。很多学校开设的劳动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都在不同程度上践行着劳动教育,并通过不同层面的实践操作彰显着劳动的意义。然而,这些课程的开设并不代表劳动教育得到全面落实,也不代表学生能够借助这些课程实现对劳动本质的认知。为此,我们应将注意力从与劳动相关的课程转移到学生全面理解、领会“劳动”,对学生深入开展劳动教育上来。作为学校基层单位的班级如何开展劳动教育,班主任如何组织劳动教育等,正成为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重要问题,也成为一项值得深入反思的理论问题。班级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特色,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表现,通过班级劳动教育,我们能够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例如,通过班级集体劳动,引导学生实现对劳动技能、劳动形式的正確认知;通过邀请劳动模范开设有关讲座,引导学生感悟劳动精神的伟大;通过学农、学工等形式的社会实践,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农业、工业等不同行业劳动的差异与本质。这些活动的开展,并不能通过某一门课程来实现,而只能借助班级集体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因此,积极推动班级劳动教育正是基于中国学校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的一条实践路径,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劳动教育在中小学进一步走向系统化的实践操作过程。在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中,学生们可以真正领悟到劳动的重要价值,这也有利于夯实劳动教育的实践基础。

三、班级劳动教育是基于中国学生全面发展实情而提出的一项实践策略,有助于提升时代新人的关键能力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发展的终极关怀,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过程、方法与策略。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的立场应有三条基准线:教育是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哪里出发的”[2]。应该说,教育始终离不开对学生这一重要教育对象的密切关怀。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生在党和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关怀下,不断实现自身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然而,重分数、重成绩、重智育这“三重”的教育现象仍然较为突出,轻德育、轻体育、轻美育、轻劳动教育这“四轻”的教育现象也广泛存在。此种背景下,重新审视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认真分析劳动教育在中小学班级中的重要功能,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1.班级劳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的现状,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更多的项目、任务需要学生独立完成,这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索能力的养成,但同时也存在着学生无法开展团队合作、难以融入集体等问题,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养成孤僻、自我等不良个性。班级劳动教育不是指向某一个人的劳动教育,而是对全体学生开展的劳动教育,通过劳动任务的分配,推动学生协同分工,不断引导学生互相配合,从而凝聚起集体主义精神,进一步推动了学生融入团队、提高协作能力,同时也能够彰显学生发展所必需的核心素养。[3]

2.班级劳动教育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热情。

班级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劳动精神的培育和劳动意识的养成。在班级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够在班级这个群体氛围中切实感受到“劳动最光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能够在诸多劳动模范的感召下,在众多社会生产劳动案例的引导下,不断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意识。例如,在冰天雪地的东北,为什么那些环卫工人仍不辞辛苦地在街上工作?在疫情形势严峻的2020年春季,为什么那么多医护人员奋不顾身地奔赴武汉?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民警察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英勇斗争?……所有这些案例都充分表明,没有这些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就没有人民群众当下的幸福生活,更没有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班级劳动教育案例展示,能够提升中小学生对于劳动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增强学生投身于火热的劳动实践的热情。

3.班级劳动教育可以发挥劳动育人的缄默功能,提升学生的劳动品质。

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劳动教育,即人的劳动品质的培养,不仅是未来好的公民或不好的公民的教育,而且是公民将来生活水平极其幸福的教育。”[4]一般而言,劳动教育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部分构成。在班级劳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通过那些常见的体力劳动场景来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对劳动者的尊重,而且还要借助一些科学实验引导学生对脑力劳动的深刻认知。无论是神舟飞船、量子科学实验,还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嫦娥五号探月之旅,这些科学实验背后都有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艰辛付出,是劳动者为国家发展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而这些正是中小学生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课程中能够获知的。在班主任的引导下,结合这些日常的课程学习,通过参观科学馆、展览馆、自然博物馆等有关展馆,不断推动学生深刻理解科学的劳动过程、较高的劳动素养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劳动品质。

四、班级劳动教育是基于中国学校教育评价实情而构建的一项实践举措,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在教育改革和发展逐渐步入深水区的时代背景下,在逐渐摆脱“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教育评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前学校教育评价中的重要命题。劳动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活动,既需要科学的教育评价,同时也在引导、形成着科学的教育评价。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養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这为班级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指南。从评价内容上看,班级劳动教育应包括劳动意识、劳动素养、劳动技能等多个要素;从评价方式上看,班级劳动教育应包括评价清单制度、档案袋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方式;从评价主体上看,班级劳动教育不仅需要来自班主任这个学生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评价,而且也需要来自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自身等多主体的评价。而这实际上也为班级劳动教育的合理化开展搭建了基础性的框架,班级劳动教育需要在内容、方式、主体等多个角度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例如,班级劳动教育可能适时需要来自家长的参与,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班主任可以引入家长这一重要主体,帮助学生在家庭中形成劳动意识,并在班级中拓展自身的劳动协作能力;班主任通过积极推动班级劳动教育的开展,不断提升育人评价的水平和能力,从而进一步提振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劳动很多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演变成一种惩罚方式。例如,在班级生活中,如果哪个学生的表现不佳,很可能会被加以“劳动”处罚。因此,积极倡导班级劳动教育,实际上不仅是为“劳动”正名,回归劳动教育在育人方面的本质,而且还是对正确教育评价观的一种科学引导。班级劳动教育并非要在班级中通过劳动去规训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班级劳动教育在解放人、发展人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唯此,班级劳动教育才能真正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张聪.生活育人:高质量班级生态型构的本质与追求[J].江苏教育,2020(71):41.

[2]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J].人民教育,2007(23):6.

[3]张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文化逻辑[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9):44.

[4]马卡连科.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29.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班主任
我的“自画像”
我的班主任①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我们的班主任等
我的班主任大人